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影响印度人口现状的因素] 中国实际人口为19.5亿

    时间:2019-02-12 03:29: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人口的严峻现状受到观念、技术、政策、教育等因素的深深影响。   关键词:印度 人口现状 因素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它的人口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速度快、总量大。“增长率在90年代为1.93%,而同期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1.2%”;[1]在世界人口排名中一直居第二位。联合国在2004.4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中估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增至15.93亿,超过中国,居全球第一。”[2]二是人口结构中性别比例失衡。“全国男女比例为1000:993,在东、西部贫困地区的形势就更加严重,甚至达到1000:600,而同期世界人口男女比例为1000:1005;在印度1至6岁的年龄段里,男女比例已从1991年的1000:962,下降到2001年的1000:945。” [3]三是人口素质较低。“国内文盲率为35%,男性的文盲率占24.7%,女性的文盲率46.3%。1/4的青少年男孩和几乎1/2的青少年女孩不识字。”[4]特别是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不够。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印度的人文发展指数“1995年为0.446,在174个国家中仅排名139位。”[5]从以上数据的分析来看,印度人口的现状非常严峻,成为社会生活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阻碍,已被各界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而人口的现状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印度是以农业经济形态为主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人口成分中60%仍是农民,因而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里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一种是“多生多育”的观念。人口普查局的副注册官辛哈指出:“人们心中有种恐惧感,较贫穷的中下层人民尤其摆脱不了‘养儿防老’的观念,总觉得生得越多,老来就越有保障,有越多的子孙协助维持生计。”[6] 国民普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生育率比较高,“一名妇女平均生育3.9个子女,在北方邦,每个家庭成员平均数达到6.5人,远远超过中国”。[7]早婚早育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在印度中央邦、比哈儿邦等地,女性的平均婚龄不到17岁;在新德里的贫民区,76%的女孩在18岁以前结婚。印度1999年举行的一次“全国家庭健康调查”显示:“没有达到18岁法定婚龄的妇女比例高达65%,这些新娘半数以上会在3年内生儿育女。”[8]这种婚育现象势必会缩短生育周期,提高生育率。印度也是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的国度,国民普遍信仰印度教,教义规定,女子结婚5年内若不能生育儿子,丈夫有权再娶一妻,这也助长了人口的增长。
      另一种是“重男轻女”的偏见非常突出。因为:一、对那些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条件下,生育更多的男子便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强壮劳动力。二、嫁女费用高昂。印度妇女地位比较低,嫁妆的多少可以决定新娘在夫家的地位,甚至决定她个人的生命安危。1961年政府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但出嫁送巨额嫁妆的习俗没有因法律的制订而禁止。嫁妆的价值一般在一万卢比(合人民币2000元)到数十万、数百万卢比不等,对绝大部分收入十分微薄的印度人,如果生有多个女儿,就意味着生活贫困的加剧。三、印度在礼仪活动、宗教庆典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强调男孩比女孩重要。占人口83%以上的印度教徒认为,在父母归天的火葬仪式上,如果没有儿子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一个没有儿子的父亲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四、现代B超技术可以鉴别婴儿性别,有助于选择性生育。“目前该国每年进行的约350万宗流产手术中,90%的流产胎儿为女婴”。[9]由于以上原因和条件,导致男婴出生率高于女婴,性别比例显然失调。其根源是自从文明产生以后,由农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对女性歧视的男尊女卑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从而导致女性的出生率低、受教育程度不够。
      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各种宣传和教育,使传统观念有所减弱,但要从根本上转变,却受到现实许多因素的制约,不是短期内所能奏效的。
      
