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议当下中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1-04-08 16:01: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批判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进入国内教育教学领域以来,备受重视,成果丰硕。但在具体教学课堂中,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偏颇。本文主要从批判性阅读的形式化、绝对化、肤浅化三个方面来谈当下中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 形式化 绝对化
      批判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理念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本世纪初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逐渐进入教育教学领域。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批判性阅读”开始进入语文学科教学的视野。无论是宏观理论,还是具体教学策略,许多专家学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操作程序。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朱绍禹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甘和平的《语文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周自强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周加灿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等。而在中学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已主动运用批判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打造新式课堂。[1]
      一、批判性阅读形式化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钟启泉教授引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的界定,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过程中读者积极主动对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质疑、择别、筛选,最终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反应或评价的阅读方式。[2]
      批判性阅读的必要前提是尊重文本,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虽说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但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漠视文本自身的存在和意义,批判性阅读绝不是为批判而批评,不是随意的误读,也绝不是任意的解读,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态度导向中应该把文本中性化,文本不能被人为地扭曲、异化。
      误读是常见的文学接受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读者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把握程度,但绝不同于批判性阅读。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解读缺乏恰当的引导和控制,各种误读课文、曲解课文的现象随之而来。
      课文解读的批判带来了热闹异常的课堂,学生只要发表了不同于教参上或者主流的任何观点,教师不加以分辨引导就纷纷予以认同,导致了为批判而批判的任意解读。例如,读《水浒传》批判武松缺乏法律意识,打死了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老虎,破坏了自然生态;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故意批判“她拥有那么多珍宝,为什么不另选夫婿”等等。对于这種脱离文本、背离作者意图、为批判而批评的不正常解读,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纠正引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堕入深渊。
      所以,批评性阅读必须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依据文本的既定价值取向,对文本实行合理地、反省地剖析。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应对学生对文本的批判进行正确的意义引领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
      二、批判性阅读绝对化
      新课改倡导批判性阅读教学,张扬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批判性阅读泛滥化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遇到任何一篇课文都进行批判性阅读,似乎批判解读就是绝对成立、不可变易的。这是一种“批判泛滥”的症状,正暴露了一些教师对批判性阅读的理解不够准确深刻。比如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新闻、消息,这类课文主要陈述某一个事实、记录某一个事件,它们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一般没有必要进行批判阅读;对于说明文,它们描述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也无需批判性阅读。虽然批判性阅读已成为当下创新阅读教学的主潮,但是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审慎地开展批判阅读,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民主”的形式和课堂“活跃”的氛围,而忽略客观实际,陷入批判性阅读绝对化的泥淖。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够准确,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误差,为引起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阅读”,就是让学生发出“别样的声音”。这不仅是对“批评性阅读”的误解,而且是盲目追求教学理论的时髦而出现的泛滥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
      三、批判性阅读肤浅化
      批判性阅读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对本文内容和形式的反驳与修正,另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和补充。而在一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些教师创新不足或思维懒惰,对课文缺乏深入的研究,以至于课堂教学流于表面化,批判性阅读也陷入肤浅化。
      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为例。对汪曾祺文章风格的主流评论是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在《端午的鸭蛋》中作者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平常的人与事,平常的感情,平常的表达。
      所以,在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时,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表层的、简单的结论,不能在课文的外围反复“打游击”,而应深入到文本内部,以微观分析的视角细致解读课文,于细微处见精神,避免批判性阅读成为为肤浅的文字堆砌和言语暴力。对此,孙绍振先生提出颇有见地的“还原”法和“比较”法。他着重于分析文本深藏的矛盾和差异,所谓“还原”就是“把未经作者加工的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把目前现成的观念或者解释‘悬搁’起来,想象出、推导出本来——在原初状态,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3]与之相关的是“比较”,可分为“同类之比”和“异类之比”,还应注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等.《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1947年版.
      [2]阎慧平.《阐释过度与解读不足的双重疗救:语文课堂应引入“文本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钟启发.《“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全球教育展望[J].2002.1.

    推荐访问:批判性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