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路亚黑鱼存在的几个误区【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0-08-11 07:59: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笔者在文中例举了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栏目、价值观念、主持人和角色等方面存在的误区,以期能够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电视 民生新闻 误区
      
       以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的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传媒迎来了它的第三次热潮――电视民生新闻热。电视民生新闻一经出现,就以其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传播视角的平民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以及播报语言的通俗性,迅速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牢牢锁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经过几年的成长和完善,电视民生新闻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不容回避的是,在突破传统,昂步向前的过程中,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一、内容误区――新闻内容肤浅,“花边新闻”、“市井新闻”充斥屏幕,缺乏深度报道
      我们要求新闻本身要做到浅显易懂,特别是电视新闻,无论是构篇、画面组合还是遣词造句都应该更通俗,更容易让观众理解接受,但新闻表达上的“浅显”绝不等同于新闻内容的肤浅。说民生新闻容易陷入肤浅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新闻应为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判断和行动能力。而现在的一些民生新闻,特别是在反映城乡生活时,有意向民众的 “日常生活”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充斥着大量琐碎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而这些新闻对提高观众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2、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反映得不够充分。新闻报道存在就事报事现象,没有提供受众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对新闻背景等的深度挖掘。比如有媒体对拆除违章建造的商场的报道,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群众说好,看到违章建筑被拆,但却没有看到未来的城区规划,没有见到一个商家在拆违过程中的经历,没有把拆违的好处说透,没有把带来的利益得失说清。只是直白地报道新闻事件,没有深入挖掘新闻中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应有的新闻深度,丢失了新闻原本具有的价值。
      3、电视民生新闻普遍盛行“新闻娱乐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这些新闻表演一方面表现为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车祸流血、惊悚悬疑甚至暧昧色情等事件的“现场秀”。记者和后期人员扛着“收视就是王道”的大旗,大量运用光鲜离奇的娱乐手段、悬疑刺激的故事情节、暧昧煽情的表达方式,迎合观众猎奇、窥探的心理。如,某频道在报道某地庙会期间有色情表演时,大量使用未经处理的偷拍画面,只是在表演者赤裸时,才在隐私部位打上马赛克,节目播出过程充满悬疑和色情。
      另一方面表现为有些新闻解说词由于一味追求娱乐而失去原有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如武汉夏天因酷暑导致12人死亡,有媒体报道说“武汉今夏酷毙12人”;南京一行人死于车祸,有媒体报道说“骑车人中头彩惨死”。这些做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也是对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不尊重,不但给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
      4、没有经过处理的“原生态”。“原生态”的新闻场景为许多民生新闻工作者所追捧,认为这样更真实,更有现场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殊不知,有些“原生态”的东西如果不经过滤的话,很容易偏离道德标准。在笔者对某电视台民生新闻统计中,平均每天20条新闻至少有13条包含“原生态”展示。同样,为了让观众在“原生态”的展示中满足“好奇心”甚至“窥私欲”,又使部分民生新闻产生了不该有的闯入私人生活空间、指涉个人隐私的片段,于是,我们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经常看到“第三者”纠纷、夫妻暗战、婆媳争财等场景,甚至经常看到记者带着当事人寻找第三者,现场捉奸的“原生态”刺激场景。这样片面强调“原生态”损害了新闻的传播价值,不是新闻特性所要求的“原生态”。
      二、栏目误区――栏目发展走向同质化、栏目风格趋于僵化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在各地的热播,中国电视开始被一轮又一轮的“民生热”所席卷,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一拥而上,争相模仿,大批复制。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也体现在同一电视台不同栏目之间。然而,在一定的市场内,新闻来源是有限的,同质的惨烈竞争反作用于节目,就带来了节目内容的重复浅表化,导致民生新闻节目大都热衷于街头巷尾的琐碎和家长里短的繁杂,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态。
      三、价值观念误区――把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尺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缺失
      电视民生新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化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这种人称转换使它可以摆脱传统新闻的叙述角度所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尴尬,通过平等式的与受众对话的形式完成了自身向符号真实的回归。作为一种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视改革相伴而生的节目类型,电视民生新闻与以商业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因此,它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了一层消费主义外衣。它向观众推销的不仅是一种报道方式,更是它的广告段位。因而对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收视率比传统的时政新闻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也使得如今的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把观众的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一味地取悦观众,民生新闻也因此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另外,在广告选择上向钱看齐,甚至播出虚假广告,这使得电视民生新闻逐渐走上了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
      四、主持人误区――语言琐碎且倾向克隆他人风格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处在节目和观众的中介位置,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民生新闻主持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独特的方式开阔观众的视野;以独具的魅力引导观众思考如何正确地实现自我需求,满足自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新闻主持人不仅要拥有“以民为本”的民生情怀,还应该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而据笔者观察,有些民生新闻主持人说老百姓的事无非就是在说“张家长李家短”,在他们看来,事越琐碎,就越民生,就越贴近老百姓。而有的主持人更是将“嬉笑怒骂”、“光怪陆离”作为自己追求的风格。之前说有的民生新闻版块构成和播报方式雷同,其实很多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千篇一律,这不仅体现在着装、道具和语言上,也体现在动作举止上,缺乏自己的风格。
      五、角色误区――“角色”定位不准确,错误使用新闻监督权
      一是受众“赋予”民生新闻节目政府职能部门角色。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的生活琐事,的确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指南。然而,现在出现的一个现象是:老百姓在看了舆论监督的节目后,悟出了一个窍门:有事找媒体。想打官司的找媒体造势,想要更多赔偿的找媒体,想出口气的也找媒体,媒体似乎能解万事,而把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职能部门撂在一边。
      二是记者本身的角色误区。有的记者自以为是民众的“代言人”,对相关部门指手画脚。某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市民与邻居打架了,记者在新闻中呼吁“有关部门妥善处理”,某消费者利益受损,记者“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处理”,如此等等。这样的新闻虽然看着解气,但在无形中背离了民生新闻贴近百姓的初衷和客观报道的原则。■
      
      参考文献
       ①麦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等译:《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②张志军,《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③王朝彦:《主持人语言艺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④姚喜双:《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⑤徐威主编:《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⑥叶子、赵淑萍:《电视采访:探寻事实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⑦陆晔、赵民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几个 民生 误区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策划案 新闻类电视栏目策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