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时间:2020-03-27 07:26: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山东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面临着极大压力,入住社会化养老机构越来越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2008年中国社会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山东省农村居民养老意愿与需求”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机构了解不多,入住意愿受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因素影响。从调查情况看,山东农村养老机构存在数量较少、人员缺乏、资金紧张、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需要在规模、体制、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社会化养老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养老机构;养老意愿与需求;现状和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69-05
      
      一、研究背景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和农业大省,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42.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4%,比全国高0.97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山东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为9.93%,农村地区高达10.66%,比城镇高出1.23个百分点。多年来,山东省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仍然面临着极大压力。当家庭规模不断缩减,“空巢”、高龄和病残农村老人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等服务的需求将迅速增长,仅仅依靠家庭或社区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农村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人住意愿、入住计划和实际入住原因?如果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条件和政策有所变化,那么老人的人住意愿在多大程度上会转化为行动?这些问题的回答,将直接为政府和社会针对一定的需求规模和目标人群发展农村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事业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8年1-10月“山东省农村居民养老意愿与需求”抽样调查的部分数据资料,对山东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对影响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村社会化机构养老事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抽样调查在实地现场深入定性访谈烟台、潍坊、泰安及菏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家庭和养老院的基础上,采用多阶段PPS方法,抽取18个县级单位中的72个村进行抽样调查,由于行政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实际只有67个村接受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53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深入访谈资料以及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调查所到67个村的农村老人已对社会化机构养老有所认识,期望现在或将来人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高,但对当地养老机构情况的了解并不深,受文化背景、养老观念、政策规定和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真正人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寥寥。
      
      (一)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和评价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是否了解与印象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养老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及服务水平情况,也将直接影响老人的入住意愿。
      1、对养老机构的了解较少,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5%的老人回答对养老机构的情况非常了解(1.9%)或比较了解(10.6%),31.9%的老人了解程度一般,超过半数的老人表示不太了解(39.5%)或完全不了解(16.2%)。在实际走访中我们同样发现,不仅是老人,当地的其他居民也对养老机构了解甚少,一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当地还有养老院。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养老机构还较少(我国农村目前情况是每个乡镇平均有1所养老院,一些偏远的乡镇还没有);二是一直以来政府以宣传和鼓励家庭养老为主,导致对养老机构所做的宣传与介绍工作不足;三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以及子女的反对,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削弱了对养老机构的了解热情;四是部分老人由于身体状况较好,缺乏养老准备的意识,未考虑了解养老机构。
      2、对养老机构的评价较高。在对养老机构有一定了解的443位老人中,对养老机构印象很好或较好的老人占45.0%,半数老人(50.6%)认为一般,另有4.5%的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印象较差或很差。整体而言,农村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评价还是较高的。
      当谈及养老机构的优势时,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养老机构养老可以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并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6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能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如与其他老人交往、丰富精神生活。还有63.2%的人认为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51.1%的人认为能帮助解决家庭居住困难。这些数字进一步证实了老人对机构养老的正面评价和认同态度。
      
      (二)农村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
      近年来,国内�者从主体意愿角度探讨养老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结果来看,老年人对于社会化机构养老已有一定认识,期望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占到一定比例。但是多数调查都是针对城市老人进行的,那么农村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究竟有多高?
      1、人住意愿较高,但经济支付能力较差。本次调查中,当问及老人“您现在或将来是否愿意人住农村养老院?”时,分别有10.8%和23.8%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当进一步提问“在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愿意和谁一起生活?”,有7.2%的被调查者回答养老院。可见,农村老人对人住养老机构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虽然调查对象的入住意愿较高,但其较低的经济支付能力成为意愿转化为行动的阻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人每月可支付给养老机构的费用的中位值是50元。在明确回答每月可承担具体多少费用的963位被调查者中,有25.4%的人回答为0,有26.6%的人每月可承担的费用在5-50元之间,每月可承担的费用在51-100元之间的老人占25.4%,支付能力超过(包含)200元的人占19.1%。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差或很差,这与他们的收入少是完全一致的。本次调查显示,有15.4%的老人无收入,平均月收入在200元及以下的老人占43.9%。目前农村养老机构内老人的平均月消费为100-150元之间,以此为标准,有49.7%的老人无力支付这笔费用。因此,在现在与未来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农村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可能还无法实现。
      2、不同特征的老人入住意愿有所差异。在个人特征变量中:(1)不同年龄的老人入住意愿差异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入住意愿越低;(2)不同性别和不同婚姻状况的老人入住意愿差别不大;(3)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入住意愿的相关关系很强,健康状况越差的老人越期望入住养老机构;(4)具有不同经济收入的老人,入住意愿也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低收入老人的入住意愿最高。
      在家庭特征变量中:(1)老人的现有子女数量对老人的入住意愿有很大的影响,子女数量越少,老人越期望入住养老机构,无子女的老人非常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高达30%。(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老人的入住意愿也存在明显差异,越贫穷的家庭,老人的人住意愿越高。(3)居住模式与老人入住意愿的关系也通过了卡方检验,独自居住的老人入住意愿最高,而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人入住意愿最低。
      此外,不同地区的老人的入住意愿也存在明显差异。泰安市农村老人的人住意愿最低,菏泽最高(见表1)。
      
