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还乡无路] 山穷水尽疑无路

    时间:2019-02-10 03:25: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还乡》中,女主人公尤斯塔西雅一心想要摆脱荒原,回到大都市,却以失败告终且长眠于荒原。本文认为,尤斯塔西雅最终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草率的婚姻,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与伊顿荒原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 《还乡》尤斯塔西雅失败原因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一般都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作者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工业化时代影响下人们思想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化与大自然永恒原则之间格格不入的关系,这种紧张的关系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强烈的冲突。小说《还乡》中对小说女主人公尤斯塔西雅・维依的描写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关系和冲突。出生于大城市却不得不跟着祖父在荒原生活的尤斯塔西雅郁积了对伊顿荒原的厌倦和仇恨,如困兽般想逃离荒原。而男主人公克莱姆・约布莱特却与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克莱姆对所谓的城市文明感到失望,因而放弃巴黎的喧嚣繁华,回归荒原,并打算改造荒原。尤斯塔西雅向往着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的奢侈生活,对她来说她是伊顿荒原上的异乡来客,大都市才是她的故乡;而克莱姆则宁可离开巴黎,回到淳朴宁静的荒原并甘愿为它献身,对他来说,他是城市的异乡人,荒原才是他的故乡。他们都试图回到各自的家乡,然而回乡之路却充斥着失败、绝望,甚至死亡。
      无论尤斯塔西雅多么渴望逃离荒原,并试图通过爱情和婚姻在光影交错、充满魅力的城市里开始高贵显赫的新生活,她的回归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落水身亡,成了伊顿荒原上的永久居民。尤斯塔西雅的结局往往被认为要归咎于命运,然而笔者认为,她和伊顿荒原之间的神性联系,错误的婚姻选择,自身性格的缺陷三者共同决定了尤斯塔西雅的失败。
      
      一、和伊顿荒原的神性联系
      
      一般认为哈代的宿命论主要体现在突发的偶然事件上,但在《还乡》中命运是和人与自然的妥协联结分不开的。
      尤斯塔西雅觉得伊顿荒原就像一张粘固的网将她牢牢地套住,像是一个冥府,只有逃出去才有喘息生存的机会。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其实她是伊顿荒原的形象代表,是它的代言人。
      首先,两者在性格和风格上出奇地相似。伊顿荒原昏暗而神秘,“事实上,恰恰便是在这黄昏转入黑夜的时刻伊顿荒原那独特而伟大的壮观才正真开始,一个人如果没有在此时此刻亲临此处,他便说不上是真正了解了这片荒原,这片荒原只有在以朦朦胧胧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之际,才能让人最深切地感受到它,感觉到从此时直到下一个黎明出现的整个这段时光里它的全部力量,才能真正理解它”。(Hardy,1981:3)相应的,尤斯塔西雅有着黑鸦般的头发,“看到她的头发,令人不禁会觉得整个冬季的昏暗也无法形成那般的乌黑:它堆在她的额头上,就像黄昏完全吞没了西边的晚霞”。(Hardy,1981:58)浓密的黑发遮住了眼睛,使她和伊顿荒原一样的神秘。伊顿神秘冷峻,亘古不变,是一处长期被遗忘了的异教徒居住地;尤斯塔西雅恰巧生有一双异教徒似的眼睛。眼睛被认为是心灵的窗口,而这双眼睛透露出来的灵魂和伊顿的气质惊人地吻合。他们都是如此孤独,哈代在描述荒原时多次使用了如“single”,“lonely”,“monotony”之类的词,表现了荒原孤寂、偏僻、缺乏变化。尤斯塔西雅的孤独就是荒原的写照,“她那非同寻常的定力,那种一眼可见的孤寂,对沉沉黑夜的毫不顾忌,以及其他种种,全都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Hardy,1981:46-47)和荒原一样,她的孤独显得凝重而庄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尤斯塔西雅已经和伊顿荒原相互融合,成为它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这样一个人形,站立在黑黝黝的小山之上,使人觉得小山的轮廓给勾画得如此完美细腻,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笔,令人觉得十分满意。没有这个人形,就好像园穹缺了个顶;而有了它,这庞大物体所需的建筑要求全然得到了满足”。(Hardy,1981:11)“伊顿就是她的地狱,一来到这里,她的内心就与之永远格格不入,尽管如此,她还是从它晦暗的基调中汲取了不少东西”。(Hardy,1981:60)
      因此,逃离荒原对尤斯塔西雅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她本可以成为伊顿女神,然而她对它的抵触使她只能拥有神的禀赋,却得不到神性。所以,尽管她拥有和荒原一样的气质,却没有被赋予和它相同的力量。这片土地选择了她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而她却违背造物主的旨意,不肯合作。因此,她必然要受到惩罚,荒原以让其死亡的方式将她牢牢地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让她成为自己永久的居民。
      