      二、社会技术进步显著
      
      “每一次人口的巨大增长,都是在技术进步之后”。 [10]印度独立后,社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首先,实行“绿色革命”的农业技术工程。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兴修水利,建立完善的灌溉工程;培育优良品种;充分利用工业产品,扩大机械化的程度,广泛使用化肥和农药;改造盐碱地和荒滩,增加种植面积。这些农业技术改造措施的实施,减弱了农业对自然条件的长期依赖,提高了自主化水平,从而使粮食产量在过去50年里增加了两倍,基本解决了人口增长的食物来源问题,免除饥荒的威胁。
      其次,医疗保健技术相应进步。印度积极利用传统草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医学,加强医学的研究和药品的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的技术在国际社会中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政府继承殖民时期的医疗政策,实行全民免费,创立了一条计划与市场、免费与效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医保体制。这样从技术到制度对人口的增长和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疾病大规模夺取生命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由2.7%降至1%”。 [11]虽然印度的医疗保健技术进步了,但在推广中,特别是在农村偏远地区存在薄弱环节,使有些想自主控制生育的家庭缺乏避孕知识和药物工具,也只能听天由命,预期外生育增多。
      第三,印度政府为了实现世界大国之梦,大力发展尖端科技,特别是核技术,并且已拥有核武器,国防安全大大加强,对世界和周边国家造成现实的威慑,使他国与印度发生摩擦时,要审慎对待,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在历史上经常遭受到如雅利安人、希腊人、蒙古人、英国人的外来入侵,恣意屠杀,造成人口锐减的现象不大可能再发生。
      总之,对人口增长产生巨大威胁的饥荒、疾病、战争等传统因素在印度基本消除。
      
      三、人口控制政策执行乏力
      
      政府在1951年就提出了说服性的“节制生育”政策,号召人们实行计划生育,而且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最早的。但前15年到20年的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政府一度把结婚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1975年,英迪拉・甘地总理的次子桑贾伊・甘地作为其母亲的政治顾问,开始推行“小家庭计划”,他当选国会议员后,更加强硬地实施限制生育的措施,结果很快就在选举中遭到惨败。此后人口又强烈反弹。本世纪以来,印度政府推行“有奖无惩”的“自愿人口控制政策”,2000 年制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人口政策纲领性文件《国家人口政策2000》,旨在通过各种物质福利和优惠政策鼓励民众“少生优生”。为贯彻文件,政府采取如鼓励群众建立小家庭,建议冻结各邦和地方议会在下院的席位数等一些具体的措施。
      印度政府自立国以来就采取人口控制政策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其原因是人口控制政策执行乏力。而影响人口控制政策的因素主要有:一、选举制度。印度实行的是政党竞选和选民投票制度,而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人士也都热衷参与投票选举,各政党在选举中惟恐失去这众多的选票,不愿采取强硬的人口政策,以免得罪了选民,重蹈英・甘地总理的覆辙,所以他们只好把计划生育作为长远的目标,寄希望通过普及教育、提高识字率等办法,使人民自己觉醒,逐步降低人口出生率。二、政治结构。议会下院的席位数是根据人口数量确定的,所以一些邦害怕人口下降,失去席位数的优势,降低政治优势,对政府的人口政策持抵触态度。三、人口理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很多人反对人口控制政策,他们认为,目前印度的人口规模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高出生率使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在全球人口不断老龄化并且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印度的劳动力资源及成本优势将对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这样,从理论上干扰了政府执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力度。
      
      四、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印度政府为实现科技立国,将教育重心倾向高等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毕竟有限,而普遍提高国民素质的各类基础教育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一、学校制度不统一。有公立有私立,公立学校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入学,因而大量私立学校存在,政府并没有对其作出严格的规定,它们收费高昂,一般家庭也难以供给孩子上学。二、就读率很低。印度政府1996年统计,“注册上一年级的儿童50%以上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退学,有的邦辍学率高达70%,1996年适龄人口中,初中、高中新生入学比例分别为12%和15%”。[12]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联合国调查发现印度“近年来教育投入占国民总收入的3.8%,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教育投入占国民总收入的4.省略tv.com/news/world/2002-07-22/358.html.
      [2]http://www.省略/big5/longhoo/news2004/headline/gngj/userobject1ai328902.html.
      [3][9]辛然.2035年印度人口超过中国 [N].晶报,2004-07-13.
      [4][5]王树英.21世纪印度面临的挑战――人口激增 [J ]资料卡片,2004,(1).
      [6]http://dailynews.省略/world/2000-05-08/87576.html.
      [7][8][11]陈继辉.印度百姓不怕人口超过中国 [N].环球时报,2005-07-13.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13]http://www.省略/2004-06/ca484626.html.

    推荐访问:印度 现状 人口 因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