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小说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初探:语境有哪些因素构成

    时间:2019-02-07 03:30: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翻译研究不仅包括对翻译产品的研究,还包括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从本质上讲,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翻译心里语境中的情感因素,小说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顺应自己和原作者,还要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小说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小说翻译 心理语境 情感因素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各种人文科学理论流派的引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视野也得到了开阔,中国翻译的理论研究也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了。翻译理论界已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对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心理的研究。本文拟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说对小说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
      二、心理视阈下的小说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985年,Verschueren在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的一种综合观点,1999年又以专著的形式即《语用学新解》系统呈现了该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形式的选择是以语用策略的选择为基础进行的。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中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人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语言的使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规定了顺应的范围,即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综合。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工程,这一过程因人们对顺应语言的意识程度的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关系的变化。
      三、小说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
      文学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同时,文学翻译肩负着审美使命,并不满足于普通翻译的再创造,而是以原作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合理地把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文学翻译的再创作过程中会使翻译作品更传神、化境,有利于在心理层面上实现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
      1.原文作者的情感
      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正如话语需要和发话人的心理世界相互适应一样,语言选择总要和发话人对听话人心理世界情形的评价构成适应,无论这种适应是尝试性的,还是成功的”。[1](P89)文学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之间的一个情感交流,“就像其他任何翻译结果的产生一样,文学翻译结果的产生依赖三个因素――原文文本作者的语篇意图,译者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对意象的把握,以及目标语文本读者及其语篇期待”。[8](P28)原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通常会倾注自己的情感于原作中的人物,因此,译者要想更好地体会原作者的情感,就应该首先深刻地分析原作中的人物角色。下面以曹禺的话剧《雷雨》为例:
      (1)鲁大海: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你胡说!
      HAI:All right,then.(Grinding his teeth.)Your dirty tricks are nothing new to me.You’d stoop to anything so long as there was money in it.You get the police to mow down your men,and then you――
      ZHOU:How dare you!
      (2)鲁大海:(忍着)他这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妈,我走了。
      鲁侍萍:胡说。就要下雨了,你上哪儿去?
      HAI:(Keeping his temper)I’m not staying here any longer if he’s going to be like this,...Mother,I’m going.
      MA:Don’t be silly.It’ll come on to rain any minute,where would you go anyway?
      上面两段文字中都出现了“胡说”一词,它在英文中有多种译法。译者唯有对人物的心理世界进行细细体会才能译好。在第一个例子中,随着情节的发展,鲁大海和周朴园的矛盾激化,鲁大海一怒之下揭穿了周朴园的罪行,这使周朴园既感觉威信受损又十分震惊鲁大海竟敢说出那样的话。所以此时,把“胡说”译成“How dare you”就顺应了周朴园当时的心理语境,传神地体现了周朴园当时的惊恐。在第二个例子中,鲁大海实在难以忍受鲁贵的蛮横无理,因此他要离开。而当时即将下雨,因此他的母亲鲁侍萍非常担心。如果此时还把“胡说”译成“How dare you”,就不符合母亲当时的心理语境,不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爱。而“Don’t be silly”则恰如其分地将当时人物的心情传达给了读者。
      2.原作中的人物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物心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决定因素,而人物性格多半是通过人物对话体现出来,在作家笔下,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等,总是通过言语表露出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译者对人物语言的处理是否得当决定了原作的艺术风格能否在译作中体现。下面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为例:
      “Oh!Single,my dear,to be sure!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这一段是班纳特太太打听到宾利先生是个有钱的单身汉后对班纳特先生所说的一段话。原文中用“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等非常具有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个粗俗、孤陋寡闻、见钱眼开的农村妇女。王科一翻译的“有钱”,“女儿们的福气”等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再现了班纳特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3.译者的情感
      为了在感情上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译者就要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然后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与作品达到“视界共融”。正如傅雷在致罗新璋的翻译书札中所指出的:“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杂学),誓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但是译者毕竟是有独立个性、风格和情感的人,所以难免在翻译时带上个人主观因素。译者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期待与愿望去翻译,很难与原作完全保持一致,甚至会有冲突,这时译者可能会“过于同情或者过于蔑视作品中的人物,从而产生淡化人物的缺陷,突出人物美德的危险。”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尽可能忠实地去翻译原作,传达其情感因素。下面以《飘》的翻译为例:
      But for all the modesty of her spreading skirts,the demureness of her netted smoothly into a chignon and the quietness of small white hands folded in her lap,her true self was poorly concealed.
      可是不管她那散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端庄,不管她那梳得光滑的后髻显得多么老实,也不管她那叠在膝头上的一双雪白的小手显得多么安静,总都掩饰不了她的真性情。(傅译)
      尽管她长裙舒展,显得仪态端庄,一头乌丝光溜溜的用发网拢成一个发髻,显得风度娴雅,一双雪白的纤手交叉搁在膝上,显得举止文静,但真正的本性却难以掩饰。(陈译)
      原文中用了三个排比句式来展示郝思嘉的穿着打扮和她的相貌特点。傅东华先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一连用了五个形容词来修饰郝思嘉小姐的相貌和穿着,并且重复三次使用“不管”和“多么”,使译文流畅、传神,将渗透在原文文本中的激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陈延良等译者只求形似,在神韵处理及炼字方面则稍逊一筹。
      4.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
      首先,译者期待与原文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但同时他们也期待与译文读者进行情感沟通,因为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更好地翻译。一方面,译者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原作者的心理距离,这样才可能与原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译者还要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译者多理解原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只有这样译语读者在看译文的时候才能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感受。
      四、结语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译者是否顺应自己和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只有综合各种心理因素进行情感交流并赋予恰当的语言形式才能成功地进行翻译。译者不仅要很好地将原作中渗透的情感移植到译文中去,还要在考虑译文读者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把这种情感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译者与原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与原作者进行情感沟通。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分析和运用小说翻译中的情感因素在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原作者的作品意蕴,预测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满足了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这样,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就可以在心理层面上进行互动。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rnold,1999.
      [2]Wilss Wolfman.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6.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怒安.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5]申丹.文学问题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王佐良,巴恩斯译.雷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语境 初探 因素 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