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素养立意下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的思考_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1-07 03:36: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是历史教学的主旋律;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协奏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奏出历史教学和谐的乐章。这一切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但实事求是地说,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满堂灌输并未绝迹,学生死记硬背“涛声依旧”,师生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一、兴趣在于激发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历史课堂应是最令学生心弛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也是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创设情境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几乎每一个考点都创设了新的情境。学生很喜欢这样的题目,因为通过做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情趣,更培养了能力。所以我受此启发,在平时和考试时编组的题目尽量体现新的情境,避免单一直白的表述,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大为增加。
      2.形式多样
      (1)直观教学
      针对高一、高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我在历史课上利用实物、模型、历史图画、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历史年表等直观教具,展现鲜明的形象于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刺激学生大脑产生兴奋情绪,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尽量用教材上的文献、图表,增强直观形象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深厚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使其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从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2)历练语言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在讲“封建社会的开端是战国而不是西周”时,我引用了郭沫若的那句话:“虽有一双燕子,但不能算是春天”;在讲“明中后期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我借用了陈旭麓的那句话:“汪洋大海中的的几个孤岛”;在讲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时,我引用了范文澜的那个比喻:“鹅行鸭步式前行”;在讲“两次工业革命比较”时,我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进国家“春色满园”。这些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
      (3)感悟历史
      在讲“一二九运动”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毕业歌》并让学生随唱;在讲“抗日战争”时,我播放了《黄河大合唱》并让学生齐唱,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情境之中,民族危机感和爱国激情油然而生,也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引导入门
      高一、高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较为单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提出质疑、限时训练、总结整理中探索历史学科特点,克服思维线性、思维情性、思维惯性等思维缺陷时,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思考历史,让历史的大门向学生敞开,让学生在历史的殿堂充分领略其无限风光。
      4.享受成功
      让学生看到希望,令学生享受成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每当学生处于一筹莫展或产生失望情绪时,我就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既让他们真切体验“山重水复”跋涉的艰辛,又使他们充分感受“柳暗花明”赏心的美景,享受学习历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与收获。这样,学生在不断学习、探索、跋涉、成功这一良性循环之下,越来越喜欢学习历史了。
      二、思维缘于启迪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离开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很难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很难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达到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杠杆”,我在设问上尽量标新立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设计悬念
      (1)在一节课开场白时
      此时设置悬念以便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其思维。如我在讲“拿破仑帝国”时,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果没有拿破仑,就不会有法兰西帝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②有人说,拿破仑帝国出现了皇帝,封建势力复辟了,此言论是否正确?
      (2)在教学过程中
      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时,出示了一张投影片,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如果你是一位德国军事家,你将采取什么战略战术?
      ②从地理位置看,你判断一下两大军事集团谁将获胜?
      (3)在课堂小结上
      如讲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让学生总结抗战胜利原因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在日本投降后的一次庆功会上,各国记者云集,有人出了几个谜语,这些谜语与抗战胜利原因有关,这些谜语都是古代名人: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请问这些人名都各出自哪国记者之口?这些人物与抗战胜利有何关系,你认为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鼓励质疑
      我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预习、上课、讨论、复习、训练、考试、批改多个环节,发现疑点,提出问题。应该说,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质至关重要。
      如在讲完“亚洲革命风暴”后,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不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事件呢?又如在讲完“亚洲觉醒”时,有的同学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维新变法不属于亚洲觉醒的事件呢?
      三、习惯得于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理习惯、记忆习惯、思维习惯、表达习惯、记错题习惯,要他们书读明白、字写端正、话说通顺、文写准确,及时、耐心、经常地矫正学生阅读、记忆、思维、表达等各方面不良的习惯。在高一、高二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为高三的迎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成功基于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之兴趣的重要条件。”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调动全体学生的内部动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师引人入胜的精讲、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师生热烈有叙的讨论三者结合。师生平等,师生互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历史课堂上,全体学生始终参与其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推荐访问:历史教学 思考 高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