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姓熊的男孩名字_“熊与男孩”为什么获得超人气关注?

    时间:2020-03-22 07:19: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沈嘉柯: 最近一个叫“北欧小熊”的女生在微博发了一条挺温暖的新闻,不到两天,获得近十万的转发。芬兰一个12岁的小男孩Otso,用了一夏天在森林里采集小浆果,并在祖母的帮助下做了400瓶果汁,共卖掉200欧元。初衷是因为他一年前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情绪低落的熊,现在他把这200欧元捐给动物园,希望给熊买一棵可以爬的树。虽然说事后有调查,动物园的熊其实是因为气候原因才不爽的。
      朱文波:这条微博被高度关注是人们被一种温情打动,造就这番温情的主角是一位半大的孩子,还有配合他完成心愿的祖母。我们赞叹教育的成功,如同现实里重温人性的童话。
       沈嘉柯:我当时看了一眼也被感动了,立刻加入转发。我就琢磨,那种打动人的东西,是不是有关乎“人性”的理解呢?
      朱文波:他的行为表达人性中强烈而持久的同情心,同情心是换位思考的基础,巨大的同情心带来帮助弱者持续的驱动力。
      
      朋友脸?夫妻脸?宠物脸?
      沈嘉柯:我看见有网友向你求解,为什么会觉得好朋友之间长得很像呢?这是因为经常在一起吗?你回答“好朋友是基于互相吸引,那么在行为表达方式上会不自觉地产生趋同效应,互相模仿对方。所以并不是长相相似了,而是感觉特点相似了。”这个回答应该也是适用于“夫妻脸”对吧?
       朱文波:这个回答应该也适用于“夫妻脸”。的确是同样道理。
       沈嘉柯:然后我最近还有个有趣的体会,大家也在说,主人跟他们养的宠物,也会因为生活相处久了,混的脸有点像?我上次去看一个宠物猫展览,哎,那些美国短毛猫、英国短毛猫真的跟他们的主人好像。
       朱文波: 宠物脸有意思的地方是,有相当部分来自主人选择宠物时的心理投射。我们在人与人交往中,会非常敏感于他人外表与自己的相似度,这是心理进化中血亲辨认的重要机制,而且有趣的是外表有相似感,我们清楚彼此并无血缘联系,但亲热感会不一样。
       那么在选择宠物时,主人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而如果宠物和主人情感依赖度强烈,表情的相互影响依然存在,会出现特点上的相似。这不是心理上的错觉,因为人们对宠物的态度是高度拟人化的。
      沈嘉柯:也就是说,很多主人其实把宠物当人对待了。说到宠物,很多人还困惑,猫狗谁更聪明,更适合与人相处?
      朱文波: 论聪明度,狗远胜于猫。这是因为狗的进化历程和人类有密切关联,其大脑对人类表情的识别和理解、对复杂指令的胜任、与人相伴的不同功能都强过猫,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然,与人相处的合适度,就涉及到个体化的感受,还有具体的猫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了。
      沈嘉柯:确实,常常听说有导盲犬、护理犬、看家犬,没听说有导盲猫。不过有的人就喜欢猫的冷漠和萌态,自己喜欢就好。
      
      见死不救,冷血是怎么炼成的?
      沈嘉柯: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这事真是激发了大家的道德批判,人性尖锐的对立区分。有人强调父母失责,也有人批评路人冷血,还有一个说法是,最近出了好几次好心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导致大家不敢做好人了。朱老师,您从心理学上怎么看?
       朱文波: 首先社会屡次出现的缺乏救助动机,跟缺乏“施救奖赏”机制有直接关联。
       也就是法律在以前的若干次类似事件判决中,并没有去有效保护甚至奖励施救行为,反而出现施救者引祸上身的痛心局面。这对广大百姓来说,消极影响非常大。百姓是没有细致的专业处置知识的,只能以简单的好坏后果来判断,决定今后做与不做,动机消褪非常彻底。
       第二,从小悦悦事件到具体当事人,要区分职业、生存境况以及性别差别。生存境况和同情心有很强的关联度,直接影响到施救动机。
       不良的生存环境,强烈的不公平感使得人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干”,自我保护意识是主要的生存基调。常年自我感觉不好的人群,要有利他和同情心不容易。男性和女性在同情心上得分本来悬殊,这是荷尔蒙属性决定的差异,男性睾丸酮决定了竞争和攻击性,也会降低施救的动机。
      沈嘉柯:你的意思是,有的人自己生存状态比较糟糕,当然就难以苛求他去积极帮助别人,以及男性的同情心低于女性。难怪最终出手的是一位女性,而且是比较年长的女性。我依稀记得有个说法叫“广场效应”?说的是广场上的责任分散效应。这个词我是从日剧《犯罪心理搜查》看来的。在这个事里也有体现吧?
       朱文波:“广场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大庭广众之下,众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远低于个体单一面对面出手的几率。原因是责任均摊,他人可能有更好的救助能力,还有对危险度的估量疑惑,救助技能是否可靠,等共同思维倾向,最终观望就成为了一道难堪的风景。
       沈嘉柯:人类是在进化中,发展出互助等等的文明模式。也就是说,很多好的品质、文化传统和习惯,是良性的优化选择。你看,“熊与男孩”的故事,就让大家备受感动,万人传诵……当然了,温情的和所谓“冷血”的也许不是同一群人。
      朱文波:所以简单以“冷血”的道德批判,对当事人来说,未必是客观和公正的。上述因素既有严峻的社会成因,也有个体的微妙特性,单纯以教化来倡导,期望因此提高大家的道德指数,恐怕没什么效果。
      
      心理学小知识
      责任分散效应,或称广场效应――是说当一个人在大众场所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因为如果他见死不救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如果有许多人在场,责任分到每个人头上就很少了,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血的局面。

    推荐访问:超人气 男孩 关注 “熊与男孩”为什么获得超人气关注? 大梁熊与男孩6p 熊与男孩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