      二、错误的婚姻选择
      
      尤斯塔西雅选择以婚姻为跳板来逃离荒原,回归城市。她认为像她这样的弱女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简便、最容易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嫁给一个来自繁华大都市且富有、老练的男人。因此,当成功的钻石商人克莱姆・约布莱特从巴黎回到伊顿荒原时,尤斯塔西雅就认定他就是那个能够帮助她摆脱荒原,带她到巴黎开始新生活的人。在她的眼里,克莱姆身上仿佛有一轮希望的光芒。她对克莱姆的热情,更多的是崇拜和期望,而非爱情。很快她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克莱姆,并迅速与之结婚。然而这对青年男女彼此毫不了解,对婚姻也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仅仅因为一时的热情和外貌上的吸引而冲动地走到了一起,如此草率的婚姻可想而知将会面临怎样的冲突。新婚夫妇在经历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后,不幸也接踵而至。婚后不久克莱姆就积极地开始他改造荒原的计划,为了能尽快在荒原边上建立一所学校,他没日没夜地看书,导致双眼几乎失明。尤斯塔西雅却仍然对他抱有幻想,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劝他放弃原有计划,带她去巴黎。但是当她发现为生活所迫,他的丈夫竟然去做在她眼里只有下等人才会去做的事情――砍荆条时,她的期望终于破灭了。此时的她不仅受困于荒原,而且陷入了婚姻的泥潭。
      很显然,尤斯塔西雅在婚姻上选错了人。对于尤斯塔西雅这样一个绝意向往新生活的女性而言,假如她要选择借助婚姻来实现理想,她所选择的丈夫不仅要在金钱上富足,人格上优秀,前途上光明,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容易受她掌控,或者至少在生活愿望上与她相似。在外人眼里,曾经在巴黎生活过的克莱姆看上去比伊顿荒原上的任何一个男人都更优秀,前途更美好,这层耀眼的光芒遮住了尤斯塔西雅的双眼和理性,再加上她自己孤注一掷的渴望和两个人之间冲动热切的爱情,使得尤斯塔西雅在结婚之前根本没有试图花时间深入地了解他。尽管在婚前克莱姆就向她表示出对巴黎的厌恶和对荒原的热爱,但她仍然沉浸在对他的幻想里面,对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理想浑然不觉。她丝毫没有意识到,和她自己对荒原的怨恨和摆脱荒原的愿望比起来,克莱姆对荒原的爱和为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建立一所学校的愿望也同等强烈。性格上如此格格不入的两个人谁也不可能为对方做任何的妥协。因此婚后的不幸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克莱姆出现之前,尤斯塔西雅有一个旧情人怀尔德夫。尽管她没有选择怀尔德夫,并且还对他有点鄙视,但是恐怕怀尔德夫才是能够帮助她实现梦想的合适人选。“他是一个十分注意女人相貌的男人,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意摆布他,只要你心里也这么想”。(Hardy,1981:81)任何时候,只要尤斯塔西雅需要他、召唤他,他就尽其所能地满足她,甚至可以不顾自己身为丈夫和父亲的义务和责任。这个男人在漂亮女人面前总是显得意志薄弱,任其掌控,他和托马茜的结合也有部分原因是托马茜的美貌吸引了他。面对尤斯塔西雅这样一个神秘且充满魅力的女人他更不可能有任何招架之力。此外,怀尔德夫对荒原有着和尤斯塔西雅类似的感受,他也憎恨荒原,觉得它就像囚禁人的监狱。这种相同的感受实际上对尤斯塔西雅能否逃离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她当时选择的是怀尔德夫,哪怕她在和克莱姆结婚之后,突破婚姻的束缚,接受怀尔德夫,坚定决绝地选择和他私奔,结局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婚姻不仅没有能够为尤斯塔西亚提供一条还乡之路,而且让她为自己的冲动和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性格的缺陷
      
