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数学课程全策【数学教学生活化三策】

    时间:2020-02-29 07:26: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 教学策略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38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他们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化新为旧――促进知识同化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并且,大部分数学新知识都可以找到旧知识作为铺垫。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联系实际,化“新”为“旧”的方法可以促进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教学《认识比》时,我给学生呈现了以下几道题:①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②小华家养鸡18只,鸭3只,鸡的只数是鸭只数的几倍?③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这些题目都是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所以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很容易说成是“什么除以什么”。接着,我告诉学生:有时我们也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什么比什么”,像上边的例子还可以说成:①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②小华家鸡和鸭只数的比是18比3。③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5比3。这样,“比”的相关知识有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依托,学生学习起来就十分容易,他们就能够根据除法的概念、意义去同化比的概念和意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像以上案例中采用化“新”为“旧”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去同化新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很清楚地明白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及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 化难为易――引导思维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定律之间比较相近,小学生在区分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这些数学知识,最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化难为易,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去学习,就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除法》一课时,小学生对于除法的两种含义不易理解和区别,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明白了“平均分”的意义后,我拿出8个苹果,并叫4个学生到前边一排站好。然后提问:老师要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怎么分?并引导学生边说边分:“分给小明一个,再分给小波一个,再分给小涛一个……”第一轮未分完,依前次分法再分一次,正好分完,每人手中2个苹果。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同学们是怎么分的?”(板书“一个一个地分”)写出算式8÷4=2(个)。接着举一例让学生依照老师的分法演示一遍。讲解第二种含义时,我手上拿8个苹果告诉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2个苹果,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时,只有教师手中的8个苹果这一条件是实的,“平均每人分给2个苹果”这个条件直觉不到,不易理解。我说:“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去分分,看看怎样分比较合理。”并请同学们演示:把小秋叫到前边,给他两个苹果,再把小红叫到前边,又给他2个苹果……直到把8个苹果分完,前边正好是4位小朋友。这时老师问:“同学们,这个同学是怎么分的?”(引导得出并板书“2个2个地分”)写出算式8÷2=4(人)。然后出示“有花9朵,平均每人分3朵,可以分给几人?”让学生分一遍加以巩固。
      以上案例中,我对照两种方法和单位名称的不同说明都是“平均分”,但两种方法的含义不一样,使学生对除法的两种含义有了深刻地理解。这样联系实际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学生看得清、易理解、记得牢,效果要好得多。
      三、 化虚为实――优化问题解决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对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是比较难学的。不少教师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何形体的一些概念、公式是从实践中得出,通过实践再现它,将起到加深理解记忆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
      例如,在教学完《圆锥的体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测量一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因为没有能够计算出这个圆锥体积的相关数据。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但在这个实际问题前面却无用武之地。于是,我把学生带到这个圆锥形的沙堆面前,引导学生借助软尺、木棒等工具并利用垂线和平行线的的知识测量出这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以及高。这样,学生有了相关的数据以后,顺利地利用了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求出了这个沙堆的体积。
      (责编 林剑)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三策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幼儿园生活化数学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