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高职院校松散型专业群建设研究: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时间:2019-01-16 03:27: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专业本身是知识组织形式与实体组织形式的对立统一,组群发展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依然受专业实体稳定性的影响而未有突破,为此笔者提出了建设松散型专业群的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整体性实现办学功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以项目为导向,组�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群,在不改变专业行政归属的情况下,突破专业划地为政的局面,从而带来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项目导向;松散型
      
      专业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专业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本土化概念。与主修或课程计划的内涵不能完全对应,不仅是一种知识组织的形式。也是镶嵌于大学组织架构中的实体,包含着与之有关的主体、资源与运作方式。2004年开始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按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性质,使专业大类、专业类结构对应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并从名称到专业内涵强化了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应关系,使高职教育的“专业”在内涵上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的要素,在结构上表现出按照工作过程重构的趋势。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单位,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组织形式,也包括了与之有关的资源和组织管理方式。这拓展了本源意义上的“专业”外延,成为某种具有物质形式的实体组织。这样,高职教育的“专业”就产生了一对矛盾:即作为知识组织形式的专业,在内涵上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丰富、调整和变化;而作为实体组织的专业一旦确定,就会形成一种制度化体系,具有某种稳定性。当外部环境变化时,稳定性容易表现为抗拒变革的惰性,从而阻碍专业在内涵上的发展变化。这在现实情况中,经常表现为专业设置偏多、偏细,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办学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教学资源有限且较为分散,以资源整合为主要目的;专业集群发展成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由于集群发展具有综合效应、内生效应与交叉效应的优势,极大地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带来了诸多方便。尽管组群有较大优势,但由于我国专业群的建设尚属探索阶段,专业本身的实体要求也延伸到专业群领域,这使得专业群建设成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内生效应、交叉效应未有发挥。我国高职专业群的实践仍然较多地从专业建设本身角度出发。专业实体组织要求的稳定性仍然在影响专业群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资源共享方面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均衡的现实条件,构建专业群的确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专业规划的方式。但资源共享属于管理问题,在本质上仍然要通过改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效率,否则还是无法实现共享。
      
      (二)相关相近组建原则方面
      以专业涉及的核心技术或相关技术相同或相近为原则组建专业群,是目前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形式,可以称之为技术基础型专业群。面向横向的行业岗位群或纵向的产业链,是专业群建设的新趋向,可以称之为行业依托型专业群,以这样的原则组建专业群,比较容易实现资源共享。也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专业调整机制。但是,以相关相近原则组建的专业群,一经形成就要求具有固定性,这使得专业群的建设,尤其是跨系组建专业群充满了障碍。因为专业不仅是知识组织,也是包括了学生、教师、硬件条件、教学运行与管理等在内的实体组织,牵涉到实体利益,一般不会轻易地调整或停办。
      
      (三)“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方面
      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的适应性,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适合于以相关相近原则组建的专业群,但三年所学内容毕竟有限,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之间的比例较难把握,而且对于一些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对于方法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获取来说,对于跨专业、跨职业的关键能力培养来说,这种教学模式依然未有实质性突破。
      
      二、松散型专业群
      
      (一)松散型专业群的内涵
      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以何种方式突破专业组织形式的限制才是可行的?这一问题显得更加重要,而建设松散型专业群就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松散型专业群,也可以在内涵上称之为项目导向型专业群,是针对当前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专业或专业群提出的。希望能够突破专业本身的建设模式,从系统集群的角度,以项目(最好是现实问题或企业的真实项目)为纽带。组建内容开放、形式松散、模式动态的专业群。专业群的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项目而有不同的形式,龙头专业也随着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组成专业群不一定对学系进行重新划分,或因为组群而改变组织架构与专业的行政归属;根据项目的不同。同一专业也可以分属不同专业群;一个项目结束后。相应的专业群自动解散。
      
      (二)松散型专业群的意义
      建设松散型专业群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和产业国际化分工加强,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市场需求;产业新技术的持续快速更新,要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较快变化”,我国高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还未建立自我调整的良性机制情况下,固定化的专业(群)培养只能被动地适应变化。而松散型专业群则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面前则是主动调整,具有前瞻性。
      建设松散型专业群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要建设成“开放的管理乎台”、实现校企双方双向开放,能提供企业所需技术服务才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根本。而为企业提供服务是综合性的,因为现实中企业的问题是不分工程之间的界限或专业之间的划分,这就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合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打破专业的藩篱,使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成为可能。传授知识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需要将专业知识进行整理和序化,因而呈现出一种整合态势;而科研却常常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往往要打破已有的秩序,具有离散性的特点。而松散型专业群以项目形式组织教学,无疑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办学功能的整体性。
      建设松散型专业群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当前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更多地强调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应 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松散型专业群以项目为纽带,将不同专业组合在一起,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跨专业的知、情、意、行并举,以项目促进学生对职业实践多种因素的把握,从而形成方法能力和关键能力。
      
