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观与早期儿童教育

    时间:2019-01-18 03:25: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毕生发展观以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作为指导思想来看待儿童每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本文在介绍其基本理论要义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了在毕生发展观指导下的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内涵,同时就毕生发展观指导下的儿童早期教育原则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早期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毕生发展观;早期儿童;教育原则
      
      曾几何时,我们周边许多年幼儿童的父母不知不觉中把成人世界的急功近利思想,推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育儿行为。他们总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作比较,比比自己的孩子多学会了多少词汇,多参加了什么培训班,多学习了什么技能……其用心之良苦,着实让人感动。不过对孩子的教育并非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举,偏离了儿童发展规律,干扰了儿童正常的发展路径,再多的教育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甚或适得其反。
      科学的育儿行为应以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为指导,尤其是要以毕生发展观为指导。
      
      一、什么是毕生发展观
      
      通俗地说,毕生发展观以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作为指导思想来看待儿童每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概言之,毕生发展观要求我们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要关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及其潜在机制。譬如,一名在两岁时与母亲关系冷淡的儿童,却可能在二十岁时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位在二三十岁时基本不管孩子的父亲,却在六七十岁时对照管孙子乐此不疲。诸如此类的现象,从外表看来变化十分巨大,这两种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为什么存在或不存在关联正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欲探究的。毕生发展观强调应以不同时间尺度来考察个体在每个时间段的得与失。
      其次,以毕生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各年龄阶段的成长问题。毕生发展观试图确认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在情绪、认知和生理等领域的成长趋势。例如,道德发展,婴幼儿期的移情和同情心发展,小学阶段的道德概念发展,青少年/成人阶段的各种道德信念和道德自律发展,中老年期的基于道德推断的生活智慧发展,等等。
      其三,确认各种生活事件的发展意义。毕生发展观从许多不同的视角来考察个体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诸如游戏、爱、工作、家庭、性和死亡等一般经历。毕生发展观认为,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事物的涵义和影响是随个体角色和责任的变化而变化的。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其四,确认并解释发展的多样性。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既探寻用以解释儿童期、青年期和成人期之重要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和变化模式,也关注发展差异,包括因个体经历不同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发展变化差异。毕生发展观强调应尊重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相应地,切合毕生发展观的教育应从社会文化差异和个别差异出发。
      
      二、毕生发展观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
      
      1.重新解读儿童早期发展的隐义
      传统的心理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始于生命之初,儿童青少年是主要发展阶段,成年期处于稳定,而老年期则是衰退期。而且,人们往往把儿童发展设想为某种加法计算,即任何时候让儿童学会某种技能,就意味儿童取得一分进步;同时认为儿童发展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变化,可以沿着某一方向累加,因此要求儿童学习的东西越多,他们最终达到的发展高度就越高。这种观点成为许多教育行为的潜在认识基础。众多家长认为孩子在越早的时候学习越多的内容,孩子就一定发展得越好就是一个例证。
      毕生发展观则以更为全面的眼光来审视发展,认为发展并不简单意味着功能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而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也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设想的那种单一的线性变化,相反,这种连续性可能是源自选择、优化和补偿等不同发展机制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遗传倾向的差异、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个体的成长史等诸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走向、发展速度和最终达到的功能发展水平。即使是出生伊始的婴儿也并非一块可以由我们在上面任意图画的白板,相反,他们是带有特定遗传倾向,并且必然面临着诸多交织着获得与丧失过程的发展任务的动态有机体;而儿童早期阶段的发展不只是简单地为该阶段的认知和社会化任务服务,它还为以后年龄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认识儿童早期心理不成熟的适应性功能和长远可塑性
      用于刻画人类发展过程特殊性的特征中,除了漫长的生理和性成熟期外,更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极其漫长的认知成熟期。为什么人类的认知能力像生理能力一样,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不成熟状态?如果说儿童有许多东西要学,那么具有漫长的生理儿童期伴以相对成熟的认知系统,岂不更具有物种优势?对此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将不成熟等同于无能,把漫长的不成熟期简单视为能提供更多学习和社会化机会的时间,相应地,在教育实践上许多人试图通过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强化指导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儿童的不成熟可能具有其自身的适应功能,有助于儿童达到更高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成就。例如,幼儿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将来的表现往往持比较乐观的(当然往往比较不现实)的预期,并且较少根据自己过去的失败经历来预测自己将来的表现,这种不成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可能有其独特的动机功能。因为这种无视自己局限而仍保持乐观的态度,可能鼓励儿童去尝试各种他们目前尚不能掌握的更多样和更复杂的行为,从而促进长远的认知收益。因此,年幼儿童的早期认知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偏向,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不成熟适应性功能的某种体现,从而他们可以不受自己的认识的影响,更多地将心理活动投向周边的环境现实,亳不气馁地进行各种探索。而养育者急着促使孩子尽快成熟,或许将造成孩子过早丧失这种适应功能和长远可塑性。
      
