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清朝士绅不纳粮 清朝士绅看世界

    时间:2020-03-28 07:27: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们经常说,是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但鸦片战争可是打了两次的,而且这两次战争给当时中国主流社会――官绅士大夫阶层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      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烧毁了圆明园,吓跑了清朝皇帝,史称“庚申之变”。那年,一位亲历了这场剧变的官绅,将其耳闻目睹之事加以记录,写成了一本《庚申夷氛纪略》,署名“赘漫野叟”,可惜此人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目前已无从稽考。
      作者自述为一“风尘末吏”,道光、咸丰年间分别在江浙沿海和京城居住过,还亲历过二十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海沦陷的一幕。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还参阅 了《海岛遗志》、《瓜亚风土拾遗》、《海录》、《海国见闻录》、《西域考古录》、《澳门纪略》等书籍。能找到并且愿意读这么多介绍海外风土的图书,这在 19世纪中期的士大夫阶层中是不多见的。
      一个目睹了中国近代史上这两次重大战争,并且颇通“夷情”的清代士大夫,到底怎样看待当时发生的这一切,怎样看待逐步展现在国人眼前的这个新世界呢?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写道:“我国家……比隆三代,远迈汉唐。四夷臣服,寰海镜清,方隅砥平,承平二百余年,金瓯无少欠缺,古未曾有”。 这番话乍看好像是当时人写作的开篇套话,其实稍加思考,便可从中看出包括作者在内,当时官员士大夫阶层的一些心态来。他说“国家承平二百余年,金瓯无少欠 缺” (金瓯就是国土、河山),难道他忘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割地赔款通商之事了吗?没有,作者在后文中多次提到了“林则徐禁烟肇祸”,但接下来作者又特 别强调了“庚申变乱,亦开辟未闻”,再一次无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只能说明清朝作为农耕立国的大陆国家,国人普遍缺乏起码的海洋国土观念,朝野上下都没怎 么把香港岛作为领土来看待,当然就没把香港岛的割让很当回事。在很多人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仅仅是一次暂时的、局部的、普通的边患,朝廷不过赏赐 了一些银两,开辟了几个港口,恩准夷人通商就摆平了这件事情,至于香港一小小荒岛,留之无益,赐予夷人,也很显得大清的慷慨大度。所以说“金瓯无少欠 缺”。
      但这次不一样,夷人居然打进了京城,皇帝都吓跑路了,作者发现事态很严重。
      英法联军入城后,“英国酋长赴礼部见恭亲王互换和约,自予门前经过,因得见之”。作者近距离地观看了英军“陈兵列队,鱼贯而行”的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 生动的历史特写,并又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西人服饰体貌加以解释说明。他提到英人军容严整,纪律森然,“步武整齐,不闻号令,但闻人马行声”。他将自己所见 英人分为黑夷、白夷,“黑夷古谓之昆仑奴,面色如蟹壳”,“以大幅稠布缠首”, 作者在这里所谓的“黑夷”,其实是印度人,印度人多数脸色黝黑,作者不能分辨,将他们与非洲黑色人种混为一谈。他对白人何以谓白也大惑不解:“白夷徒有其 名,其色或黄,或灰,或青,或赤,都无白者。”
      以上是描述他亲眼所见的英军队伍,然后他又谈到了法国 人、俄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不过他的区分标准颇为滑稽,他认为:“若帽前横施一檐,以遮日光,喜戴眼镜,且喜吸烟,……此则法俄诸夷之种类矣”。以军帽样 式来区分也就罢了,但以是否喜欢戴眼镜、吸烟来区分这些民族,就显示了当时中国人对于外国的极端不了解,而且一句“此则法俄诸夷之种类矣”,更是说明了以 作者的国际知识水平,他对欧洲诸国还无法具体区分,只能泛泛谈之,一笔带过。作者还注意到英军队伍中有美貌妇人,对此他也颇感诧异,“但不知军中安用妇人,不虑兵气之不扬乎?”妇人乃阴物,阴气一重,阳气不盛,战争必败无疑。
      亲眼看到妇人公然行于军阵 中,作者的惊怪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听说英国女王后,他的反应又会是怎样的呢?“英之国王皆女主,进御男夷,不一而足。生男则出赘,生女留以嗣位”。瞧, 英国女王男洋人娶了一个又一个,还不知满足,生了儿子就撵出去当倒插门女婿,生了女儿就继承王位。真是够荒淫无道的啊。
      中国人对西洋人一般呼之谓“夷”,这个称呼几乎算是一种客观描述――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我们居于天下的中央,四海之内,非服我王化者,都是夷人。因此,这 种称呼法,也未必带有强烈的贬义,中国四邻诸邦对此称呼也基本没有异义。这次,《北京条约》中独列一条,禁止中国官民人等再用“夷人”称呼西洋人。作者也 注意到这一点,并记述了一件祸从口出的时闻:“日前崇文门外三转桥地方,有一傻子,立于门前,见夷人经过,拍手大笑曰:‘鬼子来也。’夷众立将此傻子毒 殴,伤重垂毙,复入其家,举室尽被殴伤,毁坏什物”。作者最后悲愤而又无可奈何地告诫读者:“强梁至此,可不避其忌讳耶”?
      作者也读过一些介绍西洋历史、地理的书籍,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世界的看法。
      “英所不能制者,惟荷兰西耳。”荷兰西就是法国,在作者的视野里,英法为西洋最强之国,这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但当时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印象本身就是模糊的,介绍 外国地理的书籍,往往掺杂了著者大量的想象和臆断,其记载或语焉不详,或谬误百出,本书作者读了这些书籍,自然对外面世界的印象也是稀里糊涂的。例如,对 于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当时的欧洲人也都还没搞得十分明白,中国人更是茫然不知了,但是作者以讹传讹,以小说家的笔法演义了一段简单而错谬百出的英国非洲 殖民史:“黑夷即乌鬼国,种类甚繁,凡百余种,性蠢愚而极贫,英以金贷之,久而责偿,黑夷莫措,即卖身而为之奴”。贫穷而愚蠢的非洲黑人借了英国人的钱, 无力偿还,只好买身为奴了。
      作者还将英法联军之役与历史上各朝四夷乱华的往事作了一番比较研究,自然 地将时局的变故归结为当国者“不早用忠良之失,不悟信用奸佞之非”。与几千年来的儒家士大夫前辈一样,他此时的愿望仍不过是希望自上而下,重振朝纲,重建 儒家心目中完美的,三纲五常式的国家。可惜时代早变了,中国遭遇的根本不是传统昏君奸臣的老问题,也不是“清平天下”理想所能解决的。中国在西方的武力打 击下,不知不觉中被强行推上了现代化的世界轨道上,寄希望于传统的方法救国,无异于缘木求鱼。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其间间隔二十 年,二十年,发生了多少事,又可以做多少事?然而,在这二十年间,中国人似乎并没有从中悟出什么来,朝野上下不但对应付强势的西方文明毫无办法,也不能理 智地看待西方,更不会去寻找一条面对现实、应对挑战的现实道路。
      从这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当时中国的迟钝,和同时期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推荐访问:士绅 清朝 世界 清朝士绅看世界 清朝gdp世界第一 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皇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