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的浅析】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时间:2019-02-09 03:18: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种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也仍然是左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有人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一)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三)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对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四)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三、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危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如下: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种种现象表明“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群体甚至“象牙塔”里天之骄子的普遍现象。部分学生认为,他拿钱来上学,老师给他上课是天经地义的。在他的心中好像是交易。有的学生这样说,我的好成绩是我学的。福州晚报报道:一天,福州市重点小学乌山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小男生发现自己忘带课本后,立马在电话里命令家长尽快把课本送到学校来,态度之蛮横、口气之粗暴,令德育教师感到吃惊。据说,一家长投书南京某大学,责问为何不开一门“良心课”。儿子上了大学,这个家已经负债累累,可儿子在学校却大肆挥霍,还屡屡写信骗钱,稍不如意就大骂大闹,父母为此伤心至极。还有一例,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曾耗资300万元资助178名贫困生,当他重病住院经费困难之际,竟然没有一个受助者前来看望,更不用说慷慨解囊了。更离奇的是,一个受助的大学毕业生竟然说:“他救助我是为自己出名,与我有什么关系?”这类现象令我们寒心,寒心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深思:是什么使“感恩”意识在渐渐地远离我们?
      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面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会产生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3.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找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4.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青春期综合症。
      1.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2.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以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但影响了中学生在校的学习,而且影响了将来的成才。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造成极大的困难,使学校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还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其表象如下:
      1.有些人主体价值的遗失。盲目遵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社会群众利益对立起来。
      2.一些人道德的滑坡。重实惠、轻责任,重索取、轻奉献,甚至于个别人为了私利道德沦丧。
      3.国民心态危机。表现为冷漠化,无约束,没有民族感,粗俗躁动,缺乏方向和理智,为低级欲望所驱使。
      4.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5.个体审美意识差。低级趣味,把调侃、庸俗当作美。
      由此,应该意识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也关系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学生由于害羞而怯于交流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是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还要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在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四、分析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
      1.学校教育的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用的主要(甚至于是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教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更有甚者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于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德、智的严重分离。某些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脱离群众,甚至于可以不参加集体活动,自大自负,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应有的赏识和尊重;而他们的情绪常常受分数的影响,耐挫折能力很差。而某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悲观失望,意志崩溃,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还是深刻的,绝对不可忽视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许多原因能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进而形成不良的心境,还可能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也不能给与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使其错误发展下去。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
      应当讲,教师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已经为大多数教育界人士所认同。每位教师都应以自己的热情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能够去实现教育所期待的目标和愿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搞了一次调查。调查中发现让人吃惊的是:初中213名学生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能否正确地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地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家庭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地、实际地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地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形成,是早已得到证明的。不同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中学生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会侵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对于灯红酒绿、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可能天生就有正确的分辨能力。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盲目的全盘否定,盲目的崇拜和羡慕,都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阴影。生存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都会时常使他们心理失衡,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对前途丧失信心。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受到过滋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
      五、分析、研究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有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中小学是基础,所以应格外关注此项工作。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分析、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推荐访问:成因 浅析 心理健康 中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