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时间:2021-05-23 12:00: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国际心脏病学会在1979年提出的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24 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该定义包含3个基本要素:①自发过程;②意外发生;③进展迅速。国外有专家认为,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 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也有专家认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终止1 小时内发病并导致的死亡为运动性猝死;国内有学者认为,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出现30秒内死亡称为“即刻死”,症状出现后6~24小时内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
      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权威部门在全国及全军范围内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状况进行过全面专项调查,仅有对运动性猝死病例的零散报道。另外,运动性猝死者的年龄与性别有显著差异,其高危年龄为30~50岁,以40~50岁为高峰;男女比例约为7.2∶1,女性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女性体内相关激素水平有关。国内外的调查结果表明,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为心脏性猝死(约占80%),其次为脑性猝死(约占6%~17%)。此外,运动中中暑、胸腺淋巴体质、肾上腺功能不全及服用兴奋剂等,也是引发运动性猝死的诱因。对于运动中心源性猝死的引发原因,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根据现有认识,其直接原因主要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痉挛、栓塞或阻塞,以及心肌代谢障碍和心脏传导系统急性紊乱等有关。另有研究发现,脑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卒中,而脑血栓和脑栓塞所致的猝死较为少见。
      发病机制 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造成原有硬化的血管、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进而导致患者死亡,但运动性猝死的确切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可能机制为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急剧增加,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水平迅速增高,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及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当冠状血管存在病变或由于其他原因限制氧供时,就容易引起心肌缺氧、出血或坏死,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一般认为,运动中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就极易引起心肌发生缺血坏死;运动时人体内的电解质、激素水平等的改变和代谢产物堆积,亦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改变,增加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概率。
      
      军事训练中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对从事军事训练的人员进行医学监督 医学监督是指通过医学和生物学手段,对从事军事训练的人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和观察,评价其水平和状态,为科学训练提供重要依据,是保证军事训练正常进行并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概率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就很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中的医学监督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运动性猝死发生突然、病情危重,一旦出现则很难救治。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年来,有关预防猝死的主要研究进展是及时识别高危对象。运动性猝死的发生虽然很突然,但是并非没有任何预警信号。不少人在运动时可能会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若笼统、武断将这些症状认为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继续进行剧烈运动,则极易诱发运动性猝死。
      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根据国内外运动医学专家的观点,结合我军《军人体能标准》训练考核的特点,我们对有效预防军事训练中的运动性猝死提出以下3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在既往没有心脏疾患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二级预防是指在明确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疾患人群中进行的预防。
      三级预防是指对急性心搏骤停者进行有效急救,以防止其发展为不可逆性心脏猝死。

    推荐访问:猝死 预防 运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