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詹宏志,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

    时间:2019-05-07 03:12: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梁文道说:『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詹宏志说:『我只告诉人们,一定要相信书,只要去拼命读书,就可以做好任何事。』这其实不止是一段光阴的故事,还是一段相信与被相信的故事。
      从台北出发前,詹宏志正装领带地出现在台湾最大的综合网络服务提供商PChome的办公室里。这时候,他的角色形同马云,“电子商务分为三层平台,淘宝、天猫和京东、当当。PChome三个都做,每个平台各有分工,还会摸索团购、房产等其他电商模式��”这是他的工作内容。
      离开台北后,詹宏志瞬间变形,他带着自己首套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文学作品集,谈的是读书、写字和电影。詹宏志的故事粗略分为这么三层,每个部分他都各司其职,游刃有余。写字写出“大师级”的侦探文学;读书读出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拍电影,侯孝贤、杨德昌这些人的名字与他没法分开。“台湾互联网教父”是什么?只是这位老编辑的另一本书名而已。
      他在山里面散步,中间还有亭子,走下来休息,整整走了一个多钟头,回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布棚子,里面有火花,吊了一盏我不记得是油灯还是电灯,昏黄的灯光下是热腾腾的热气,进去以后那是个豆浆摊子,他就跟卖豆浆的老太太很熟的样子,说:给我两碗豆浆,一碗加个蛋,还要了油条和豆饼,当时觉得非常甜美,然后就回家了。
      这个事件已经快50年过去了,这么久之后,当时的每一个细节詹宏志都记得异常清楚,那个“他”是詹宏志的父亲。这件事发生在台湾南投县草屯镇,詹宏志出生在那个乡下地方,至今,他依然称自己为“乡下人”。父亲在遥远的山区煤矿工作,既是规划开采隧道的工程师,又是管理生产与销售的矿场场长,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待在山区矿场里,其他时间又要奔波于政府机关、投资老板,以及煤炭买主的酬酢中,几乎每隔四十天詹宏志才能见一次。奇怪的是,父亲从来没有在詹宏志清醒的时间走进家门,所以,詹宏志至今保持着每天睡四个小时的习惯,12点睡,4点起,每天如此,精神十足。这是父亲对詹宏志影响最深的习惯。
      再后来,父亲落魄了,回到家连小孩读书的钱都没有。詹宏志开始关心父亲的事情、谈吐,那是一种潦倒且从容不迫的状态。从来没有抱怨,即便说起自己时运不济。别人来找他,尽可能地画几张图。已经一无所有了,依然挺有尊严,手头那么拮据,始终没让詹宏志兄妹四人出外打工,让所有的小孩子都读了书。当时,詹宏志童年而已,这些理解是詹宏志也老了后才有—“这也解释了我们讲了不到100句话,却有这么紧密的连接”,詹宏志越来越像他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毛燥,现在越来越安定,只是讲话仍然像母亲,快而复杂,没有父亲简洁。
      父亲让詹宏志相信了很多事,最初的创作动机也跟父亲有关。时间回到1987年,父亲刚刚过世,詹宏志对父亲的记忆全部涌了出来。父亲在时,他一直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在那个晚上,他忽然发现了过去生命中全部值得回味、也需要用力气掘深的点点滴滴。《声音、气味、颜色所记录的童年》是詹宏志回忆的标题。他开始认真地思考和回忆他的家人和家乡。直到今天,他依然称自己为“乡下人”,似乎那里有他生命所有的习惯和源泉。
      1989年到1994年,我做了九部电影,包括侯孝贤的三部曲,《好男好女》、《戏梦人生》和《悲情城市》,后来又有《再见南国、再见》。我还帮杨德昌做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独立时代》。我又做了吴念真的《多桑》、徐小明的《少年,安啦!》和陈国富的《只要为你活一天》。1994年后我就再也没有做任何跟电影有关的事情,我又回到了只是新电影朋友的身份。
      詹宏志还有一个电影的故事。五年时间做九部电影,撑起了当时十年整个台湾的新电影产业,而他的身份是客串制作人。詹宏志白天在出版社上班,晚上一帮电影人聚到他家开会。开拍后,詹宏志也很少到现场,不管谁的戏,出现的频率大约在一两次。片场的大小事由别人在处理,“我跟新电影的关系中,我是一个规划这个结构的人,建立国际资金和台湾电影人关系的人。”詹宏志这样定义他和电影的短暂关系。
      台湾新电影的起点一般被认为是1982年《光阴的故事》,当时新电影打响第一枪时,詹宏志并不在台湾。新电影运动已经有两个核心人物:小野和吴念真。1983年詹宏志从美国回来后,小野说:“你不在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你应该看看。”
      《光阴的故事》和《小碧的故事》让詹宏志很受震撼。此后,他成了一个对台湾新电影很关心的人。1983年,出现了台湾新电影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削苹果事件”。小野和吴念真策划了一个电影三部曲,用黄春明的小说改编而成。其中《苹果的滋味》讲述了一个工人在路上发生车祸的事。工人被美军军官撞伤了。当时台湾有美国驻军,工人是一个零工。住进了美军医院后,撞人的美国军官来道歉,说所有医疗他一定负责,工作的家人本来悲惨得不得了,妻子带小孩探病,发现又医院又干净又方便,还有天价的苹果吃—那可是最贵的东西。工人把苹果给小孩吃,小孩开心,车祸变成乐透,好像被撞是件幸运的事。电影被拍出来,宣传部门看到了这部电影,大发雷霆,这样的讽刺和谴责不是丑化国家吗?要把这段苹果削掉。
      据说当时的会议上,小野和吴念真为了保住这片电影,辩护到嚎啕大哭。听说了现场的詹宏志则找来原来在报社的搭档、小说家陈宇航,一个人写事件,一个人写评论,连夜出了一个整版。电影保住了,陈宇航辞职了。詹宏志成了新电影的护法和朋友。再后来,更轰动的是1986年的台湾新电影宣言—被法国电影笔记《电影100年》把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100件大事之一。1986年11月6号,一群台湾的文化界人士在杨德昌家里给他做40岁生日,有感于新电影的处境,众人就决定联合起来发表一个由詹宏志起草的宣言,那个宣言出来后,新电影内部开始四分五裂,《电影100年》引述杨德昌的话,“那是一个结束的开始”,一个新电影运动开始走向结束的起点。
      詹宏志一直没有机会澄清这个事,而真正的故事不完全是上述样子。那个生日宴“我不在现场,当时我父亲重病在台湾的中部医院,我在中部医院的家属休息室,陪着父亲。那是新电影最艰难的时候,侯孝贤和杨德昌都没有电影拍了,社会上的保守的电影势力出来批评说他们的电影没有市场。大家都想通过一个方式来表达一个立场。关于怎么表达,他们找了我。父亲临去世,我是在病床旁边拟了稿子。然后有了林怀民、侯孝贤和杨德昌等四十几个人的签字,这文章就发表了。”   意想不到的是,文章发表后,新电影工作者的内部起了一些微妙变化,有些导演和编剧觉得这个宣言太重了,和片商、政府有直接冲突,很怕没戏可拍了。有些人还觉得太温吞了,什么也没有说,只说了个立场,没有更深的谴责。詹宏志当然也不好受,他是起草人,一直以来都用写东西来支持台湾新电影,从那时起他不再为新电影动笔杆,而是用业余时间操刀了九部撑起台湾电影工业和声誉的作品。
      我不会完全都消化,我有速读的能力,如果一本书不是用非常复杂的表达方式,而是采取比较叙述性的文字,我一个小时看10万字没有问题,同时我还有能力做笔记。我不是一个怪物,我真的只是喜欢书。每本书只看两三页我也很高兴。
      “我怕人多的地方,也怕跟陌生人接触。如果要见一个工作上非见不可的陌生人,我会有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至于开派对,更让我痛苦不堪。”在任意行业都轻易成功的詹宏志并不是交际达人。与他从事过的行业恰好不同,他的生活反而很自闭。由于对人的畏惧,詹宏志相信从书中找答案。
      当年在报社做编辑,创办远流出版社时,詹宏志下定决心从单纯的编辑跳入市场营销。四五十本跟市场营销相关的教科书被他很快读了个遍,甚至在吃饭、走路、上楼梯或等车时,依然手不释卷。
      
