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全球化视阈中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顺口溜

    时间:2020-07-14 07:22: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它是人类文明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文明的发展具有双重性效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大力培育和谐精神,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进步推进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对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和理解,把握其中关键,不断推进文化的新发展。
      
       一
      
      从时间特征看,全球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逐步发展的进程。从空间特征看,全球化是以国家和民族为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为内容,不仅是一个实践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命题,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因此,全球化不仅是文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的进程,也是文明文化的交锋和斗争的过程。
      从积极意义看,全球化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过程。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体的社会关系的确立,使得“资本”成为渗透性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扩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揭示了以“资本”为基础的全球化的过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客观来看,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主导的文明是对封建主义的破坏,是对于人类文明的推进。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的参与,全球化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成为推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从消极意义看,全球化带来了文明发展的负面效应。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全球化为文明所提供的契机,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了世界性意义。全球化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全球化所产生和带来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集团具有不同的作用。从根本上看,全球化促进了文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们之间交往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方面的能力的体系,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形势下,文明发展出现了局限性,甚至是断裂性。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在当代,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带来了文明畸形的发展,生态危机,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组织的恐怖和犯罪等问题日益成为困绕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二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人化”。人的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文化根源于人们征服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随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历史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在延续中前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追求个人和社会、个人的身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有广泛深厚的影响。其中的精华需要结合社会和时代要求加以保持,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是现实的根基,现实是传统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础。只有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才能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推进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从哲学角度看,和谐是事物的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反映了矛盾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立面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范畴。一切社会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是人的和谐。社会意义上的所有的和谐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是和谐的核心。因此,和谐的内在规定性要求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和谐基本依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和谐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和谐文化主要涉及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人内心和谐等方面。从特征上看,和谐文化强调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人们的思想、社会行为、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实质上看,和谐文化需要突出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培育和弘扬和谐精神,不断推进自身发展和前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不仅是劳动主体,也是生活享有的主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文化条件,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文化支撑。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文化酝酿形成于人的生产方式之中,植根、发展于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是人们独特精神与生命的确证。文化形式具有多样性,但是,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具体文化形式上的多样性是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主要的必须坚持一点:即内容并不是没有形式的,反之,内容既具有形式于自身内,同时形式又是一种外在于内容的东西。于是就有了双重的形式,有时作为返回自身的东西,形式即是内容。另外作为不返回自身的东西,形式便是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存在。从外显角度看,文化体现为“人化”;从内在角度看,文化的作用在于“化人”。因此,文化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社会性存在发展的“基因”与“密码”。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通过建立在文化发展和人性自觉基础上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扬弃。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能够积极推进平等、关爱、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人们之间发扬互助精神,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总体上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谐性的需要。
      
      三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以全球化为契机,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抓住文化发展的机遇,汲取有利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出现了同质化、殖民化的发展倾向。一方面,文化通过在全球范围的渗透与融合,有助于增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也有助于推进自身繁荣和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也加强了文化的控制和渗透。在世界仍然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的情况下,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意识形态方面还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活动。法国法兰西公学教授皮埃尔•布尔迪厄和美国加州贝克兰大学教授罗依克•瓦岗指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条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方式,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词汇,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着殖民主义征服。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能搞“文化保守主义”,更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等内核,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整体性和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
      大力培育和谐精神,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美国学者克罗伯说,文化的基本要素以价值观最重要。和谐精神推进了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孕育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是和谐现象的精神实质概括,是对和谐的哲学抽象,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人内在的观念、态度、方法等各个方面协调和平衡发展的最高概括,也是渗透于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内心和谐的精神升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力弘扬和谐精神,能够有力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增进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协调发展。
      加强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种族和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很明显。因此,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实现。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的迅猛发展,国际间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顽固地坚持所谓“西方中心论”,而另一些独立或复兴的民族坚持返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的“东方中心论”。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全球化促使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反思自身,认识自身,在文化的交流对话中提高自身,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说明,文化的交流不一定是文化的征服。从基本方式看,文化的互动包括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冲突的方式,一种是和谐的方式。采用和谐的方式,通过对话来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通过分享来实现文化的共享,通过互动来促进文化的创新,是文化交流的真义。尤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激发文化之间的潜力,提高文化的自觉和自省,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全面认识和理解全球化的特征,把握和谐文化实质和要求,积极探索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德]施密特.全球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挑战[M].斯图加特:德国出版社,199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6]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炎黄春秋,1999,(3).
      [7]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程光泉.全球化理论谱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1]张慧君.布尔迪厄等揭露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J].国外理论动态,2001,(4).
      [12][美]克罗伯.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A].中国大百科全书[C].社会学,2000年光盘版.
      [1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14]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J].学术月刊,1997,(10).
      [1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全球化 社会主义和谐 全球化视阈中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