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浅谈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浅谈儒家主要思想

    时间:2019-04-16 03:20: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学校德育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德育的地位、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进行现代化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学校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93-02
      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历来重视德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的儒家德育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人们的浩然正气,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的美好品行,具有永不磨灭的重大价值。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虽然培育了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仍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由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和深入挖掘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以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改进和提高。
      一、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当代学校德育既面临着契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青少年道德滑坡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与我国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一)学校德育地位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举足轻重,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由此可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也影响着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青少年中逐渐出现了对理想目标追求的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等现象。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以上不正常道德现象和我国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下道德规范尚不定型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于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并且使学校德育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1]。此外,青少年犯罪也有所增长。以上种种,都不可否认地是与我国德育地位的弱化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定了德育的方向和任务,决定德育的内容,影响着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甚至贯穿于整个德育全过程。但是,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目标仍差强人意。
      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目标过于模式化、理想化,缺乏具体、现实的德育目标。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往往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和青少年的接受水平等,并试图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跨越式地提高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由此,使得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比较抽象,且不易接受。此外,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不是循序渐进地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没有形成自成一体、完整有效的体系,使得学校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三)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德育内容指的是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来教育年轻一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必须具备迎接当代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对人的挑战,要注重培养与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2]。就当代学校德育的内容而言,比较空洞,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思想发展的特点,并且比较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且国内外形势巨大的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都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少年已经产生了唯我独尊,过分注重功利和物质利益的倾向;并且,就整个社会而言,人情以及社会公德淡漠、环境道德观念匮乏等也成了社会转型期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为了贯彻和落实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我国目前学校的德育方法看,太过单一化和形式化,往往偏重于道德规范的填鸭。从而使得当前的学校德育存在着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重道德规范约束,轻道德人格培养;重道德榜样示范,轻个体自觉的倾向,使得学生盲目接受道德信条而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个人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大为削弱[3]。可见,采用的德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
      (一)对德育地位的价值
      儒家学派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他们认为德育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之一,在办学的过程中,更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范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应该先履行道德义务,有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孟子则明确提出,“设立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吴安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有端正的行为,必须要有礼,要有礼,就必须有师,没有师怎么会知道礼是什么呢?师要正确解释礼的各种规定,即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总之,他们能够从人的发展及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到德育的作用,对我们今天认识这个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对德育目标的价值
      儒家的德育目标是有章可循的。《大学》中指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正义·大学》)可见,在儒家的德育目标中,认为道德学习,应以道德认知为起点,以提高自身修为为中心,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的目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的德育思想不仅连贯,而且完整。
      由此,在当今学校德育目标的确定上,需要借鉴和吸收儒家德育的层次性,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时期,设置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德育规范和目标,使这些目标贴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实际,并将学校德育目标具体化,使得德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德育目标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由浅显到深刻、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教导学生什么样的事情是应当做的和正确的事情,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要具有远见卓识,并肩负起国家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些对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对德育内容的价值
      虽然大儒们对德育内容的认识各有千秋,如孔子强调仁、礼,提出忠、孝、信、义等道德要求;孟子强调仁、义,以仁、义为最高道德标准;荀子则强调礼,以礼为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其中,不乏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注意对义利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因素。
      在义利关系方面,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并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先儒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对于批判个人主义和重物欲轻人性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我们认为,这种道德意识对于我们当代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有着重要的价值[4]。
      在人我关系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儒家思想值得借鉴。诸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公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5]。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儒家提倡天人合一观,主张天人和谐的观点。孟子曾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可见,儒家遵循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也集中表现了儒家热爱万物,珍爱生命的淳朴感情,这在当今中国整体环境恶化、局部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有必要遵从先人们天人一体的思想,加强学生环境道德的培育。
      (四)对德育方法的价值
      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德育的内容是否适当,与道德教育的方法也密切相关。对于德育方法而言,儒家先儒为我们当今的学校德育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和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身体力行,知行结合
      孔子提出:“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认为行比学重要。明清之际的颜元,很重视行,他认为,“心中醒,口中说,纸上做,不从身边习过,皆无用也。”(《存学编》卷二)他注重实习力行及劳动,主张先行后知,强调说和做一至起来。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也有启发作用。
      2.重视潜移默化,防微杜渐
      我国古代有些教育家认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在交往中,受到外界影响而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从孔子的教导中可见,应当重视潜移默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要想办法杜绝一切不良的影响来源,以此做到防微杜渐。由于青少年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应该注意防微杜渐,以防止孩子形成恶习。古代教育家的这种真知灼见,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中的宝贵财富。
      3.注重有针对性地教育
      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有针对地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孔子就比较了解弟子的特点,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论语·先进》)他不仅注意观察学生,同时还注重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进行启发性的教导。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在德育过程中予以借鉴和吸收。
      总之,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吴奇程,袁元.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6.
      [2]林哲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东疆学刊,1998,(2).
      [3]夏金艳.儒家德育思想对当前德育的借鉴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4]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中外学者纵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品德培养[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6.
      [5]周宇.试论儒家优良道德思想与德育[J].交通高教研究, 2003,(2).
      [6]葛荣晋.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8.
      [7]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0.

    推荐访问:儒家 浅谈 德育 学校德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