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国音乐的音色和韵味】 中国韵味的音乐

    时间:2019-04-14 03:14: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华人对“音色”的敏感和倚重像对服饰的色彩一样讲究。先人们在约2600年前的周代,依照制作乐器的质料而分为“八音”。形成中华先人追求自然和个性的音色观念.全国56民族都具有自己喜爱且各具特质的音色,中华传统器乐作品的构成特别注重“音色”的运用如古琴。把握“音色”并使其为音乐中的主导因素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形成了中华人独特的“音色思维”。韵味——中华音乐的灵魂。中华音乐的理念以及音乐的动态受制于先人的哲理及音乐观而走自己独特的路且延续了几千年。人们把韵的张扬视为最高境界。音乐“有韵则声,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中华民族乐器数百种,每种乐器都有一套至韵手法如笛子之吐、剁、历、叠、打等。以“韵味”为主旨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者,唯有中华人。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共融共进,必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崇敬。
      关键词:中国音乐 音色 特质运用 韵味 境界追求
      在大千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流播着千万种不同音色的声音,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依着自己的理念和艺术趣味而青睐着自己钟情的声音。我把“音色”当做中华音乐的服饰,因为中华人对“音色”的敏感和倚重像对服饰的色彩一样讲究。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念和审美追求则把天地间众多的音色“包揽”、发展和利用到了极致,可谓是中华音乐的特质之一。
      中华人对“音色”的认知,可追溯到(约)2600年前的周代,当时先人们依照制作乐器的质料而分为“八音”。虽然此法不符合现代某些物理之分类法,却能充分体现出在数千年前中华人就明白了“物质性质”对乐器发声“音色”的影响,体现了中华先人对乐器音色的重视。“八音”分类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沿袭不辍,形成中华先人追求自然,追求与自然万物相通的审美观念,追求音色的天然和个性的音色观念。
      中华音乐之音色宝库内涵丰厚,全国56民族都具有自己喜爱且各具特质的音色。比如近两年来举办的“原生态民歌赛”使人们大开眼界且惊愕万分,没想到中国居然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唱法和“新奇”的音色:苗族的“飞(喊)歌”、侗族的“蝉(蜂)音”,蒙古族的“呼麦”、朝鲜族的类微分音等等,美不胜收。中华的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南北东西各有所长。仅以京剧而言,其“生”——高亢、清亮,“净”——刚毅、豪放,“老旦”——浑厚、柔美,“旦”——圆润、优雅。其发声更是千变万化。有喉音、舌音、齿音、鼻音、唇音等而具有不同的音色。中华乐器目前所流行的(约)400种乐器,不能说就有400种不同的音色,但称音色多样,各具特色并不为过。或皮膜振动,或桐板振动、或铜器发响、或木质相击;或竹木边棱发音,笙簧发音,单双簧发音,或土管发音等等。以弹拨乐器为例,其古琴、古筝、三弦、扬琴、热瓦普、东不拉、天琴、独弦琴、考姆兹、叮琴、扎木聂、卡龙等等,其音色或甜美、或圆润、或清脆、或深沉等;吹管乐器如龠、埙、笛、萧、唢呐、笙、巴马、葫芦丝、吐良、管子等,或尖锐、或高亢、或明亮、或细腻、或纤细、或略带鼻音等;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马骨胡、京胡、高胡、坠胡、牛角琴、马头琴等等,或柔美、或明亮、或尖细、或浑厚等等各具特色。至于中华打击乐器更是世界首屈一指而独特的乐器组、其形制不一,大小有利,音响不同且音色多变,其合奏则形成独特的“音色之和”的“立体”音响而具有中华浓郁的民族风韵。
      中国音乐的音色,且不说中华民间艺人对乐器“歌唱”音色的选择挑剔而精道。专业作曲家在做器乐(声乐)作品时,都想把自己的作品渲染成丰富而别致的音色而与众不同。但面对中华音乐这么丰厚的音色宝库,音乐界(家)对中华音乐中的“音色”目前所知、所用不过一百有余;岂不可惜,岂不遗憾。
      中华传统器乐作品的构成特别注重“音色”的运用。古琴,不仅其谱式一直把“音色”当做最重要的内涵记录下来,且“音色”的转换在众多乐器中数佼佼者,同一个音高起码有几种不同的奏法与音色,即散音、按音、泛音、绰音、注音、吟音、揉音、撞音、逗音等,音位不同,音色也不同。唐代乐器(琵琶)演奏已经注重音色的运用;《敦煌琵琶曲谱》中“品弄”“倾盆乐”等都有同音而于不同弦上奏出,求得音色的变化。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柳尧章先生把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乐合奏曲以来,一直为各界所推崇,到2003年推选“十首中乐名曲”仍居榜首。这首结构并不复杂,没有浓重的和声和强烈音响,却始终为人们喜爱。何也?是柔美的萧、清澈的筝、明净的琵琶、醇厚的阮,和各种音色的打击乐器,并与优美的线形成曲调相结合,展现出一幅妩媚明净、线条简洁的国画,使人百听不厌而心旷神怡。《瑶族舞曲》原为西洋管弦乐队而创作,经改编为民乐合奏后,结构没变、旋律没变、织体没变、和声没变,而人们普遍认为比原曲毫不逊色,并为原曲增添了新的韵味。何也?乐器的音乐使然,其更能体现中华民间民俗的情景。上海当代作曲家彭正元先生创作的器乐合奏曲《庙院行》,以低沉的大锣,神圣的木鱼、深沉的低音曲笛、真诚的人声,通过质朴的旋律,把宗教文化活动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堪称一绝;正是作者巧妙地把各种典型的音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原故。