      (三)松散型专业群的功能
      松散型专业群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改变专业的行政归属,更易跨系组建专业群,从而带来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从学生发展来看,松散型专业群具有针对性与开放性。培养内容既要兼顾当前就业,又要兼顾可持续发展,通过松散型专业群,即可遵循各个专业的培养规律,又可将学生带人项目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迅速发展对职业变动提出的挑战,从而使学习更具开放性意义。从专业发展来看,松散型专业群具有适时性与前瞻性。既可以立足于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又可以通过实际项目和专业集群,凸显优势和特色,滋生新的专业或方向,从而使一所院校的专业布局进入良性的自我调整状态,抵消专业建设本身的滞后性。从服务社会来看,松散型专业群具有稳定性与灵活性,当面对的实际项目需要多专业共同攻关时,即可发挥人才集中、专业面向综合的优势,形成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状态,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的建立也就有了最实在的基础。
      
      三、松散型专业群建设的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是基本教学单位,但专业之间的划分并非完全遵循真理原则,甚至由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限制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专业一经固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会显现,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主体缺位。从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道路来看,其接受教育过程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的特点,需要主体自觉地建构知识。建设松散型专业群,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突破目前专业划分的桎梏,突破教师的本位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知识组织形态和传递方式的改变,以综合项目建构学生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个人研究和专业范围内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集体的合作和跨专业间的交融必然成为研究的新趋势。如果专业之间能够消除隔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项目为纽带组织研究队伍,必然能突破“近亲繁殖”的不利之处,营造一个多专业融汇的学术生态环境,滋养人才成长。
      
      (二)开放性原则
      松散型专业群具有开放性,松散型专业群以项目为纽带,依托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发展,依靠专业之间的内生逻辑运作,专业群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作用关系。与此同时,专业群还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人员、信息等要素的交换,形成专业群与外部的互相作用与反馈。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从而影响专业群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群的开放度越大,尤其是师资队伍的开放度越大,越能从外界吸收资源,越具有创新能力,从而使专业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自为组织。同时还要保证广泛的专业交流,建立竞争性的专业遴选和淘汰机制,为专业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
      
      (三)物质性原则
      组建专业群是整合教学条件、发挥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仍需加大投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有限的困窘。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始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对于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有能力完成项目,还要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做出指导。这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时刻关注学生项目进展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做出有针对性地指导。为便于项目的延续和项目经验的相互借鉴,有必要建立教学资源平台,收录项目概念、设计思路、原始素材和过程资料等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项目设计资料,帮助学生以项目为基础进行学习、设计、制造、缩短学习过程和项目开发周期。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精神。同时亦可收录教师的教学心得、教案、论文、课件、外界信息等,收录企业资料,比如真实或模拟的生产现场实际、工作过程及细节、企业实际项目等。平台可以实现交互功能,通过不断的完善。平台资源会越来越全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学术性原则
      但任何院校都存在资源有限性的局限。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物质基础。而是运作机制。以现实问题或企业项目为导向,由院校内部需要涉及的专业组成群体,这样理想的状态必须以有效的机制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以鼓励教师从企业找回项目;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最重要的是把真实项目分解成易于学生参与的小项目;参与模式也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而实际工作中最大的难度可能来自于教师的参与。要建立调动教师主动性的激励机制,院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必须朝着学术权力的方向改革。首先是机关职能的转变。机关机构与人员的精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专业人士才更加清楚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建设的内容。因此应该在专业或专业群的层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上享有自主权,学院层面承担整体规划、协调、评估、目标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其次是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岗位、业绩的概念比较淡薄,待遇与贡献和水平不能真正挂起钩来。因此,科学地设置岗位、明确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公开竞聘上岗、完善评价机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建立竞争的机制。使人员流动起来,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才是真正意义匕的以人为本。

    推荐访问:松散 高职院校 建设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