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透过悲剧看中西方文化的死亡观】

    时间:2019-02-11 03:2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植根的土壤不同,对死亡内涵的理解就有比较大的差异。作为悲剧的代名词,“死亡”被称为人生哲学的第二大主题,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学史上两大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死亡背后动机的分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死亡观,从而加强我们的文化差异意识,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关键词: 死亡 神律 三从四德
      
      1.引言
      《安提戈涅》与《窦娥冤》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大经典力作,隐藏在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悲剧背后的不同文化内涵,长久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中西方文化,由于植根的土壤不同,内涵也就有比较大的差异。希腊神话作为整个欧洲文明的源头,提倡追求个性解放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希腊悲剧的两大主题。相应地 ,中国文化有浓重的封建礼教主义色彩,尤其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悲剧特征。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安提戈涅和窦娥,她们对待社会以及命运带给她们的悲剧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什么驱使她们选择死亡来结束悲剧?本文通过对《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死亡背后动机的分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死亡观,从而加强我们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2.《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作为人类思想创作的伟大成果――文学作品更能折射出文化和历史的光芒。悲剧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它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让观众的灵魂受震撼,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思考。下面作者将分别从文学创作背景、死亡动机和生死观等三个方面来对比研究《安提戈涅》与《窦娥冤》。
      (1)背景分析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名剧。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制国家,在罗马征服它之前,强权并没有成为统治国家的唯一手段,在政治上他们是民主的;在精神上,他们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在文化上,希腊神话及英雄史诗与他们一脉而生,这本身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沉淀。他们认为只有写神话中的英雄或是有所作为的人物,才能收到最大的悲剧效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的行为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的不幸或牺牲更值得同情和怜悯。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遇到了不可抗拒的阻力,而代表社会正义和进步的主人公又以坚强不屈的精神进行奋斗抗争,最后导致失败和死亡。他们谁都没有意识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社会制度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悲剧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的不幸和苦难之上的。
      《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力作。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生活在一个专制的环境中,思想上,儒家的学说成为神圣不可违犯的教条,禁锢着人们的言行。男人被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忠孝两全,要讲“仁义道德”;而女子则被要求讲“三从四德”,要守贞节,要做烈女。这些传统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沿袭,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日常风俗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遵循它既定的法则,维护它的统治。但是,“一种文明,一种传统,他可以是精神食粮,也可以是一种沉重的包袱”[4]。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教会人们“温良恭俭让”,所有的个人意志,尤其是女性的,都被这个庞大的社会制度与思想专制融化了、扼杀了。
      (2)死亡动机分析
      黑格尔曾说过:“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的出发点,是在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想的一系列的力量: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姊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类是宗教生活。”[5](P284)真正悲剧人物的性格就要有这种本身合理的伦理力量作为动力,“要有这种优良的品质”。
      在安提戈涅心中,历史沿袭下来的义务、信仰不能违背,不成文法也是正义之神所颁赐的,它活在人们的心里并且高于人间所有的成文法。宗教赋予一切人的责任是必须安葬遗体,她将完成掩埋任务,决不动摇。尽管这个决定会令她丧失人生仅此一次的生命,但她选择了履行虔敬、人性的义务,从而也选择了死亡。埋葬了哥哥后的安提戈涅,高傲而又痛苦、带着对人间美好憧憬“看着最后的天光,走向了她冥间的婚床……”。临行之际她向赋予她那么多快乐的生命之神告别,真诚而朴实,承认生命的价值。
      《窦娥冤》中的窦娥出身于书香之家,直接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她的父亲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把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当作美德来教育窦娥。窦娥所走的每一步都没有脱离“三从四德”,她被卖,是因为她得听从父亲的;被迫成婚,是因为“父母之命”;被张驴儿父子纠缠,痛斥婆婆,坚决不从,是因为“烈女不更二夫”;而最终妥协,背上“药死公公”的罪名,被斩法场,更是因为“孝道”;最后“许下三桩誓愿”,并让父亲伸冤的结局,还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窦娥无疑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当时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3)透析生死观
      悲剧性是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往往集中表现在结局上,其实质是它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所揭示的社会冲突的性质,体现的是为正义和进步而献身的精神。悲剧的结局折射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死观的理解。
      西方的古代悲剧多是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局,始于悲而终于悲。在他们心中,人的灵魂是永存的,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而死亡不是人生命的终结,而是人本体的超生。苏格拉底曾所过:“死亡只不过是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离,灵魂是永恒的。”[6]安提戈涅无畏地面对死亡,旨在维护神律,维护一种崇高的人格尊严和做人的基本权力,同时也是对国王克瑞翁专制暴政的抨击和控诉。安提戈涅以年轻生命的过早毁灭实现了悲剧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人类的爱在兄妹之情、母子之情、爱情及日常伦理等具体方面化为统一的行动――捍卫人性的尊严。
      中国的悲剧结局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景。自古以来,“乐天知命”是我国人民的基本精神;死亡和生命的价值密切联系,尽管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但儒家的“仁义”精神比个体生命更重要。因而,即使悲剧,也要有悲有喜,有哀有乐。窦娥虽以死来结束悲剧,但最后鬼驱神使,恶人受到惩罚,窦娥的冤屈得到昭雪,使作者、观众的感情都得到些许安慰。最后的昭雪,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造成她命运悲剧的,有许多社会因素,而在她自身性格的结构中又夹杂着浓重的封建礼教观念,恪守当时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道德规范。[7]从内心世界来说,窦娥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束缚,使善良与孝道结合在一起;从外界力量来说,社会上的恶棍和政权机构中的贪官污吏勾结在一起,形成黑暗势力,吞噬了她,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窦娥冤》一剧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含冤者昭雪,这样的悲剧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同时透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3.总结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安提戈涅和窦娥,都选择以死亡来结束悲剧。安提戈涅以死抗争的所有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基本权力的尊重――“神律”的捍卫,她勇敢地带着清醒的痛苦走向生命的尽头,这种精神的胜利使生命本体获得了超生和永恒。《窦娥冤》中的窦娥最终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她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封建礼法“三从四德”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善良性格,她的顺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的抗争则更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封建礼法“三从四德”和宗教赋予人的“神律”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诠释,因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加强文化差异意识,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Yang Xianyi,Gladys Yang.Selected Plays of Guan Hangq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
      [2] Sophocles.Academic Reading:Antigone(Electronic Edition),2006.
      [3]Zhu Guicheng.Antigone by Sopholes(Handout Materials),2006:8.
      [4]于璐.试析关汉卿笔下窦娥的价值取向.美与时代(文学),2004:78-79.
      [5][法]古朗士著.李玄伯译.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谭晓园.生死观上的人类智慧――中西古代哲学关于死亡之于人生意义的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6,2001:47-49.
      [7]诸葛忆兵.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其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Vol.36,No.1,2003:130-133.
      [8]杨晓莲,罗均丽.美狄亚与窦氏――中西文学中复仇女性形象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Vol.20,No.6,2004:61-65.

    推荐访问:看中 西方文化 悲剧 透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