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树立正确择业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时间:2019-01-16 03:26: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然而,大学生在以择业主体的姿态投身社会,选择理想职业的过程中,却承受着日益沉重的择业竞争的压力。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既包括了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等个体的内在因素,也涉及家庭、地区、生活环境、流行观念、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清楚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要求,协调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我们特设计了毕业生择业行为调查问卷,希望可以将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较全面地反映出来,从而探索大学生择业行为的普遍规律,为其择业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建议。
      本次调查以我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作为本次大学生择业行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实际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6份,有效回收率为77.33%。
      
      一、调查问题与结果分析
      
      (一)投递简历及获得面试机会情况:毕业生缺乏竞争勇气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投递简历的数量主要集中在1―5份、6―10份、11―15份,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5%、27%、16%,毕业生获得面试机会的数量主要集中在1―5次、6―10次,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7%、2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消极等待心理。
      长期以来,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定势,因此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虽有强烈的竞争欲望,但缺乏竞争的勇气,当真正面对竞争时或畏首畏尾、疑虑重重,或坐等靠要,依然认为学校、社会或者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仍然没有转变“精英”观念、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意识。
      
      (二)获得工作机会的渠道:校园招聘会是主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组织的就业市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渠道。通过校园招聘会获得工作机会的占39%,同时也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对于主动求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存在焦虑自卑、怯懦逃避、优柔寡断等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渠道比较狭小,社会意识较弱,对学校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心理。
      
      (三)在求职过程中的花费情况:就业成本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大学生找工作的高成本问题为社会所关注,为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少应届毕业生费尽心思“包装”自己:制作精美简历、购置西服和职业装、托人情等。但调查情况显示,毕业生就业成本较低:1―100元的占31%,200元以下的占50%。一方面说明毕业生仍存在着消极等待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仍没有将自己从学生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意识,对就业缺乏足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部分大学生甚至潜意识地要求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他们的工作,强烈希望“婆家”能主动找上门来给他们工作。这种择业观是极为幼稚和缺乏现实依据的。
      
      (四)求职期望薪水:高于社会提供的平均工资
      大学生的求职薪金期望值是影响择业方向和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期望薪水1200元以下仅占到20%,而1200―2000元占到63%。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对薪金价位期望值较高,他们往往会参照本校上几届同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价位,确定自己求职的薪金要求。为此,导致有些大学生择业方向不切实际,事与愿违,从而失去多次就业机会。
      
      (五)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分析: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厚
      调查结果显示:稳定是毕业生求职的首选因素。即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而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萌生。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次择业的机会,那种“从一而终”的传统择业观念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应该摒弃。在工作地点上,他们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在择业的成败因素上,个人社会能力、个人兴趣分别以23%,20%处于领先,社会实践占了19%,专业成绩也占了23%,说明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够独立,对自身认识不够,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五)毕业生认为择业困难因素分析(就业信息少、就业技巧欠缺、个人定位不当、专业不对口、其他)
      统计结果显示:就业信息少和就业技巧欠缺分别以28%,26%占据毕业生择业困难因素之首。可见,除了毕业生对自我定位不当和专业限制之外,也反映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力量不足:对于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技巧的指导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所谓“天助自助者”,只有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技能,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计、长久之计。
      
      二、不良择业观原因分析
      
      首先,择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失衡、角色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它要求毕业生公平地参与竞争,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流。然而,一些大学生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部分毕业生以消极、低沉的心态试图躲避竞争,考虑到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就胆战心惊、焦虑不安,即使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也同样心存疑惧,担心毕业就失业。
      其次,过分看重物质利益的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择业观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在部分学生中流行。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和自己专业的相关性,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毕业生对薪金的要求相对减少并呈下降趋势。但这种改变是处于利・种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或者受暂时的物质利益驱使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自愿改变。
      再次,传统观念的影响是不良择业观产生的主要原因。部分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固守着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到生活的 制高点,一劳永逸,将职业稳定绝对化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
      第四,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和期望值过高也是产生不良择业观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之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厢情愿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实际,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结果导致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
      第五,不健全人格是错误择业观产生的关键因素。人们面对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不可能所有的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有选择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斗争。如果没有科学的人生观指导、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人们就会常常处在紧张失措、彷徨不安或踌躇不定的状态中。那些过多地强调个人愿望,更注重自我实现而忽视国家的需要和对社会的奉献的毕业生表现得尤其突出。还有的毕业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缺少自觉性,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思考和选择;缺乏坚定性,遇到挫折就望而却步,在单位和职业的选择上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或毫无目标;缺乏果断性,在应作出决断,采取行动时迟疑不决、踌躇不定,事到临头只好仓促决定。
      第六,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专业对口和经验主义导致的结果。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消费,不切实际的追求,导致很多学生只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继续深造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转变择业观的意义在于帮助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把远大理想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从而使自己保持积极、稳定、健康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顺利择业的目的。针对以上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分析,我们应坚持以下对策:
      
      (一)完善人才市场,健全市场机制
      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到自主择业,这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家对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行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通过市场来调节人才供求。实现这种改革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的努力。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姻,通过人才交易会、网络就业信息库、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等为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求职渠道。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自主择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健全自主择业的机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规范的人才市场,以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人才合理消费与大学生积极就业
      目前大学生“人才过剩”,供远大于求,致使用人单位用人心态与策略发生很大转变,其中有不少已经陷入误区。很多用人单位过于挑剔,招聘标准往往脱离其职位的真实需求,出现“人才高消费”,甚至是攀比,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很少有用人单位去培养人才,为了企业利润,不去承担必要的培养人才的成本;甚至有些单位实施劳动欺诈。对此,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引导人才的合理消费,倡导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育、用、留人才的制度与评价人才的标准。用科学与发展的观点去对待人才,积极地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要积极营造推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才观,鼓励用人单位承担自已的责任,积极发现与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国家也应采取积极措施与政策去引导大学生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以积极的心态与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就业。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首次就业一定要立足长远,找准定位,切记盲目跟风。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都不是科学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不只是寻找一份工作,对自己要用“高级人才”标准规划自己。树立社会责任感,认清形势,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入主流、下基层”,以科学长远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
      
      (三)健全大学生人才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效率与职业发展质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大学生没有大量的及时的需求信息,包括需求职位、要求及其用人标准与企业信息,不了解人才市场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了解,没有相应的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个性化信息,造成人才招聘的效率低下。高校应与人才服务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对接信息,如“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网上双选会”等。建立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就业信息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构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国当前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结果”。我们的主流教育体系与核心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致力于“升学”,在高等教育阶段致力于“学历”教育,始终围绕的目标是“考试”。从而导致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人才更多的是“应试”人才,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多。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与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探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建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生人才乃至所有社会人才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统筹高校教育及其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大学生就业力与职业发展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阵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有解决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的优势与能力。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都应该与人才市场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并为适应其改变而不断调整。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学生服务体系均要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为先导理念构建,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就业平台,培育大学生的终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力,提升高等教育的育人水平与服务能力。

    推荐访问:树立正确 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 择业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