      把握“音色”并使其为音乐中的主导因素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音乐居世界音乐之前列。中华人对音色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在音乐作品中其“力度”的显示,不是以“强奏”为是,常常是以单纯的音色并与曲调所展现的深度,而为“力度”,形成了中华人独特的“音色思维”,故而形成“音色之和”且“和而不同”,发挥了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并为多样性,形成中华音乐重视音色的特点。
      人类种族不同,语言音调各异,各族人群的思维更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人种,同族类在观察同一事物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中华音乐则是体察了人的思维及观察事物之不同,在音乐上则是以精细、朦胧而采“韵”之法。
      韵味——中华音乐的灵魂。中华音乐的理念以及音乐的动态受制于先人的哲理及音乐观而走自己独特的路且延续了几千年。《老子》的“大音希声”和“恍惚说”,以及《易经》之“刚柔相济,变在其中”,阐明了音乐的实音与虚音,本体音与变化音,以及滑音蕴含着无数的音而使“音乐时空”达到无限。
      中华人对“韵”的追求可谓久远矣,目前所见资料是汉代?蔡邕在其《琴赋》中有:“繁弦即抑,雅韵乃扬”。其后人们把韵的张扬视为最高境界。音乐“有韵则声,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明代?陆时雍,见《学琴丛书》)而“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处无声胜有声”等,这些“声外”、“无声”即“由含蓄音乐所唤起,经静思而至的一种与“道”相系。通向宇宙本体,通向人生自由的意味、境界、神韵”。又有资深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把这些现象概括为“在时空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面的观点,谱成一幅超像虚灵的诗情画意”。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何谓韵味。资深民族音乐家沈冾教授有《音腔论》专论而有详尽阐述。我认为“韵”可分为表层及内涵两个部分。其表层是对音本体的修饰,其奥妙则如《庄子》所说:“夫精,小之微也”,均体现在操琴中一些微小的动作。“弹弦后往来摇动,左右不过三四分,若吟哦然致有韵味”。(华秋萍《琵琶谱》),《溪山琴况》也有“细辨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由得其情”。“如有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手按弦者,若吟若猱,因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伸”。中华民族乐器数百种,每种乐器都有一套至韵手法;古琴之绰、注、吟、猱;琵琶之推、拉、带、煞;二胡之揉、颤、压、滑;古筝之吟、按、猱、滑;笛子之吐、剁、历、叠、打等等,各展其能,千姿百态,总给人以新奇之感——此乃中华音乐特质之一也。而“专以指法见长,如含糊了事则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矣”。(清代?杨时百,见《琴学丛书?琴境》)“韵”的内涵则体现了“道”的真谛,“惟恍惟惚”、“无状之物,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而使司乐与赏者“荡荡默默仍不自得”。(《庄子》)处于“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音,使韵味完全处于自然,精神处于高度空灵的境界。萌生于追求自由,超越社会,超载时代的人类天性,而以“韵味”为主旨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者,唯有中华人。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在变,多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共融共进,必将震九万里环球视听,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崇敬。

    推荐访问:音色 韵味 中国音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