      
      3、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和评价极大地影响老人的人住意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和评价与老人的人住意愿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了解越多、评价越高,老人的入住意愿也越高。这暗含着农村养老机构在人们心中是有较高地位的。同时也说明,加强对社会化机构养老的宣传,使人们对养老机构有更多的了解,将能有效地转变人们的养老观念,更易于接受机构养老(见表2)。
      
      
      (三)入住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框架,老年人选择是否入住社会养老机构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引人两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综合分析这一问题。在此回归分析中,我们把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作为因变量,选取老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个人经济收入和家庭规模、现有子女数、居住模式、家庭经济状况、地区等11个变量作为分析变量。在此回归分析中,用于选择变量进入的方法是反向剔除法(Conditional Backward)。分析结果见表3。
      
      从回归结果看,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情况、现有子女数量和地区等变量的影响具有统计意义。具体解释如下:
      1、年龄对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年龄越轻的老人,入住意愿越强。其可能的原因:一是他们在思想上更为开放,受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更小,因此,对养老机构的期待比年龄更大的老人高。二是年龄较轻的老人拥有更大的经济自由,受子女的限制更少,因此对选择机构养老有更大的自主性。
      2、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有更强烈的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然而,性别差异对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在多次抽样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一项对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在养老是否靠政府或集体的态度和选择上,男女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对厦门城市老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更倾向于赞成非家庭养老方式,但在控制了经济变量后,这种差异趋于消失。性别对养老意愿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检验。
      3、无配偶老人比有配偶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或生病的情况下,首先依赖的是配偶的照顾,其次是子女。因此,这些终身未婚、离婚或丧偶的老人有更强烈的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
      4、健康状况对农村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显著影响,身体差的老人对机构养老有更大的期待。身体差意味着老人需要更多的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照料,但由于子女外出打工或农活忙等原因无暇顾及老人,因此,他们期望依靠养老机构而安度晚年。同时也说明,在老人身体状况较好,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仍倾向于居家养老。
      5、无子女的老人最倾向于赞成机构养老,有一个子女和多子女老人的态度几乎没有区别。由于可依赖的家庭养老资源十分贫乏,同时受现有政策和养老文化的影响,无子女老人更多地存在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入住养老机构意愿。而有子女的老人不仅能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的照顾,还与子女有感情纽带为基础,可能更依赖和留恋于家庭养老的方式。郭志刚曾指出是否有一个存活子女,对于老年人的户居安排,有门槛效应。陈彩霞的研究也发现,在农村地区,单子女和多子女家庭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6、地区差别是一个重要控制变量。在模型中,我们以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泰安市为参照组。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到:各个地区老人的入住意愿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与参照组泰安相比,潍坊市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仅存在微弱的差异,只在P<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菏泽和烟台两地的老人更倾向于入住养老机构。这种差异的可能解释是,经济发展水平最差的菏泽地区,老人对养老问题更为担忧,期望由国家或集体给予他们生活保障。经济最发达的烟台地区,不仅老龄化水平最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养老机构)也较好,对老人有更大的吸引力。此外,农民养老意愿的差异,也可能与四个市在养老模式宣传上的差异有关。
      
