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什么叫儿童化语言 “儿童化语言”

    时间:2019-04-12 03:26: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儿童化语言”是指符合儿童心理、儿童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规范化口语。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征,他们比较容易理解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直观性强的明确概念,而对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言信息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儿童的逻辑思维尚处在起始阶段,他们喜欢把概念、词汇形象化、具体化。因此,低段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儿童化语言,就犹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一种特别的调味品,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知识。
      笔者长期执教低段数学,发现低段数学课堂中有些重点、难点的知识,如果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有时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列举几例,期待能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探讨。
      一、教学“>”“”或“”。接着告诉学生,大嘴巴喜欢“吃”大的数字,小嘴巴喜欢“吃”小的数字,所以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应该把大嘴巴对着大数,小嘴巴对着小数。
      教师用手势、大嘴巴吃大数、小嘴巴吃小数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教学,以上这些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学“半时”时学生对“整时”的认识还是容易接受的,但对于“半时”的认识却是一只学习上的拦路虎
      虽然认识时间这个内容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知道分针指着“6”是半时,但是因为时针是在两个数字的中间,所以很多学生总弄不明白是几时半?例如,如图所示,
      ■
      当分针指着“6”,时针在“1和2”的中间时,很多学生就不知道这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到底是1时半?还是2时半?几乎每次遇到这样的题目,作业的正确率总是很低。有的学生今天蒙对了,到明天遇到此类题时又错了。一次,在对学生进行作业反馈教学时,我灵机一动,指着钟面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看在这个圆圆的钟面上住着12位时间宝宝,这是1时的家,这是2时的家,这是3时的家,这是……时的家。时针弟弟是按顺时针方向往前走的(边说边用手势演示),你们看时针弟弟现在已经走过了1时的家,而2时的家还没有走到,所以这个时间应该是表示1时半。”以后,每次看到半时的钟面,我就让学生想一想,时针弟弟走过了“几时”的家,那就“几时”半。后来发现这样教学后,学生在作业中对“半时”的认识,出错的情况明显降低了。
      三、数学中的“跷跷板”
      在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下面这样的题目: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4=( )-3;( )-3=9+( )
      6+5=( )+( );( )-( )=14-7
      很多学生因为不明白左右两边的得数要相等,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1)+4=(5)-3;(12)-3=9+(0)
      6+5=(11)+(0);(17)-(3)=14-7
      出现以上错误,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学生习惯单个算式的计算,只考虑左边算式的计算,以为只要算出左边算式的得数就可以了;另外就是不理解题目意思,不知道这样的填空是要让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相等才行的。
      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先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学生都兴奋地说:“玩过。”我又说:“今天我们在数学课上也要来玩一玩跷跷板,你们想玩吗?”这样一说,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 )+4=( )-3,告诉学生这个跷跷板有四个数字在玩,左边是( )+4,右边是( )-3,而且这个跷跷板一定要左右相等才行。请一个学生试着先填好左边:(1)+4,请学生算出左边的得数是5,然后告诉学生,左边等于5,那右边( )-3也一定要等于5,请想一想( )里该填几?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白了( )里该填8,也就明白为什么(1)+4=(5)-3这样填是错误的了。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型,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又要来玩数学中的“跷跷板”了。而且当学生对左右相等的“跷跷板”熟能生巧后,再遇到左右不相等的“跷跷板”如:( )+4<( )-3时,也能得心应手了。
      四、一图四式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里,一图四式既是学生理解加减法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也是为学生学习后面“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内容时,能熟练地运用“想加做减”这种计算方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种数学图式训练。如图:
      ■
      在这个图中,其实蕴藏着三个数字,左边有5颗星星,右边有4颗星星,一共有9颗星星。题目意思就是请学生运用“5、4、9”这三个数字写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如下:
      5+4=9;9-4=5
      4+5=9;9-5=4
      很多学生面对这类题时,两道加法算式能轻而易举地写出来,但是写两道减法算式时总是容易出错,往往写成“5-4=1,4-5=1”。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没能找出图中蕴藏的三个数字,他们只找到数字“5、4”,而没有发现数字“9”,所以两道加法算式学生能写对的,纯属巧合。
      因此,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会说:“小朋友,在这个图中有三个数字宝宝在跟我们捉迷藏,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为了能更直观地找到三个数字,我还会请学生在图上画出这三个数字,如图:
      ■
      等学生找出这些数字后,我们一起对这三个数字进行比较,发现一个数字最大就叫“大数”,另外两个相对小一些就叫“小数”。写加法算式时就是“小数+小数=大数”,写减法算式时就是“大数-小数=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再遇到此类题型时,就会先找出数字,然后再按照两句自编的口诀,很快就能写出四道算式了。当学生看到图能熟练写出加减法算式时,对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就慢慢地有一些了解和应用了。
      另外,在低段数学课堂中,像“数字宝宝”“算式宝宝”“数学乐园”“图形王国”“时针弟弟”“分针哥哥”……等等,这些儿童化的称呼,也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儿童化语言,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第一小学)

    推荐访问:语言 儿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