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PPT

    时间:2019-01-07 03:26: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生命弥足可贵,而这珍贵的生命又是如玻璃般脆弱。如何让学生这棵小树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如何让学生珍爱生命,让他们的生命之花不过早凋谢?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生命意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着莫大帮助的,这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教”以载道,时刻渗透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一、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生命理念
      文以载道,许多文章都张扬着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自觉地把生命理念教育加入其中。如设计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的导语:“意识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而生命的真谛又是什么呢?”这样,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明白有了思想,人就变得更强大。而在简介作者时,我更是以作者自身对命运的抗争中去让学生感受生命力的旺盛:“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几乎全身的关节都损伤了,但她决然拿起手中的笔向命运挑战,成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之一。”这实际上是向学生传达出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生命观。告诉学生,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在教学设计中,我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一)生命体现在哪里?(二)生命是一种过程,而这过程你该如何度过?(三)生命的形式有哪些?(四)当你的生命遇到挑战,你该如何面对?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明白生命不是苍白的、空洞的,而是体现在细微之处,每一天都是新的,而这些都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在设计中我还加强对学生的“读功”训练,让学生通过读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中去,与作者交流,反观自我,调动每一个细胞,挖掘文章的美,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让人生之路铮铮作响。
      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的话题不胜枚举,这是我们教育学生生命理念的一个巨大宝库,只要我们时刻关注生命这一重要的主题,学生是会热爱自己的生命的。而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关爱生命,应该贯穿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二、在课堂中弘扬生命意识
      课堂是教师系统阐述生命意识的最好平台,但如果不好好利用,其效果也就不明显。因此,要扬起学生的生命风帆,我们就需要循序渐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教师可用一些精辟的语句来表述生命的尊贵与伟大,让学生于不经意中了解生命的可贵。
      如我在讲述《过零丁洋》时,就着重谈学生如何看待生命。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而活着,让学生明白身处逆境,但壮心不已,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人生,让诗人感受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从而唱出千古绝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死不屈、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对天地正气长存的坚定信念令人敬佩。是的,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她奔向前方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在一堂课中就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知道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学生的生死观自然也就明了了:人要活得有价值,当国家需要我们时,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无处不在,有的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无所不用其极;有的为了名利,不惜痛下杀手,骨肉相残;有的为了琐屑小事,酿成惊天惨案……而这不是从反面告诉我们,人生观的培养的重要性吗?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那么在行事前,就会有所取舍。而《鱼我所欲也》,不是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有关人生取舍的范本吗?我告诉学生: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利”的诱惑,大丈夫要有浩然正气,有时为了义可舍去生。然后我又讲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他东渡日本,但他拒绝了,为唤醒民众,他慷然就义。而《红岩》里的甫志高,因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为了活命,成了一名叛徒。崇高与伟大,就体现在这取舍中。在和平年代,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抉择。其实,生命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中,更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中。生命就像一朵花,它是绚丽的,也是脆弱的,稍不珍惜,就会枯萎、凋零。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其实人只要有一颗纯正的心,不被各种诱惑蒙蔽双眼,眼界宽远些,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错误的概率就少一些。
      三、在作文中展示生命的意识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感受诉诸笔端,让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形成一种理性,作为今后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言为心声,作文是最能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最好形式,针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我设计了一次话题作文。
      “沪上一家新闻媒体披露一条令人扼腕的消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学三年级男生因沉迷于打游戏机未能完成作业而受到父亲的责备,小男孩一气之下,竟从十五楼跳下,不治身亡。面对这悲惨的结局,你如何看待?”我一布置作文题目,同学们就陷入沉思。接着我又引导:关爱生命,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用你们的笔写下你们的感受吧。在批阅作文时,我不禁为学生的真知灼见而感动,下面我就摘抄一些他们的感悟:
      《生命的抗争》:“生命意识的缺失,抗挫折能力如此低下,居然把属于自己的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作为一种抗争的手段,让生命之火熄灭,生命之花凋谢。对此,我要大声地说:‘生命的抗争不是懦弱。’”
      《别样的爱》:“妈妈,我懂了,您的严厉,让我明白规矩的重要;您的批评,让我知道您的苦心。如果您对我娇惯,那我就成了温室的花朵,我一旦遇到风吹雨打,谁来为我遮风挡雨?我懂了,这别样的爱,会使我永远昂起高傲的头,我的生命因你而精彩。”
      《生命是一只蜡烛》:“有风,蜡烛会熄灭,但希望可以使它重生;有雨,蜡烛会衰减,但坚强可以让它永恒。当世界黑暗了,我们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温暖整个人间。”
      我读着这些激情洋溢的文章,不禁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而感动。是的,教师应该高扬生命教育的旗帜,只要我们平时都做有心人,学生就会在遇到困惑时不轻易舍弃自己的生命,就会在磨难中成长,拥有一颗坚强的心。
       随后,我又召开了一些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了有关生命的读后感、日记、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在风雨中永不逃避。
      四、在师生交流中激扬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可见关于生命的疑惑不止我们现代人,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在与学生的私下交谈中,发现他们对生命的意义也有许多疑问。
      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说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所作为,但是我看了《剑雨》这部电影,有一句台词让我感到困惑。男主人公说:‘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希望她能从桥上走过,我能看一眼她。’我对他一生为了一个女子而苦等,耗费一辈子的光阴感到困惑,难道一个人一生就是为了等一个人吗?这样的人生值吗?”你看这学生多有思想,而这个问题我真的能给他一个准确的答案吗?教学相长,我也在反思人生的意义。我想,如果我只是死板地说教,学生恐怕不能理解,何不便学一学孔子的方式,不作正面回答,旁敲侧击地说:“你看,草是分布在地表,而它们并没有因为生处卑微而沮丧,而是把生命的种子撒向全世界;高大的乔木,也不因为伟岸而沾沾自喜,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猛虎驰骋在宽阔的原野中,让我惊叹;雄鹰展翅在苍天之上,让我仰慕;而那蚂蚁的勤奋,更是让我钦佩……这无疑在告诉我们,每种生物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都在昭示生命的崇高。而人生的生活目的也不是一样的,你有你的生命理念,我有我活着的理由。只要你认为正确的,又符合人性的,那么你的选择就不必去考虑是否值得。生命价值衡量,的标准有很多,等待也是一种美,活得辛苦也是一种人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己的人生,自己自主,不羡慕别人,也不妄自菲薄。你认为如何?”一席话,让这位学生懂了,他说:“老师,是的,缠绵悱恻是一种活法,激情似火也是一种生命状态,为国家作贡献也是一种生存。今后,我会把握好自己的路,不让别人的情感影响自己的人生之路,让生命活得更精彩。”看着他那纯真的笑脸,我欣慰地笑了。
      这样的交流一直贯穿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让思维在碰撞中闪现火花,让生命在探索中激扬活力。
      当然,生命意识的教育不能仅仅靠以上几种途径,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时刻把对生活的热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避免灾难的发生。2002年发生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让我们看到漠视生命的人的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人性。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因为他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最终毁掉了自己,那流血的忏悔书怎能挽回生命的逝去?我想,如果他们受到了良好的生命意识教育,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重视生命意识教育,做好学生的灵魂引导师,让学生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推荐访问:之花 绽放 生命 永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