      尤斯塔西雅骄傲,固执,无视传统,特立独行,和荒原上大多数人都不交往。她的这种个性从另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她的失败。
      虽然尤斯塔西雅比荒原上任何人相比都显得更加清高、反传统,但等级差异观念还是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底。她打从心底里看不起荒原上的其他人,即使怀尔德夫也不例外。她觉得他根本配不上她,因此,在结婚之前当怀尔德夫表示愿意和她一起逃出荒原时她迟疑了,因而搁置了和他一起逃跑的计划。婚后不久尤斯塔西雅就对克莱姆彻底绝望,此时怀尔德夫再次向她表示和她一起逃到巴黎去。但尤斯塔西雅认识到,如果接受他的帮助,就注定了她要成为他的情妇,这是她的观念所不允许的。她又一次迟疑了,虽然最后下定决心要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内心对传统的依附和挣扎。“向怀尔德夫开口,求得他的经济资助却不让他成为自己的同伴,这对她这样一个还留有骄傲痕迹的女人是做不到的;作为他的情人一起逃走――尽管她知道他爱着她――是大失脸面的”。(Hardy,1981:379)这一次迟疑也成了她落水的间接原因。
      尤斯塔西雅的骄傲和清高使她失去了最好的同盟者:克莱姆的母亲,她的婆婆,约布莱特夫人。约布莱特夫人和尤斯塔西雅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她是荒原上少有的有教养的女人,曾梦想过能干出一番更好的事业来。她把儿子送到巴黎,指望他能有个锦绣前程。她对荒原的感情既没有特别的爱,又没有特别的恨。她对荒原的妥协一半是自己对人生一种“独特的洞察力”,一半也是出于无奈。其次,约布莱特夫人并不赞成她儿子的决定,觉得他要为贫穷无知的荒原人开办学校是异想天开,她对克莱姆说:“你这样异想天开会毁了你”;她希望他能够坚持自己开创的事业,成为一个有钱人。她和尤斯塔西雅一样不赞同克莱姆回归荒原生活,只不过作为母亲,她的反对没有尤斯塔西雅那么强烈而已。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克莱姆对母亲的爱是强烈的,也因此在母亲死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对尤斯塔西雅的爱是无法取代的,在尤斯塔西雅死后他甚至认为他已经再没有能力去爱其他人了。由此可见这两个人在他心中的分量,他不愿意让任何一个受到伤害。如果尤斯塔西雅能够看到并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和约布莱特太太讲和并结成同盟,则一方面能帮助约布莱特夫人实现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的还乡之路更顺利一些。然而,尤斯塔西雅的骄傲却蒙蔽了她的智慧。
      实际上,在结婚之前,克莱姆就向她表示过他要为家乡建一所学校。尤斯塔西雅虽然知道,但没想到他是近乎狂热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她仍然固执地相信通过婚姻的约束,通过爱情,通过她的魅力,能够劝诱他放弃理想,带她到巴黎去。这种固执不仅源于她的过于自信,而且来自于她对荒原人的态度。她认为他们是粗俗的,和他们打交道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因此她将自己独立开来。但这也意味着她将无法及时地获得外界的消息。如果她能够稍微积极一点,从外界更多地获取克莱姆的信息,哪怕是通过间接的手段来了解克莱姆,也许就不会如此草率地开始那段婚姻,也不会有这么悲剧的结局了。
      
      四、结语
      
      在《还乡》中尤斯塔西雅以一个超越传统道德观念,追求个人自由的新女性的形象出现。她一方面富有激情,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另一方面却骄傲固执,不负责任。这是命运对她开的一个大玩笑:造物主将她塑造成一个向往新生的女性,却又偏偏将其禁锢在这昏沉压抑的荒原上。但是她的失败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说上帝的旨意不可违背的话,她的固执和盲目自信却成了她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她能够作一点点屈服,耍一点点手腕;只要她再理性一点,谦虚一点,谨慎一点,或许命运就会为她打开另外一扇大门,她的还乡之路就会更宽广。
      
      参考文献:
      [1]Hardy,Thomas.The Return of the Native,Bantam Books,Inc.,666 Fifth Avenue,New York 10103,MARCH 1981.

    推荐访问:无路 还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