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如何引导高中生品读唐诗宋词_唐诗宋词朗读

    时间:2019-01-08 03:27: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文如其人”,任何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个性特征,诗人所处的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诗言志”,诗人都会将自己的理想、情感抒发在诗词中,学生在品读诗词前,可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细细领会。
      关键词: 高中生 唐诗宋词 品读方法
      
      不少高中生在考试时遇到唐诗宋词鉴赏经常心存疑惑,不知道从何下手。从根本上讲,这需要一个“理论上”的积淀,讲求一定的品读方法。
      一、从题入手,找准字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唐诗宋词,题目中就包含了很多信息;有的概括出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李白的《送友人》,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题目则点出了内容。辛弃疾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题目点出了地点、事件,同时也表达了情感。[1]在鉴赏唐诗宋词时,我们要重视题目,尤其是要重视题目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眼。
      二、研究作者,人文结合
      “文如其人”,任何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个性特征,诗人所处的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诗言志”,诗人都会将自己的理想、情感抒发在诗词中,我们在品读诗词前,不妨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细细领会。
      辛弃疾与李清照、柳永的词风截然不同,这与他们的社会背景、人生遭遇、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辛弃疾文韬武略,为人直爽,爱憎分明,少年时聚众两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在镇江任内,他很重视抗金的准备工作,但朝廷对他并不重视,他最终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彷徨。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艺术感染力很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使我们深切体会到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领略辛词豪放悲壮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受家庭影响,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赵明诚病故,李清照颠沛流离,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李清照的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感,词风婉约,令人回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杰出诗人王维不但能写诗,而且精通音乐和书画,他以写山水田园诗而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绝妙天成,做到诗文合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意境:一二句,仅仅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三四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色欲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诗画合一”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深探典故,挖掘主题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有时借助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同时用典故也可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我们要关注典故,了解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掌握相对不太容易,对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多积累多掌握。
      有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典故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点化前人语句等。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反映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很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西汉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但宋文帝急于求成,不听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凡事需慎重,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行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四、寻找意象,积累揣摩
      古诗词中,诗人们喜欢通过特定的物象(例如月、花、燕、树,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通过积累、揣摩,品味意象的固定含义,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李煜词《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水”,以水喻愁,意象“水”字在其它诗篇中也常出现,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更愁”、“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等,我们要善于总结积累,准确找出作品的意象, 通过意象,读透作品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深意、意象所体现的情调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五、感受意境,细细品味
      谈到意境的品味,很多同学望而却步,不知从何着手。意境是解读诗歌不可或缺的钥匙,也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与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情景互映。
      例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续用九个名词,写出了九种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枯树兀立山野,藤蔓缠绕着枯树,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瘦”等词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渲染出游子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抑郁痛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交融一体。
      六、寻找诗眼,领会深意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古人作诗写词,很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点睛,一句传神,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涵和技巧。 “窥斑而见全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鲜明、生动、凝炼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特的艺术效果。
      著名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更加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极为传神。山林幽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冷”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显然,“诗眼”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另外,我们要做到熟读成诵,日益积累。
      鉴赏古诗词最主要的还要靠多读、多记,平时注重知识积累、仔细品味,要准确、快速地把握住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技巧,还需要有一颗不断研习的恒心。
      
      参考文献:
      [1]杨志芳.精讲精练(教师版),2006.9:40.
      [2]丁帆.唐诗宋词选读.2005.6:99.

    推荐访问:唐诗宋词 引导 高中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