      “这个样能经营好公司吗?”这样的质疑并不少见。毫不谦让,詹宏志用两家上市公司和使用过的两百多张名片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希望有机会能跟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书不能替代,但是因为书,我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这样的信念詹宏志从未改变。(录音整理|刘荔)
      【记者手记】
      创造沟通情境的人
      大陆对詹宏志的认知,大抵分为两类:要么“惊为天人”,因为他的履历实在无可挑剔,从报纸编辑到电影制片,从出版经理到网站董事长,横跨了媒体、文艺和商业三个领域,且样样拿手。似乎把他放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能如鱼得水。
      另一类则会问:詹宏志,谁?
      詹宏志是谁?这个问题我拿来问了詹宏志本人。他说:一个乡下人,一个老编辑,一个读书人。听起来既质朴又单一,完全不像履历表中的那个“惊为天人”。
      和詹宏志一起也试着设想,如果不从编辑转为经营出版,或者不在做出版时兼职电影,又或者不入商场,詹宏志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人。詹宏志可不认同。他的所做和做读,都是为了去更远的前方。他藏书4万余册,逐年买2000本,每小时阅读10万字,换算下这个数字,便知道詹宏志的世界已经宏大得不足以通过一行一业容纳。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中国古语说书中美玉、黄金和美人齐活儿。詹宏志从小就浸身阅读。南投的小镇上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小图书室里面放着三四个铁书柜,他就从第一排第一本开始看,一直看到最后一排最后的一本。有时候,一本书只能在他身边放一个晚上,不读一辈子就再也看不到了。于是,詹宏志下了狠心,强迫自己在一个晚上的时间要看完所有的书,不管是十本、二十本��因此,詹宏志常常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看到两眼红肿、流泪。
      “读”永远比“走”能到更多的地方。詹宏志在阅读上一直坚持这样的信念。他也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也正是凭阅读,他迅速进入了各个此前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和行业。
      也许正是如此,詹宏志丝毫“台湾互联网教父”这样的企业家谱儿都没有。他的健谈程度和他的阅读储量成正比,表达得快而流畅,却始终是文化人的温和。他甚至不会用任何的渊博来打消对方与他谈话的念头,就像他总结出的座右铭一样,“忍人家所不愿忍的气,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险,负人家所不肯负的责。”通俗易懂且忍耐担当。
      詹宏志几乎没有严肃的时候,作为两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他一点杀伐决断的霸气都没有。几乎无法想像跟你聊完父亲、电影和书本,他又会跑去蛙谷筹备下一个大计划。詹宏志同样不缺少文人的忧国忧民,他更大的计划是在美国打造亚洲商品电商平台,重塑中国制造的质感和形象。
      詹宏志很少主动谈及自己的商业故事,只是在他书中也不乏看到这样的总结:任何事情就放手去做,有机会就去尝试,没有什么风险是会死人的,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你所害怕的那段冒险,将有可能在每个转弯处,带给你前所未有、想象不到的惊险美景。
      詹宏志自己总结:“我其实是一个创造沟通情境的人”。

    推荐访问:光阴 故事 詹宏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