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探析中国政治的儒道观

    时间:2021-07-06 04:00: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现代政治追求以平等、自由、民主之过程,并求高执行效率。然而自政治与行政二分以来,二者的结合亦难以协调,即高民主政治则低效率行政。从儒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着手,探寻如何提高政治的公平与培养公民的意识;从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着眼于更好地进行制度建设,提高执行的效率;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寻求政治职能的转化,从而使中国政治走向高民主与高效率的阶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政治;有教无类;化性起伪;无为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66-02
      政治,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种种表述,其以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最为经典,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子以为“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百姓,而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故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历来就有教导指正的含义。而孙中山先生关于政治的定义和解释在现代理解上最具代表性,先生指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就此他强调了政治的公共性与管理性。公共性与管理性则必然涉及公共权力的界定与行政效率的问题,而如何更好地使两者结合起来,形成高公平高效率的政治状态。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有教无类”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现代政治的组成结构中,公民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的道德意识。孔夫子所提倡的“道之于政”“道之以德”的政治观,强调以德教化民众,就能够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不以德而以惩来教化民众,民众就会投机取巧,没有廉耻之心。由此可知孔夫子所提倡的“为政以德”思想就是要关注培养民众的一种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让百姓有公德意识,而这正好与公民意识有着相契合的方向。如何进行公民公德意识的培养呢?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谈起。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30岁左右开始便开始授徒讲学,在其后的40年教育教育生涯中,留下的教育思想对现今影响甚尤。其“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学习不仅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并且要学会如何联系实际情况,方能取得较大的进步。而本文认为“有教无类”的思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教育史的启示,更有政治意义上的启示。孔子曰“有教无类。”这里的“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异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二是指氏族等不同的类,也就是说华夏诸侯国内民族的等级界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上打破了这种等级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百姓。
      探究其深层,我们发现“有教无类”正是我们教育公平的体现,然而现实的存在让我们发现现今的中国,教育的公平何时才能真正实现,“丁璇式困境”何时才能真正解决。保罗·S·芮恩施先生在《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中所说,政治发达的国家都已经尽力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问题关系亿万家庭,是我们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企于通过教育的公平问题撬动政治的公平。中国人素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可见公平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何其重要,因为公平意识让民众确定了自身所在社会群体的主体地位。公平不仅仅仅体现在结果上,更是体现在一种过程之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程序公平。而公平的过程不是为了形成一致的决定,也不是为了争取大多数的支持,更不是为了协调个人与群体间的利益需求,公平的过程只为了谋求给各种思想提供表现的机会。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化公平也就是追求政治的程序公平,正如“有教无类”的思想那样,不在乎参与者的身份贵贱与结果将如何,而在于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的普通民众尽兴地表演,让我们的民众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于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有教无类”,我们借此将有助于我们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来提高我们的民众的意识,做到政治上的真正公平和确立公民意识。
      二、“化性起伪”与制度建设
      20世纪30年代,《吾国吾民》作者林语堂先生曾指出,中国人只期待仁慈的领袖而不是关心构建捍卫权利与制度的制度,以至于有我们所在影视剧、小说中出现的千千万万这样的镜头:人民围着一位刚刚离任的坐着轿子的长官,跪在地上,眼里浸满感激的泪水。这就是中国人感恩戴德的最好说明,是中国官吏所施恩惠最好的例子。人民只知道这是恩惠,不知道这是中国官吏们应该做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自古就是人治,虽然存在造福一方的官员,但祸害百姓的官员亦存在,为什么不关心政治制度的设计而完全依靠人性呢?燕继荣教授曾告诉我们制度的建设才是最大的政治。现今的我们必须学会制度的设计,才不会再出现“人走政息”的吕日周现象,才会有更多的“仇迷”们一遍一遍地踏入宿迁,深入沐阳考察制度的建设,考究“公推公选”“任前公示”制度。而这一切都可以从儒家的大成者荀子身上找到答案,即“化性起伪”的思想。
      荀子站在儒家立场对各家进行评判,主张“人性恶”。认为“性恶”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而对民众施于仁、义、礼、智等教化更证明了人性本恶,才需要进一步的教化,故此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何谓之“性”?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谓之性。”这是说生来就是这样的叫作“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不经过人为加工,自然如此叫作“性”;“生而有耳目之欲,所以好声色;生而好利,故生争斗”,此所谓“性”。然何谓“伪”?曰:“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是指凡是经过思考、学习、培养所产生的结果就叫“伪”。“性也者,吾所不能也,然可化也。”人性本恶,要使人向善,必有“化性起伪”。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对政治可为不可为的行为进行界定,让百姓能够在制度的完善中不断地得到保护和改善人本性恶的特点。正如谢明教授指出的四种分蛋糕的方法那样,第一种是伦理学派德治精神的体现,第二种是技术学派工具主义的观点,第三种是权力学派权威的选择,而第四种制度主义觉得设计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省去监督的成本,提高我们的执行效率,更是法治的体现。故此,“化性起伪”让我们知道了设计一种聪明的制度让即使不聪明的人不至于做大不聪明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的社会运行更加有秩序和更加有效率。

    推荐访问:儒道 探析 中国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