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对加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研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4-06 04:0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地方保护主义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危害。尽管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探讨,提出了应对之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遏制,但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为遏制这一顽症,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研究必须加强针对性,保持与时俱进,紧跟学术前沿,借鉴积极成果,应用多学科交叉综合进行。
      关键词:地方保护主义;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6-0032-02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大“痼疾”,产生了全方位的危害,引起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①我国学术界就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为使地方保护主义研究迈向新的台阶,有效遏制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升级,地方保护主义研究内容要不断深入,在方法上要不断更新。
      一、我国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个特定的范畴,研究必须要有针对性
      在地方保护主义研究中,有较多学者将地方保护主义等同于地方主义,从而造成认识和研究中的一些偏差。虽然我国目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承袭了地方主义以地方利益至上的意识与倾向,也造成了政治上的危害,但二者并不雷同。地方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政治现象,是为了地方利益而强化地方政治或军事势力,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狭隘意识和地方帮派,不仅表现为一种政治价值倾向,更主要表现为一种由于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和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而导致的“普遍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运动”[1]。由于武装割据、分散领导和独立斗争等因素所致,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过地方主义,但随新中国的建立而被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在中央放权过程中,我国也出现过消极抵制中央高度集权的地方主义迹象。我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顺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时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还包括立法、司法机关等权力部门的广义政府)在由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非利益主体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较大自主性的利益主体转化过程中,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时,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地方保护主义的来源可追溯到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保护主义”。“保护主义”也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利用关税、补贴或进口配额限制等方式,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竞争的破坏。虽然地方保护主义有全方位的危害,但在中国“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着地方一级党政首长的人事权,地方保护主义只出现在经济领域,而政治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尚未出现”[2]。地方政府“在政治上是高度拥护中央的,坚决服从中央的,地方政府从来不敢公然挑战中央的权威。但在经济政策层面就不尽一样了”[3]。“同地方保护主义相联系的地方利益主要是地方的经济利益”[4]。这是研究地方保护主义的起点,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利益会造成全方位的严重的危害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地方保护主义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研究必须与时俱进
      只要有利益之争的地方就有地方保护主义的生存之所。三十多年来,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经历如下变化:形式手段从单一走向多样,即以通过经济封锁和市扬争夺等方式单纯保护地方政府的狭隘经济利益发展到保护该地区方方面面的利益,地方保护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居民生活等领域;从行政手段发展到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金融杠杆和财政杠杆齐头并进。范围上从保护本地资源转变为保护本地市场,从消费品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产品领域,进而蔓延到投资领域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趋势上从强制到隐形,即以权力高压手段和方式实施地方保护发展到以隐藏在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操作程序中的隐性地方保护以及更具隐蔽性与腐败行为紧密相连的地方保护行为;从非法到合法,即从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地方保护发展到有地方政府执法机构行使审批权力的既合情又合理更合法的地方保护[5]。地方保护主义的上述变化既反映了我国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成果,初级的劣迹斑斑的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已基本消失,又反映了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地方保护主义已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并非一日之功,同时作为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而且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作为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的地方保护主义理所当然地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形成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有与时俱进地跟踪研究,鞭辟入里地分析其特点,有的放矢地寻求应对之策,才能有效地遏制住被称为地方破坏主义的地方保护主义。
      三、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个世界性课题,研究必须紧跟学术前沿、借鉴积极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具有普遍性,因此维护国家法制的完整和统一,控制并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是“世界各国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面临的共同任务”[6]。无论是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思路手段、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经验教训各种各样。我国学者在研究我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时较少关注其他国家地方保护主义的研究情况,比较研究更为少见,而国外学者对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却进行了不少探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大对国外地方保护主义研究成果的引进和研究状况的介绍,对其他国家控制、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些做法和特点加以分析研究,对我们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遏制我国地方保护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国经验表明,要有效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扩张及其对共同市场的不利影响,不仅需要保障贸易自由的宪法与法律条款,而且需要一个超越地方影响的独立法院系统,以切实保障有关法律条文的实施。”[6]美国的双层司法体制,即以州财政为基础的独立的州司法体系和以联邦财政为独立于各州司法体系之外的联邦司法体系对“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7]英国则强调中央政府的作用,为促使市场规范化,英国政府创建了保证市场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同时从立法、行政、政策和财政等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尤其是财政控制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必须多学科交叉综合进行
      目前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经济学主要从地方保护主义分割国内市场,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加剧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破坏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削弱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分析了其危害;并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深化分税制改革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政治学从思想认识、利益、体制等方面探讨了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从滋生腐败又阻碍反腐倡廉、破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削弱中央的权威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破坏国家的国际形象、妨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剖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法学从践踏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破坏国家法制的统一,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声誉,动摇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等方面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提出了完善司法制度、加快立法进程、规范立法内容、完善法律体系等应对之策。这些宏观的分析不乏深刻性,但还不能治愈地方保护主义这一顽症,还需要这些学科进一步从法律、制度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宏观上的拓展,更需要微观上的探究。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目前在我国不仅是地方政府的一种错误倾向,而且还似乎成为一种为广大群众所默认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因此还需要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众多学科从历史发展、文化观念、社会心理,以及人的行为、互动和组织等多视角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0.
      [2][韩国]李周炯.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6).
      [3]毛寿龙.重新审视中央和地方关系[J].改革内参,2004,(28).
      [4]刘作翔.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J].法学研究,2003,(01).
      [5]李世源,崔巍.十年来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6,(02).
      [6]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8.
      [7]刘碧云.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钱颖一谈通过司法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J].开放潮,2001,(12).

    推荐访问:保护主义 几点思考 我国 地方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