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斗胆直陈,粟裕四谏毛泽东

    时间:2021-05-25 12:03: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粟裕一生,纵横沙场,身经数百战,人称常胜将军。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直言不讳地说“粟裕最会打仗”。作为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统帅,在战争的一些关键时刻,粟裕曾先后四次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议,并且最终被中央采纳,对推动战局发展和缩短解放战争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先打内线,暂缓西进,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1946年夏天,蒋介石把他的80%正规军193个整编旅调集到解放区周围,妄图“速战速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面对这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作出“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的正确判断同时,分析战局发展认为:“大打后,估计6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根据这个分析,确定了“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的解放战争初期战略方针:蒋介石着重向北,我军反其道而行之着重向南,以外线出击的胜利迫蒋议和。1946年6月22至26日,毛泽东接连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指示太行、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互相配合,南下外线打大仗。中央军委给华中野战军的指示非常明确:命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不少于15个团)离开苏中根据地,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领导的山东部队作战,并在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此时新四军军长陈毅亦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淮南。根据中央指示,陈毅不久率山东部队南下。
      粟裕此时正在苏中前线海安部署军事,准备迎击蒋介石的进攻,接到毛泽东26日令华中野战军西出津浦线作战的电报后,立即同野战军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一起研究,权衡留在苏中和西进淮南作战的利弊。粟裕说:“苏中是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并且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个根据地策应,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现正面临蒋介石的15个旅围攻,我们留在苏中作战歼敌更为有利。”刘先胜、钟期光同意粟裕的意见,认为:“苏中根据地是苏中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开辟、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一枪不放就撤退转移,苏中老百姓不理解,部队的士气也会受影响。”
      如何使中央军委、毛泽东能同意他们的方案呢?三位领导人经过反复商量,确定由粟裕亲自起草电报,建议:“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并当即发往中共中央、陈毅和华中局。
      粟裕考虑到这个建议事关战略全局和华中野战军几万人马的作战方向,还必须由华中分局研究、同意后正式向中央提出才好,便从海安赶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在地淮安。华中分局立即召开会议,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一致同意粟裕的意见,商定了从苏中实际出发执行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指示的具体方案,6月29日,由四位领导人联名上报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
      第二天陈毅复电,坚持华中主力“应立即西开”,同时把这个意见报告了中央军委。
      毛泽东接到华中分局和新四军军部不同意见的两份电报,没有立即下结论,6月30日又发出两份电报,一份给华中分局、华中军区,指示华中野战军“暂缓调动”,并强调“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一份给陈毅,明确指出粟裕等的建议“似有理由”,并征询“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就在此时,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对南线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就要开始。7月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指示粟裕“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显然,粟裕和华中分局的意见已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采纳,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毅然调整了战争初期的战略决策。粟裕没有辜负中央和毛泽东的期望,充分运用根据地优势,面对四倍于我的蒋军,出奇兵连连大捷。首战宣家堡、泰兴,歼敌3000多人;随后挥师如(皋)南,声东击西,再歼敌逾万。中央军委来电“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苏中已经打了两个胜仗,华中主力是继续留在苏中歼敌,还是西移淮南作战?陈毅从苏皖战区敌情出发,一再发电中央,催促华中野战军“向西转移”。但毛泽东为苏中的胜利大为振奋,发电明确指示粟裕:“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而且要他“准备打四五个大仗”。
      苏中获胜,粟裕想扩大战果,又深感兵力不足,两次建议调淮南第五旅来苏中参战。已经率部外线出击的陈毅则认为津浦线是主战场,“五旅不宜东调”,要粟裕率主力西移。8月初,苏中出现有利战机。粟裕8月5日第三次致电中央军委,坚持五旅到苏中参战,并在电报最后用了“斗胆直陈,尚祈明示”8个字。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一次接受粟裕的建议和要求,发电指示陈毅和华中分局“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显然毛泽东此时已把苏中作为主要的作战方向。
      有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支持,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尽善尽美的施展。从7月13日起到8月31日止,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部队总数的1.76倍。
      苏中战役胜利的意义是全局性的,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迅速形成了在解放战争初期实行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苏中战役创造的作战经验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毛泽东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各战略区首长,推广华中野战军的经验。
      
      南出陇海,沙土集大捷,完成战略进攻大转折
      
      1947年的夏季,解放战争处于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键时刻,7月21日至23日,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中共中央小河会议,作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部署。中央军委命令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率一、二、三、六纵千里跃进大别山;指令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率3个纵队,叶飞、陶勇率2个纵队,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指令陈赓、谢富治与秦基伟的九纵、孔从洲的三十八军等组成一个集团,至豫西开辟鄂豫陕根据地,“三军配合,两翼钳制”。毛泽东形象地说:“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可他没有想到,自己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可是战局发展常常出人意料。陈、唐、叶、陶5个纵队兵进鲁西南后处于被动局面,未能很好发挥配合刘邓大军行动的作用。刘邓大军鲁西南战役胜利结束后,直趋大别山。蒋介石调集8个整编师(军)18个旅约14万人分进合击,并企图将刘邓大军困于黄泛区。
      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3份电报,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策应刘、邓作战。中央军委还决定成立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央军委强调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5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一次把重担压到了粟裕身上。
      粟裕认真领会中央精神,考虑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重心从内线转到外线,华东野战军今后的主要作战方向和重心也将相应转变。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的任务,粟裕向陈毅建议:考虑到人事关系和指挥便利,请陈毅一同西进,以加强领导。增调华野六纵到西线,进一步集中优势兵力。留在山东的3个纵队组成华野东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领导,继续执行内线作战任务。陈毅立即把粟裕这个建议发电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8月6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并特别强调“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8月8日,陈、粟率部挺进鲁西南。

    推荐访问:直陈 斗胆 粟裕 毛泽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