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乡级政府功能】

    时间:2020-03-07 08:29: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巨大反差,劳动力过剩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提出乡政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方法,说明乡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问题 动因 方法 功能
      
      乡政府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超过需求量的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农村中从事种植业即从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的劳动力,由于其数量大、人均耕地不足,难以使所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多余部分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农业流向二、三产业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劳动力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表现为新增农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移的盲目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大部分劳动力转移是自发进行的,而由乡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序组织转移所占比例很低。部分农民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发达乡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余地较大,但是有些农民眼光过高,怕吃苦,脏活累活不肯干;欠发达乡镇有些农民至今仍安于现状,不肯依靠自身的努力寻找出路,甚至存在依靠政府和集体组织安排的想法;部分农村劳动力存在宁愿到大、中城市,不想进小城镇的倾向;就业信息渠道较少,容易造成农民的决策失误,形成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盲从。
      (二)缺乏专业培训,就业难度大。当前,农村开展的短期技术培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时间短,内容单一,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很少。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用工单位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用工单位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加大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
      (三)就业的不稳定和利益的欠保障。就业的不稳定主要表现有:一是游民型,这一类型农村劳动力较年轻,且无一定专长,因不了解雇主情况而盲目就业,一旦感到工种不相适应便另谋职业;二是经济型,这一类型劳动力根据企业的效益情况、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强度情况而不断“跳槽”;三是技术型,这一类型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定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竞争意识较强,一旦发现自己专长得不到发挥或与收入不相符时而另谋高就。
      (四)相关制度不健全和就业观念落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仍不完备。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因能够维持生活,不愿意走出家门,怕脏、怕累、怕骗、怕挣不到钱、怕家没人照顾等等,整天无所事事;有的农民,因季节性劳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不愿意走出家门,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转移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民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意义,如果更新他们的就业观念,就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一个关系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也是生产力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客观要求,其动因在于:
      (一)内在原因。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原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开始寻求自我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次转移。
      (二)外在动力。城镇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是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动力。城镇发展的加快,拉动了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移的外在拉动力之一。
      三、乡级政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一)农业内部自我消化。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作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应充分利用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二)本地地就近转移。过去,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导致现代化进程发展迟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推动小城镇建设,对于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拓宽渠道促进就业。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现阶段应优先发展乡镇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通范围,扩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提高素质增进就业。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非均衡的“二元经济”格局。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在传统农业中长期滞存与有限的高素质劳动力即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集中于工业的基本矛盾长期没有解决,导致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剩余”支持,从而发生其他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五)重制度建设鼓励就业。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建议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又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二是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壁垒,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三是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法律及保险等服务。
      四、乡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既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要摆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农村劳动力旧的就业观念,乡级政府部门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请本地转移致富的村民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农民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就越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就越大,相反,劳动力素质越高,转移的难度就越小,乡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三要支持发展乡镇民营企业。乡镇民营企业在乡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不断增多,这些民营企业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这种转移方式可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四要推进发展第三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第三产业为之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农村工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信息、交通、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行业相应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推动饮食、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的繁荣与兴旺;没有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机会。五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紧密依存关系必然存在,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在城市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大部分农民进城后不愿交出承包土地,他们虽然融入城市,仍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生活最可靠的基本保障,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和稳定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德峰.如何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J].三农中国.2007(8)
      [2]刘惠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8(3)
      [3]田万慧,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
      [4]井维政,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5.
      [5]刘明,乡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09(1)

    推荐访问:劳动力转移 剩余 农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乡级政府功能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