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在“如火如荼”的高考之路上摸索:如火如荼高考错误用法

    时间:2019-02-03 03:16: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地都力图从中收获“新知”。从新课程改革提出到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新课程改革的结果还是要体现在教材上、教学上、试题上和成绩上。而现实情况是,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更关注的是高考,期待从中看到新课程改革的益处抑或是弊端,以期有所改进,更有利于教育教学。2011年高考过后,结合现时的教学经验,作者就江苏语文试题在新课程改革上的反映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 试题思考 命题研究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一出炉就引来了很多不一致的声音,有赞同认可的,也有“事不关己”的,更有批评甚至唾骂的。现今,走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的百万大军,不只是考生,还有教师。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试题公布的第一时间,我在大概了解试题内容之后,冷静下来,认真仔细地分析了2011年的试题。下面我就自己对试题的几点看法和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一、以旧出新,旧题新考
      例如:语言文字运用的第一题。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归根结底 旁征博引 莫衷一是 舐犊情深
      B.察言观色 胜卷在握 美轮美奂 醍醐灌顶
      C.孺子可教 随遇而安 铩羽而归 相形见拙
      D.运筹帷幄 励精图治 刻不容缓 沧海桑田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已经很多年摒弃字形题,取而代之的是字音题。而这个大方向也使省内各地在复习时几乎放弃了字形题,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字音题上。而今,旧题新考,“新”在了考查学生的真正实力,不仅要会读,还得会写,不能当“白字先生”。尤其是在作文里错别字按0.5分/个,5分为上限扣分的情况下,更不能掉以轻心。
      二、紧密地联系了现时的社会实际
      例题1:语言文字运用的第四题。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
      (1)姓名:?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作品名:?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2)按语:?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这个题目考得很及时,2011年是辛亥革命的百年,全国上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它。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尽管对于这一时事还算了解,但对于问题的设置却很陌生。因为鲁迅的《药》这篇文章并不是初中的必读篇目,只是读本里的一篇文章,有的老师甚至压根没讲过。有的同学根本连初高中学过几篇鲁迅的小说都不记得了,甚至会把鲁迅的小说和散文混淆。这样,要很准确地回答出来,还是不容易的。
      但是,不容易不代表就可以推卸责任。就算是初中课上老师没有讲过,考生对于时事政治的了解也是必需的,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生。这是任何一个学生乃至国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而这样的考题正是考查学生的对社会常识的积累和对时事政治的洞察力。
      例题2:名句名篇默写第(8)题。
      ?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2011年也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王国维算是清华的“名人”,也是我们语文书本里的“名人”了。大部分学生知道他的《人间词话》,知道他的“人生三境界”,却不知道他的纪念碑上的文字。处于苏北地区学校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量就很低,对于这样的课外阅读知识更是欠缺。
      眼前的现实是,考了这样的一个课外填空,很多考生甚至是一些老师措手不及。名句名篇本来就有一两个填空是课外的,但是没想到这一次“外”得很远,很多学生闻所未闻。
      这倒也提醒师生们,不仅仅要把目光关注在课外的名篇,如诸子百家的文章,更要把文学和实施情况相结合。
      三、提问的方式比较新颖,有些“非常规”的问法
      例题1:诗歌鉴赏的第三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题:(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这样的提问方式,在平时的练习中几乎没碰过见,倒是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会经常讨论文章的构思思路。但是学生普遍在自己读书或做题的时候很难有这个意识去考虑文章是怎么构思的。学生大部分会思考也熟悉的,就是把文章划分层次。在某种意义上,文章的构思脉络和平时课上经常提及的行文思路是可以等同的。但很多学生头脑中没这个概念,或者不敢把它们对等。所以,当碰到这样的提问方式,不知如何下手,往往多是把每一联的意思概括一下就算了。而这样的提问方式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分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题2:论述类文本《捧与挖》的第三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鲁迅的《捧与挖》是典型的杂文,以议论为主,其实就是想问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这种问题我平时在议论文作文教学时经常提到,也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学生如果能掌握这样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答题思路,而不是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不知所措了。
      四、考查小说这一问题的大方向的出现
      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2008―2010年,除了2009年考散文《上善若水》,其他三年考的都是小说。虽然前两年小说的出现让我们已经重视小说这一体裁,但是平时的教学中小说教学还是有“瓶颈”制约效应的,不论是教材方面还是教学方面。学生对于小说这一体裁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和平时的做题经验,更多的情况下接触的是散文。苏教版选修教材之一《短篇小说选读》已经作为学生的选修教材,但是很多学校还是流于形式的。大部分学生读小说,仍停留在道德判断的层面上,或是仅满足于从小说中知道一个故事,而很少能进入小说鉴赏层面来体会小说的预感魅力和言语滋味。这种状况,充分显示出目前小说教学非常缺乏有效性。
      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向都要以小说为主,我觉得也不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中去吸取经验和教训,并试着摸索规律,散文和小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五、着重考查当今社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作文题。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依旧是习惯性的命题作文,和2009年的题目属于同一短语类型――动宾短语。但是问题是内涵很不同,关键词是“平庸”。虽然题面是“拒绝平庸”,可这个题目本身还是有点儿平庸,只是考生无法拒绝。看似容易的审题,要准确把握,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首先要理解:(1)平凡不等于平庸;(2)不平庸要求有原则,鉴识,有坚守;(3)不平庸就是要创新、发展、上进。其实,和“平庸”相对的“平凡”,已经加入了价值观的含义,甚至加入了某种神圣的维度。如:爱,责任,信念。
      就文体上,有人说《拒绝平庸》一看就有文体导向,倾向性很明显,似乎更容易写成议论文。从实际写作的角度看,问题在于,题面本身是一个“命题”。而且是“正确的”导向的,甚至是标语口号式。作文成为论证其正确性的一个任务。所以,一个明显的偏向,是容易写议论文;但是,并不意味着写议论文容易,因为论证一个已经先定为正确的论断,而且似乎是公理、常理的东西是最难的。极端的,例如,要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是最难的。当然可以写记叙文。可是,提示语中没有列入“做事”。这是很遗憾的。有了“做事”,有助于引导考生“叙事”,从而能够切入自己的生活场景与来自历史、文化的一切积累。而缺少了这个方面的提示语,令这个题目有些难以写叙述类文体了。
      看似“平庸”的题目,实际上一点不也“平庸”。考查的是考生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试图通过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能摆正自己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论怎么说,我总觉得,每年高考过后,总有一科似乎会成为众矢之的。但它已然成为定局,我们能做的是除了坦然接受之外,还应该分析、思考和摸索,而不是仅仅只是抱怨甚至大肆批评。而作为“一线”教师,我能做的除了以上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外,更多的应该是立足教学为本,高考至上,尽自己所能,为了学生,更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高考 如火如荼 摸索 路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