•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对西方媒体王家岭矿难报道的研究:王家岭矿难

    时间:2020-08-11 08:1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10年3月28日到4月31号这天中,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和《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电子版对中国山西王家岭矿难的32个文本报道。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灾难的报道出现一个很大的改变。西方媒体曾热衷于报道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但是这一次,外媒不约而同用“奇迹”一词评价王家岭矿难救援进展。当然也有媒体客观地指出了中国采矿业目前难以克服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西方主流媒体 王家岭矿难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今天,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于国家、媒体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考验,直接影响着世界对于该国媒体公信力以及国家整体形象的判断。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没间断过。发生在2010年3月28日的王家岭矿难就是一起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较以往不同,这次很多西方主流媒体不约而同的用“奇迹”一词来赞扬中国的救援行动。
      二、研究方法
      西方主流媒体有很多,本文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媒体,包括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和《时代周刊》《金融时报》,这里面既包括英美报纸,也包括期刊。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是三份报纸两份报刊上发表的文本,既包括消息,评论,也包括图片。根据研究目的,对每个文本按照以下指标进行分类和编码:发表时间,报纸名称,图片版面位置,报道倾向,报道主题。
      三、研究结果
      1、发表数量。关于山西王家岭矿难的文本在《纽约时报》有6篇,《泰晤士报》有7篇,《卫报》有7篇,《时代周刊》有2篇,《金融时报》有1篇。
      2、各家报刊的具体刊载情况。《纽约时报》3月29日报道的《Rescuers in China Struggle to Free 153 Trapped Miners》指出:一些专家批评的国有化运动,称它并没有解决中国的煤炭行业的根本问题,包括没有积极执行安全条例以及对工人权利的不重视。4月5日发表了一篇《With Hope Dwindling, 115 Chinese Miners Are Saved》文中既写了救援人员的积极救援过程,也写了矿下被困工人的自救过程,但同时也指出尽管自2002年以来政府已成功地大幅度降低煤矿死亡率,但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措施其安全纪录仍然是世界上最严重的。4月31日发表的文章《Hopes Fade for Chinese Miners Trapped in Flooded Shaft》中指出矿井官员忽视危险的征兆,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中国矿业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种种弊端。美国《时代》周刊网站4月6日发表文章和图片,对这次救援行动做了报道,标题是“中国矿业奇迹”(China"s Mining Miracle)。4月8号发表China and West Virginia: A Tale of Two Mine Disasters(中国和西弗吉尼亚州:两矿井灾害的故事)的文章中把西弗吉尼亚州和山西王家岭矿难做了一个对比。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主要媒体在4月5日网络版的显著位置刊登长篇报道,《泰晤士报》的标题分别为《数十名矿工获救中国欢呼“奇迹”》、《中国矿工“奇迹”获救》,详细记叙了全力抢救王家岭煤矿被困矿工的过程、得救矿工的现状。《金融时报》4月5号发表《China rescuers pull 115 from flooded mine》。
      3、图片的选择。各个报纸和报刊这次几乎全将大图片放在显著位置,而且一共20篇报道中配有10张大幅图片,比例相当大,画面很多都是救援人员费力营救被困人员的场面。《纽约时报》4月4号刊登了救援人员抬着被救出来的一个矿工的图片。4月5日刊登了一幅被救矿工被送往医院的大幅照片。《卫报》3月28号刊登了一幅山西的省外事办公室主任曹海生的照片,3月31号和4月2号都刊登了一幅救援人员在王家岭矿井下沿着路线,试图找到失踪矿工的图片。4月6号刊登了一张救援人员低头在王家岭矿井下积极寻找被困矿工的照片,4月5号刊登了一幅救援人员在山西省王家岭煤矿的乡宁村等待救护车的到来的图片。4月5号刊登了矿工从王家岭矿难中被救出的图片。
      4、报道倾向。新闻文本的微观层次,也有选择的机制存在,例如对字、词、句的选择。①此时通过他们所选用的字词句所构架的镜像就可看出其报道倾向。而语言作为一个高度建构性的介质以及新闻最主要的表征手段,并非如镜子般的反射真实世界,而是在建构真实世界。因此,“特定句式或词语的选择都代表了记者如何认知或了解事件,也暗示了记者希望受众对事件如何认知与了解。”②西方主流媒体在此次矿难中的报道态度大部分趋同。而且大部分都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正面报道从一些具体的词汇可以看出,比如选取的这几份报纸高频率的使用“miracle”、“save”“effective”“battle”“manager”“struggled”等词汇形成对中国救援队伍的肯定赞颂。如,美国《时代》周刊称,中国矿难频发,此次虽然有37人遇难,但成功救出上百名矿工的喜讯令全国上下都颇感欣慰。《纽约时报》4月5号发表的文章《With Hope Dwindling, 115 Chinese Miners Are Saved》中写道:一开始,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似乎将像其他的矿难一样以悲剧结束:营救失败,亲人悲痛欲绝,生还者寥寥无几。但救援人员经过一周多的奋战,成功营救了115名受困工人。该报认为,在充满危险的煤炭采掘业中,无论按照何种标准,这都是一个“奇迹”。