      (四)山东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机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从山东省民政厅获悉,2007年全省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382处,床位数达到近20万张。然而,从我省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来看,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仍不相匹配。仅就床位数来说,刚刚接近老年人总数的1%,低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较之与本次调查的有34.6%老人期望入住养老机构的结果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同时,老年医疗保健设施还异常缺乏,且分布不合理,老年人看病不方便是另一棘手问题,已日益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事实上,一些地区连急需照料的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都还未完全解决。走访的六所敬老院,空闲床位很少,且同时负责几十位散养的五保老人,等待扩建中。一位老人对我们说:“村里像我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个,但是这里没地方(指床位)。”其中,只有一家养老院设置了医务室。可见,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
      2、人力资源缺乏,供给结构不合理。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每5名老年人配置1名服务人员较为合适,但我国与西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有所不同,有些入住老人并不需要任何的日常生活照料,因此,我国对农村养老机构内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的比例规定为不低于1:10。山东省的比例在全国是最高的,达1:15,实地考察也证实了这一点,六所养老院的该项比例为1:13。从质量上看,由于多数农村养老机构不能提供正式编制,且属于福利型机构,工资低,专业人员很难引进。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以临时工为主,流动性大,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专门的训练。
      3、运转资金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调查得知,每个养老院的年收入平均在10万以下。收入的渠道有四种:一是省、市、县三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各村集资,各村根据在养老院的老人数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三是乡镇政府的适当补助。四是养老机构本身的农、副业收入;这些资金只能维持养老院基本的日常生活和职工工资等固定 项目的开支,根本无力应对养老院的扩建、基础设备设施的正常更新和不可预计的支出项目(比如:老人的大病治疗)。目前,农村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配备情况可以用缺乏、简陋、简单形容。只具有基本的床、小衣橱、椅子等生活用品和必备的食堂、娱乐室、棋牌室、洗浴室、户外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室内卫生间、电话或紧急呼叫系统、坡道、扶手等设施均未安装。本次调查也反映出由于居住环境差而使老人不愿意人住的现实。
      4、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管理体制仍严重滞后。政府包办包管的管理体制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并从反面强化了农村老人依靠家庭养老的心理趋势。具体体现在:(1)“养老事业社会办”的道路举步维艰。新时期我国提出了诸如“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和办法,但各地不落实、不兑现的现象十分普遍,民办养老机构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持和发展,很多在短短几年内自生自灭。(2)管理缺乏竞争和考核机制,致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总是以方便机构自身管理运作为中心,未充分考虑老年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管理多于服务。(3)管理者对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视和认识不足,资金不到位致使基层工作很难行动起来。同时,一些养老机构的直接管理者也躺在国家财政身上不思改革进取、坐吃山空,阻碍了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加强农村养老机构的扩建和改造工作
      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举措,在此过程中,需考虑以下几点:(1)准确定位养老机构的功能结构,鉴于身体健康状况差的老人更渴望入住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议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应先以生活照料、重度护理型机构为主。(2)考虑老人的年龄因素。本次调查发现,年龄越轻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越高。因此,应针对他们的需求状况,开发适合他们的社会养老机构,吸引并满足他们的社会养老需求。(3)把性别因素考虑进去,并多为女性老人着想。(4)尽快打破现有的仅为五保老人服务的制度,实现对残疾、无偶、空巢等最困难、最需要专业护理和长期照料的失能老人进行集中赡养的制度。(5)考虑地区差异性,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建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养老机构。同时,重点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养老体系极为不完善的落后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或优惠政策。
      
      (二)建立多元化发展体制
      在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应将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转为宏观的行业管理,加强政府的监督监管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人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来,实行“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的发展模式。但须注意,在多元化体制的运作中不能湮灭养老机构“社会福利”的特性。
      
      (三)整合现有资源
      基于我国“未富先老”式的老龄社会实情,国家无力包揽农村社会养老的全过程,因此,要注重整合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加快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步伐。比如:对民政、卫生资源的整合,考虑把养老机构建在乡/镇卫生院的附近,卫生院的专业医护人员可以在养老机构内兼职,方便老人就医和康复保健,同时缓解机构内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
      民政部门应对从业人员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定期考核和资格认证机制,保证为老人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要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以更好地为入住老人服务
      
      (五)注重社会化养老的宣传工作
      通过新闻媒体等宣传形式,倡导全新、健康的养老观念,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以消除他们对养老机构的不信任感,从根本上转变养老观念。
      
      [责任编辑:韩肖奉]

    推荐访问:山东 意愿 入住 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 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