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儿童教育片如何赢得受众|平等交流才能真正赢得受众

    时间:2020-08-08 07:51: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以及受众心理对儿童教育影片选材的影响,来探讨儿童教育影片应采取怎样的改进措施,选择适合受众喜爱的题材,提高影片的收视率。
      【关键词】媒介受众 心理 儿童 教育影片
      
      随着电视、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的数量与日俱增,影片之间收视率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态势下,儿童教育影片如何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需要和兴趣,拍摄出适合受众需求的影片,提高收视率,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儿童教育影片受众的概述
      
      (一)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①因为受众的层次不一、身份不同,对于影片的心理需求也不同。
      (二)儿童教育影片受众
      就儿童影片而言,其受众市场主要是青少年。但是现实中其受众群体的目标市场不应局限于青少年,还应扩大到每一位能引导青少年观看影片的家长以及老师。他们是青少年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启蒙者。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和生活体验,渴望孩子能够从电视和电影上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文明礼貌的传授。
      (三)儿童教育影片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主要是指受众的分布地区和年龄的广泛性。儿童教育影片的受众定位主要是青少年,他们分布在各地,年龄不等,是影片主要的接受者。
      2、复杂性:主要是指受众的职业身份的复杂多样。儿童教育影片的受众不仅是青少年儿童,还有家长、老师、大学生等,他们也是影片的关注者。他们的职业不同,知识文化参差不齐,对影片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二、儿童教育影片受众的心理特征
      
      受众对影片的选择主要受他们的心理需要驱动。根据“需要――追求――满足――强化”的心理学原理,主体的选择在获得了相对满足的心理需要以后,会自我强化,成为主体的一种心理定势,然后继续启动和支配着主体作出相应的具体行动。受众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心理学中也称作“直接兴趣”,即用不着再加启发、说明,人们自然就会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趋向。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②儿童影片的受众群体首先要对影片的片名和内容产生好奇,然后才会行动起来,将这种心理动机转化为现实的实际行动,主动选择观看影片。好奇心理是受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本能的心理需求。
      (二)求近心理
      所谓求近,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上的接近点,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③所以“求近心理”应该分为心理上的接近和地域上的接近。儿童教育影片的受众观看影片的目的是从中寻找一种心理共鸣。人作为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会因为影片人物与自己的经历相近而或喜或悲,即所谓的心理上的接近;或者是因为影片的发生地点在自己的住处或家乡,而产生地域上的接近感,即所谓的地理上的接近。例如,影片《新鲁冰花》,反映的是贫苦家庭孩子古阿明的人生遭遇,受众看完以后,可以从小主人公的身上学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由于求近心理使受众会情不自禁地卷入影片的气氛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求知心理
      随着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影视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读者不只是为了好奇心理去观看影片,而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有所收获。老师和家长尤其希望青少年在观看影片以后,能够有心得体会,得到心灵上的启迪,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娱乐。比如,儿童教育影片《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在为受众带来娱乐的同时,教会了孩子应该坚强独立、孝敬父母,遇到困难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困难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或者没有真实体验的做人道理。求知心理是受众心理需求中较深的层面,也对影片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有利于增加影片的知识内涵。
      
      三、儿童教育影片赢得受众三部曲:选材、视角、内容
      
      (一)影片选材时,要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满足受众好奇心
      1、选材的必要性
      影片收视率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受众与票房的竞争。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一些影片出现庸俗化、娱乐风盛行等现象,对观众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为了追求高额票房收入,影视界陷入一种形式误区,重视影片的前期大型海报和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活动,大肆渲染一种氛围,以此来调动受众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只有那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选材,为了增强受众的技能,提高受众的思想觉悟,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影片,才会真正得到受众的青睐。
      2、选材的标准
      (1)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儿童教育影片的目的应该是让受众通过观看影片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顺应时代的主旋律,引导受众养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这是儿童教育影片最基本的选材出发点,也是选材的根本。
      (2)生动典型的故事情节。好的影片不仅要有好的形式,更要有典型、生动的人物故事情节。不一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染力,但一定要有清晰、鲜明的人物故事情节,或以小见大、或以点带面。比如,《小小心愿》这部儿童教育影片,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代表,通过小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想让半身瘫痪的妈妈见到大自然。于是决定赚钱给妈妈买一个轮椅,她开始一边捡破烂,一边办起了板画班。在办班的过程中,她一天天地成长,学会了自立、坚强,遇到困难不低头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反映了一个大的社会主题,给受众启迪。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二)影片视角上,要站在本土化的角度,拉近与受众距离
      1、本土化
      儿童教育影片的“本土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视角选择的贴近性,将镜头对准老百姓所关注的与他们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拍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与生活、生计相关的话题,具有地缘和心理上的双重贴近性。儿童教育影片的本土化定位就是要从影片受众的接近性出发,立足本土实际情况,挖掘本土资源,服务本地受众。
      2、本土化表现
      (1)主题的本土化。影片的主要题材是反映本地或者本国某一地区的真实故事,或根据故事原型改编的。总之,就是从现实中取材,这样才会产生社会认同感,取得好的收视效果。比如《俄玛之子》,主要场景取自云南省红河州的欧式古镇――迤萨,反映了哈尼族父子的亲情、故土情怀和师生情谊,吸引了当地人的兴趣,同时也给全国各地的受众以启迪。
      (2)语言的本土化。最近红起来的东北二人转,就是用方言凸显了地方特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通过方言土语可以唤起说同种语言人的共鸣,从而扩大影片的影响力,满足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
      (三)影片内容上,要体现“教育”理念,增强主题厚重感
      影片收视率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内容质量的高低。主题角度的选择是影片成败的决定因素。儿童教育影片应对受众具有教育意义,能给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因而儿童教育影片要增加内容的深度,经得起推敲。厚重感是相对于内容浅薄、低俗化而言的,好的影片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还要深化主题,体现教育意义,这样的影片才会有更广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受众是影片的服务对象,是影视产品的消费者,更是影片收视率高低的决定因素。因而,儿童教育影片应该从选材、视角和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将受众的接收状况看成是未来选材的出发点,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从而提高儿童教育影片内容的针对性,使其更加适合受众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影片故事情节中的内在价值要素,增强影片的播放效果。■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96页
      ②张艳荣,《浅析大众传媒的受众心理》,《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314―315页
      ③陈丹、房瑞标,《如何使科技人物报道活起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第6期63页
      
      (作者:门雅薪 渤海大学新闻学08级研究生;刘素红 内蒙古赤峰市梧桐花镇小学)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教育片 受众 赢得 儿童教育片如何赢得受众 儿童性教育受众 儿童性教育的意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