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浅谈科学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

    时间:2019-01-13 03:30: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科学文化的概念界说      (一)何谓科学文化   无论是传统科学文化还是现代科学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具有文化的一切特征。它规定并影响着人的基本素质和心理性格的形成,对人类的社会性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从广义上的文化类型来看,任何阶段的“科学”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是科学劳动的果实和产品,负载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方法最能够体现出科学思维的过程和品质,是科学文化最主要的现实表现。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共同体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科学活动中,将科学知识方法内化后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是科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第二,科学文化对社会制度的影响。科学文化对社会制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机构得以建立,如各国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科学院”和“科技部”,即科学共同体受到社会和政权的广泛认可,且政府将发展科技作为自己主要的职责之一;二是对原有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冲击,科学文化在此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将宗教和神权的势力赶出国家的权力中心,使国家的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三,科学文化向社会渗透而生成其他的亚文化。科学及其转化后的技术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子系统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功能,并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每前进一步都会诞生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难以预计的效果。例如,“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和管理、营销、交往、联络的传统方式,同时还创造出了被称为‘虚拟的空间,现实的社区’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电脑空间与网络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而网络文化亦成为最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的大众科技新文化”。
      
      (二)现代科学文化的特点
      现代科学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二是创新性。
      开放性是现代科学文化最显著的特点,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的开放性源于多元的科学观,传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观被认为是单一的,但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既然自然界是复杂的,那么科学的概念应该是开放的:对科学的理解趋于开放,甚至认为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有相当数量的科学知识;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到以非常规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科学发现中直觉能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家从众多看似并不相关的资料或事物中获得灵感、想法等是很正常的;很多科学家都会有不连续的思维;科学家往往同时进行多个科学活动。其次,科学文化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的跨域性的特点上,由于科学问题的共有性,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普适性,科学方法的可重复性的特征,使得科学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上现存的和已消失的各种文化中,只有科学文化具有这种特质,世界各国主动接受并致力追求这种文化,即使它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有所冲突,但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却是所有国家的共识。
      创新性是现代科学文化的本质属性。现代科学文化在认识论方面反对主客体绝对区分和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在理性基础上的批判,在建构基础上的解构,在逻辑上的非连续性,在科学基础上的伦理,在目的基础上的规律。当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S.P.Verma认为,这样的科学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虽然累积是科学维持其自身发展的本性,但是科学文化却能够通过对自身不断的质疑和对其哲学基础结构的调整来寻求自我的提升。科学与其他的人类文化(比如宗教),在这一点上截然不同”。
      现代科学文化踏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保守走向创新的发展道路后,同时具有理性和质疑、严谨与开放、规范与创新、亦科学亦人文的特点。这样的科学文化具有我们所追求的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切重要特征,对科学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变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科学文化催生了科学教育的诞生
      科学教育是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科学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传播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科学教育得以确立、普及和推广的前提。科学文化为科学教育的诞生从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需求两个方面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的精神,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社会对劳动力的新的需求客观上要求教育培养相应的人才。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催生了现代科学教育。
      科学文化树立了新的世界观、知识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科学教育观的建立是科学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影响不仅推翻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符合圣经的古典天文学,而且也推翻了上帝创造了地球和人的观点,同时树立了人类靠自身的探索和思考可以理解和掌握利用自然界的信念。这种认识论的变化不仅带来世界观的转变,知识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科学研究的成果从此进入知识的殿堂。既然科学是知识,那么科学研究就可以进入教育系统,科学在教育系统中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17至18世纪,科学以“自然哲学”的身份首先走进大学,逐渐形成诸多的研究领域,并获得可设置课程的权力。知识观的转变进一步带来价值观的转变,从16世纪“科学教育之父”弗朗西斯・培根断言“知识就是力量”起,“实用性”就逐渐成为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斯宾塞以“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奠定了科学知识价值观的社会主导地位。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既然实用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那么教育系统就应该接受科学,传播科学。
      虽然科学教育观的改变为科学教育的合法地位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但理论毕竟还不是现实,真正将这一理想带入现实的是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在启蒙思想中,洛克的感觉心理学最为世人所推崇,他认为,“心灵的不平等可以归之为一个已知的原因,这就是所受的教育不同,要改进人类的生存状态,只要改革立法和教育制度就行了,而改革教育立法和教育制度的关键在于遵循科学原则,普及科学知识,实施科学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进步教育是启蒙思想家致力探讨和寻求的新型教育,19世纪后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拓宽道路。各国大多都以立法和设立科学研究机构的方式来普及科学教育。例如,美国在1862年颁布了著名的“赠地法案”即《莫里尔法》,“捐赠公共土地给各州建立农业和机械学院”,并且各州必须至少建立一所学院,其目的是“教授农业和机械学有关的每一门学科……以促进追求职业生涯的工业阶层的自由与实际的教育。”美国国会 通过的这项教育立法表明高等教育需元可辩驳地承认科学的价值和科学教育的作用。1876年美国又成立了本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赠地法案”的出台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现代科学教育制度的确立。法国1882年颁布了著名的《费里教育法》,并在此基础上彻底改革了法国的教育体制,确立了科学教育的合法地位。口而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东方国家则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走上了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双重建制、科教兴国的发展道路。
      
      (二)科学文化推动着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任何教育改革首先是源于观念的变革,观念的变革带来价值标准的重构,从而引发行为的转变。无论是科学文化的确立还是科学文化的转型,科学文化每前进一步,都会伴有知识观、科学观、教育观的变革,从而引发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进而就会带来教育的改革。科学教育从诞生之日起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变革都毫无例外地数次验证这一事实。科学文化确立时期,古典知识观让位于科学知识观,绅士教育观让位于实用教育观,价值判断标准更加强调实践层面上的有效性。科学共同体内部就十分关注科学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和场所一一教育,并积极倡导在学校中设立科学课程,从而引发了科学教育与以人文为核心的古典教育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科学知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甚至人们判断知识的价值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斯宾塞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是:科学知识最具有实用的价值,并将教育的方向由绅士教育转向实用教育。
      当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发展到了极端时,科学教育也走向了反思。在传统科学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由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基本采取分科教学的教学形式,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家和精英。这样一种走向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了极致。由于美国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运动将“实用”和“经验”的观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推向了顶峰,却没有出现人们期待已久的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于是以结构功能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的科学教育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其核心工作就是编制与教学过程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的结构课程,从而培养科技精英和科学专家。
      人们不仅思考科学的实用价值,还考虑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对科学文化时代内涵的理解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科学面对伦理时,如何进行科学教育是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命运休戚相关的问题。这时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精英和专家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面向大众”,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科学,参与国家重大的科技决策,决定人类自身的命运。只能培养少数精英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与之匹配,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新一轮全球范围的科学教育改革蓬勃开展起来。这次科学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探究的方法,认为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身对科学的理解。此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了解当代科学问题和参与科技决策的能力,从而能够充分享受民主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科学教育目标也相应地调整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对知识体系和科研方法的掌握,还要能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拥有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态度,培养与新时代科学文化相应的科学精神。
      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的诞生,并且无时不在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激发教育改革。如何在科学文化的指导下,构建当代的科学教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教育对文化也不仅是被动的顺应,还应该发挥其能动作用来传播文化,甚至要引导文化和创造文化。如何以科学文化来引导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如何通过当今的科学教育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推荐访问:浅谈 其对 科学文化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