      3.尊重发展差异是各种育儿举措的前提
      诚如育儿谚语所言,“每个家长都坚信教养的作用,一直到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许多父母往往难以意识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他们往往倾向于夸大自己或家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喜欢将纯粹基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发展预期、养育理念和教育举措,无差别、强制性地实施于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家庭成员在育儿实践中产生的许多冲突,诸如父母之间的冲突、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增加的亲子之间的冲突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源自不同养育者没能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发展差异。
      正如前面所述,毕生发展观强调发展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也来自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且由于一个人的发展受社会、环境和历史变化的影响,一代人所经历的发展经验可能不同于另一代人。儿童生长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环境,生物势力(遗传和有关健康的因素)、心理势力(内在知觉、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知、情绪和个性因素)、社会文化势力(人际、社会、文化和种族等因素)和生活周期势力(相同事件对不同年龄的个体有不同影响)四方面因素的作用,共同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倾向、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显然,家庭教育只有切合儿童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功效。积极的做法,要求父母(和祖父母)通过有效交流,克服养育过程的自我中心化、功利化倾向,致力于创设支持性、适应性的家庭环境,以充分发展孩子个性和能动性。
      
      三、毕生发展观视角下的儿童早期教育原则
      
      当然,要把系统的毕生发展观全面贯彻于家庭教育实践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渗透如下原则或许并不是太困难。
      
      1.和谐为本,促进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
      毕生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儿童心理的可持续发展尤其依赖于心理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只重视智力发展而轻视社会性发展和情绪情感发展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杀事例对儿童心理发展失衡可能具有的危害性作出了很好的注解。许多学业优秀学生(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的心理系统是如此脆弱,很小的一点挫折便能轻易摧毁他们的生活信念。对这些孩子你能指望他们发展到什么高度,成为什么样的“栋梁之才”?在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的关注甚或应强于对早期“智力开发”的关注。
      
      2.关注儿童内心体验,促发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保健与激励功能
      长期以来,源于认知科学的主导,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儿童的情绪情感等内心体验的健康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来或许源于对“焦虑和孤独时代”的担忧,以及新近“情感科学”和“情感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儿童早期的情绪情感发展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情绪情感发展在心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保健和激励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家长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工作:保健方面,注意儿童早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发展不良倾向,预防他们出现情绪发展障碍;激励方面,重在引导儿童充分发展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体验,例如培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主动探索与发展,最终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和各种发展任务,并具备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3.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儿童的内在认知动机
      正如一些进化心理学家所言,物种进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活动可能与物种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是好奇心和自主探索活动,另一个则是与好奇心密切相关的游戏倾向。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游戏倾向,正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譬如为了了解一个瓶盖的性质,一个两岁幼儿可以反复敲击、啃咬、抛抛捡捡,并乐此不疲。但是,我们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致力于用外在动机替代儿童固有的内在动机,过多用奖惩来左右儿童的认知探索,使儿童逐渐失却自主发展的认知激励系统。就长远的发展目标而言,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奠基,而奠基的根本在于基于儿童个别差异基础之上的内在激励系统的建立和自主调节习惯的养成。
      
      4.理顺家庭层级.建设健康家庭环境系统
      由于现今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选择,充满更多的变数.因此家庭系统对环境影响所具有的缓冲作用就更为重要。家庭环境系统健康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源,而家庭环境系统的健康有赖于几个层级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关系(如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成员之间的多边关系)是否协调,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是否协调,家庭教育能否有效抵制不良社会文化氛围对儿童的影响。
      
      5.学会对各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
      这就是要求父母学会反省,对自己的各项教育活动或举措进行发展适切性判断。遗憾的是,有许多孩子的父母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功利价值判断替代发展价值判断,孩子的教育问题再次沦落为家长内在“个人意志”的表演场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儿童教育 毕生 发展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