      但也有报道存在明显歧视偏见倾向的文章。如《时代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和西弗吉尼亚州:两矿井灾害的故事》中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矿难报道,其中写道:“在中国发生矿难是很平常的事,这个救援却被吹嘘成奇迹。在美国,矿难有时被看做一个几十年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至少25个人死亡就会提醒他们要面对风险。”这样露骨的言论显然带有明显的歧视偏见的报道倾向。
      四、研究结论
      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导中,矿工和家属没有抱怨和不满,只有感激。但西方媒体就很客观的引用了一个矿工泄愤的一段话。其实,笔者认为,矿难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应当马上站出来公开道歉甚至引咎辞职。而关于矿难发生的原因,应该深入调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除了技术层面之外深层次的原因,才能有效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而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似乎一直规避这个问题,一直将报道重点集中在我国政府快速、高效的救援行动上。王家岭煤矿背后的中煤集团违规操作,盲目压缩工期以及混乱的管理模式等问题却很少被提及。而在矿难发生后,只有《南方周末》等媒体深入分析了矿难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相比较而言,西方媒体的报道就比较全面和客观。他们肯定了中国的劳动者是智慧和勤劳的,矿工们在井下的团结互助,冷静沉着,乐观向上这些精神令人感动。在被困180个小时后生还,实为奇迹。但他们同时也指出中国矿业中存在着建矿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等突出问题。
      结语
      从总体上看,国内报纸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始终弘扬主旋律,发挥出党报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的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的作用,其意识形态性主要体现在对党性原则的坚守上。而西方媒体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之总是希望将所谓的“民主、自由”强加于人,其长期的价值培育一方面形成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追求刺激、新奇和负面新闻的价值取向,使这些媒体滥用新闻自由,任意夸大、炒作、鼓吹一些负面新闻,以期给“异端类”报道对象带来长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此次“王家岭矿难”事件中,它们便不失时机地设置出新闻报道框架,对我国形象进行扭曲和误读,反映出其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及意识形态偏见。
      这一切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西方媒体凭借其话语霸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因此,我们必须把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国际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通过我们及时、客观、充分地报道,有效压缩西方媒体的炒作空间;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抵消和平衡国际负面舆论,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此次王家岭矿难报道中,许多外国媒体大多援引中国官方媒体,如CCTV和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所以在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形式中,本国传媒构建本国形象的“自塑”是最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①张克旭、臧海群、韩纲、何婕,《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从框架理论看电视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2):2-12
      ②黄敏,《再现的政治:CNN关于西藏暴力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22-23
      (作者:李莉,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研究生;武文颖,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