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等待,让课堂更精彩]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时间:2019-02-12 03:27: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尤其是有些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学生似乎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问答的频率很高,讨论、表演、感悟等学习形式也很丰富。
      然而,透过这繁华的表面,我们看到了一种虚浮的热闹,一种思维的流失。其实,就像好的音乐需要适当的休止一样,好的语文课也需要适时的等待。
      
      一、课堂等待的缺失
      
      1. 错误观念使教师不敢等待
      在许多人的眼里,只有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课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才表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相反,教师一个问题抛出去,举手的人不多,甚至寥寥无几,那么许多人就认为这堂课从某种意义上就算是上“砸”了。不管前面的环节多么完美,这令人难堪的“冷场”总是这堂课中的一个败笔。所有听课者似乎都惋惜授课者在问题设计与操作上的某种缺失。
      2. 问题过简使学生不用等待
      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因此“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讲了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等等成了我们课堂提问中的常见问题。而这类问题本身思维含量不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一般不需要深入思索即可回答。
      
      二、新课程呼唤课堂等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许多大师也反复强调“学贵自得”,而这种自得正是建立在学生自己与文本的多次对话基础上的,是需要时间、需要等待的。
      1. 等待,让学生思考有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等待时间平均是0.9秒。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并构思答案的,只能是一种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段进行背诵式的回答。因此,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提出一些简单、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只凭回忆就匆匆回答。结果,表面上师生互动热烈,但对话或讨论实际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上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2. 等待,让学生思考有空间。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的职责是“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等待”决不是“守株待兔”式的“死守”,也不是“月下漫步”式的“休闲”,而是学生“愤”“悱”时的启发,苦思冥想时的点拨。
      如一位教师在教《鸟的天堂》时,先提问:“怎样的地方才称得上是天堂?”在初读课文后再问:“鸟的天堂在哪里?”有了这两个问题作铺垫,再问:“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5-9自然段,划出文中有关的词句。这样,学生思考有了方向,“大脑高速公路”也就快速启动了起来。
      3. 等待,让学生思考有深度。
      许多人总认为教师一提问马上就举手回答的学生是思维敏捷的学生,是爱动脑筋的学生。实际上这种“敏捷”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浅尝辄止”的浮躁,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虚浮。如果我们允许这种回答长期存在于我们的课堂,势必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心浮气躁的学风。
      其思之不透,则其所取之有限。所以,在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教师对一提问题马上就举手的学生说:“老师不喜欢一提问题马上就举手的同学,老师喜欢那些把问题和答案先在心里‘过’一遍的同学。”
      4. 等待,让学生思考有广度。
      教学方针指出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实实在在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速度、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如果总是让几个学生充当主角,让大多数的学生充当“学习的记录员”,久而久之,就会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
      所幸,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常常会在课堂中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说:“我知道你很优秀,不过,我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回答,请你和老师一起再等一等大家,好吗?”
      
      三、阅读教学要“学会等待”
      
      1. 精心设计问题
      学贵于思,小思则小进,大思则大进。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以《田忌赛马》为例,3位教师设计了下面3组问题:
      ①仔细读课文,说说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每场比赛分别以什么马参加?结果怎样?齐威王的心里有什么变化?
      ②老师这里有三种卡,分别代表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你能够用这些卡来演示一下他们是如何进行比赛的吗?
      ③什么叫“胸有成竹”?为什么孙膑能够“胸有成竹”?孙膑调换次序的办法能够万无一失地保证胜利吗?第二次赛马第一场结束后,如果齐威王还想战胜田忌,有没有办法?如果有,为什么还说孙膑“胸有成竹”?
      第一类问题属于理解性的问题,答案书上都有,学生只要读过课文就能够回答,所以课堂提问后不需要等待,当然这样的问题也不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脑力震荡”。
      第二类问题看起来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成分,其实还是属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所以也是不需要时间等待的。
      第三类问题一环套一环,一步接一步,悬念经过思考得到解决,解决以后又出现新的问题,这样环环紧扣,展转回旋的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兴奋状态中。这种深入的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活动,是需要等待才能出现精彩的。
      2. 提升等待价值
      《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堂上,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的机会。切忌先点人名,后提问题。这样被点到名字的学生站起来了,还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惶惶不安,其他学生则不注意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的等待也就大大贬值了。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马上思考解决的,有时候“放一放”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马背上的小红军》时,有学生提出“陈庚同志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曾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中的“深情”是什么意思?于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提问的学生说:“这个词语很重要,等学完全文,我再请你回答。”
      等到课文学完时,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已经非常丰富了。那位开始提问的学生说:“深情就是陈庚一想到这件事就很敬佩这位小红军,很激动,同时也很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他。”试想,如果没有等到学完全文再去理解这个词,学生的体会能够这么深刻吗?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盼望阅读教学引发学生激情参与的同时,也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让语文课堂像音乐那样富有各种各样的节奏。

    推荐访问:课堂 等待 精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