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时间:2019-05-19 03:23: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提出的基本设想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见真谛,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基于以上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理念,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实施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几年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素材,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勇于发现为线索”的一种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物理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问题驱动”教学法由七个环节组成(如下图),具体如下。
      1.阅读课本,研习问题
      这一阶段是学生根据学案要求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从教材的重、难点知识中提炼出的探究问题。一般属于“是什么”的问题要让学生及时记忆,属于“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则要通过学生认真思考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一时不清楚的问题可圈点批注,留待下一阶段解决。
      2.小组讨论,释疑解惑
      第一阶段会出现一些学生一时弄不清楚的问题,而这一阶段主要针对上一阶段存在的问题由小组(每四人一组,相对固定)讨论解决。这一阶段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但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
      3.归纳知识,建构体系
      第二阶段讨论完毕后要让学生及时总结。总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节课的知识点,二是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诸如实验法、比较法、类别法、变量法、模型法等)。总结的形式一般是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或是简短报告的形式出现。
      4.展示成果,达成共识
      这一阶段是让部分小组将本组总结在全班进行展示,其他组可当面质疑,从而使大家的总结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更正,对正确的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对各组的情况给予点评。
      5.精讲精析,拓展深化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中一定还存在着对问题不同的看法或粗浅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学生的疑团逐一解开。此外还要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伸。
      6.反馈训练,巩固知能
      一般用3~5个左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及时测试,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与巩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及时反馈的目的。
      7.发散思维,再生新疑
      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它的效果虽不能发挥到最佳,但教师仍要重视对学生自主设问、质疑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培养与问题链的延伸容易形成新创造所需的条件。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要提醒学生对旧知识加以延伸拓展,自主地再发现问题,为下阶段的“自主创造”埋下伏笔,从而尽量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至高教学境界。
      三、“问题驱动”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使物理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才会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使其具有新异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轻的物体下落得反而比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吗?问题一出,同学们一边从手里释放一些轻重不同的物体,一边在思考着……不大一会功夫一个同学说他做出来了,只见他把一张纸撕成一大一小两块,然后又把那个小纸片揉成小纸团,奇迹终于发生了,同时下落的大纸片竟然落在了小纸团的后面!通过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探索性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特别的强烈,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2.诱发性原则
      诱发性原则要求物理教师适时地启发和诱导。在学习活动中,有些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没进行分析就形成认知障碍,如果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科研究的方法,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养成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笔者就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形式的能量的减少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的增加,请问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就去探究,从而得出: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笔者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洛伦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和探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3.适应性原则
      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那么当他们遇到变化的问题,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不同的物理过程,让他们尽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物理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精神,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共识、共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5.现代化原则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微观物体宏观化,数据处理适时化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四、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问题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充分了解,然后精心选择、设计问题,并反复斟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设计问题应有如下特征。
      (1)“问题”要有典型性
      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计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使学生在发展能力方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这一节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去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问题”要有直观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引人入胜。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刨根问底的热情,还要能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三棱镜色散》这节课的教学中可提出:“三棱镜可成像吗?”然后提供学生三棱镜、蜡烛等器材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这样非常直观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3)“问题”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应针对培养创造力这一教学目的,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和同学们之间的探索、讨论,“跳一跳,够得着”。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
      (4)“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解答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或引出新的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如学习《电磁振荡》这一节课可设计“除了课本上先给电容器充电起振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等等这样的问题。经常问一问学生,既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开放求异的能力。
      (5)“问题”要有程序性
      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递进式、有层次、逐步深化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程序要与思维的发展一致,同时,还应注意程序不宜过细或过粗。程序过细,问题关节过于显露不能引发争论,不利于思维的展示;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不易抓住要点,讨论无法深入进行。比如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给出的例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一些问题:如通过本题的解答请你按例题提供的思路设计一个测电源电动势的方法。若只给你一只电流表、一个电源和两个定值电阻、一个单刀双掷开关你还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吗?显然通过这种有一定层次的问题的设计,可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6)“问题”要有实践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密切联系实际。如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节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在给车胎打气时气筒要发热?当按下气体打火机的放气阀后我们感觉到手是凉的?
      2.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问题驱动”教学不可异化为“题海战术”
      问题解决与题海战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不同教学方式。“问题驱动”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有意义学习,提倡合作学习,可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功能性目标和物质性目标的双丰收。题海战术只强调“知道”,忽视“理解”,以牺牲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为代价盲目追求“熟练”。这种逃避理性思考的教学可能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产生“反教学”现象,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问题驱动”教学不可程序化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自主解决或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性,具备一定的操作性,都是合理而且必要的,但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不可机械地按照程序进行模仿操作,而应指向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地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形式新颖活泼,并始终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课堂模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阎金铎,段金梅,续佩君,等.物理教学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 刘仲林.跨学科导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 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3.
      [5] [英]戴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阎金铎主编.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郭振玲)

    推荐访问:教学法 物理 驱动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