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中国电影:五花八门和生命力] 什么是生命力

    时间:2020-02-20 10:58: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导读:为期两周的"The Urban Generation"影展3月8日在纽约落幕,《时代》周刊、《纽约时报》、《Time Out》和《Village Voice》等大小主流媒体还在对此进行分析报道。而《卧虎藏龙》在赢得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后,又刚获得了四项英国电影奖,李安说他感谢观众与他共享这个对古典中国的梦幻。此外,纽约的影院,台湾杨德昌的《一一》,香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还在放。而这不过是两岸三地华人导演的一小部分。在政治变更,经济膨胀,社会异化的背景下,华人导演可捕捉的题材将更为丰富;而西方社会也在各类传播中学会更了解、理解古老又现代的东方文化,而变得主动接纳。笔者于近日就当前华语电影的现象采访了活动的组织者--纽约大学电影系华裔教授张珍
      
      王冬月:到目前为止,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的院线收入总额已超过8100万美元,有望达到一亿美元。美国报纸称这部电影为李安的浪漫武打艺术的史诗。而其在大陆和香港的表现却很差强人意,而且批评的报道很多。
      张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部电影有迥异的接受,这正表现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撞。当然,评论界不仅在中国,美国一些喜爱中国电影的学者也有异议。普遍的观点认为影片无太多新意,故事也很浅薄,更不是正宗的武侠片。但抛开这部电影本身,什么是"正宗"?在一个阶段里,动作片会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导演、演员也会有各自的权释。
      王:我的美国朋友Diane、Paul和Jorge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武侠片的一类美国中年人,但他们显然也被夜幕下芭蕾似的房上飞行和李安情绪化冥想式的英雄传奇所吸引。有评论说,李安的电影就是拍给西方人看的武侠片。
      张:有采访李安的报道说:他既拒绝了制片人要求增添更多血腥的武打场面,以满足华人观众对武侠片的视觉习惯;又否定了潜在的投资人要求他用英语拍的条件。但无论怎样,这是第一部华语电影广泛地被西方人所接纳。对于近年有所萎缩的亚洲电影业,这也是一个里程碑。
      王:此次在Lincoln Center举办的"The Urban Generation"电影展,为什么选择张艺谋、陈凯歌之后90年代毕业的一批学院派电影导演的作品(即有不规范的称"第六代")。
      张:80年代末、90年代初毕业的这批导演,自走出学院后,正值中国电影体制刚刚有所松动。这一变化不仅带来了一些机会,也使他们面临起步的艰辛。在资金、体制还不很顺畅的情况下,他们走独立制片人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体制外的低成本、小制作;私自去电影节参展,接受体制惩罚;不断寻求、调整与体制合作的道路等等起伏,仍拍出了一批坚持个性化的好电影。我认为他们最终的追求仍是为了中国电影能继续下去,这对中国电影业来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到1994、1996年中国电影体制两次变革,国有片厂自负盈亏,发行渠道进行了调整,制作人的方式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如合拍、协拍、挂名、独立制片多种方式。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这个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放映就视其不存在,而且很多片子也只在电影节上放映过一两次,就沉寂了。现在挑选部分放在一起陈列,一是为了从电影史的角度去审视某一阶段的现象,通过对个体扫描式的分析,以寻求其整体共性;而不是只关注某一部影片,或看中其是否得奖。活动的另一个目是希冀影展能拓展西方观众对中国电影认知的视野,以及扭转他们对中国电影原有的过于僵化的界定和误解。同时,使西方观众了解继张艺谋、陈凯歌第五代后,中国电影仍是新人辈出很有希望。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表现手法又是风格各异(在纽约之前,影展先期在波士顿举办,《波士顿环球邮报》等多家当地媒体给予了报道,反响很是热烈)。
      王:从影展的11部影片看,除了贾梓柯、路学长、阿年等同一代导演的作品外,还有张元和更早期的宁瀛及吕乐的影片。这是怎样一种遴选方式?而事实上,所谓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城市电影",应远不止如此。从90年代初黄健新的《站直了,别趴下》,冯小刚的贺岁片,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以及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都应属于这个范畴。如何界定"新城市电影"?
      张:虽然宁瀛和吕乐从年龄和学龄上属于"第五代",但他们的电影多在90年代完成,甚至最近的一两年。重要的是他们电影的题材也是反映近期中国都市生活的变迁过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与新一代导演作品中敏锐的现实主义趋向有很多共同之处。
      所谓"新城市电影"我以为也不是一个清晰的界定,这是几年前中国电影界探讨90年代电影现象时给的一个划分。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纽约大学举办的这次活动当然不能囊括所有90年代都市题材的导演和影片。除了挑选其中几部独立制片、在中国没有广泛放映的片子外,另外在这批新一代导演的作品中,导演对自己的电影审美语言更自觉,而不是只停留在轻松的调侃和愤世疾俗的幽默中。他们既是这个躁动转型社会的记录者,同时又努力做一种理性的审视。即使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王:看来,表面上中国电影业呈沉闷状态,但在背后却极为躁动活跃。如何在体制的运作上把这种火山的能源引爆出来,激活中国的电影市场?
      张:由于旧有体制遗留下庞大的制片机构,短暂的变革也不太现实。我认为可以在大的制片厂内部进行片块分割,开通不同的经营取向。既可以搞主旋律片,也允许搞商业娱乐片,更给艺术探索片留有一定的余地。而制作资本投入方面的天地就更广泛了,政府投资,合资,独资,协拍等多种方式。最近一个好现象是很多片子的资金来自民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家。而民间资金是介于政府和外资之间的第三者,对于中国电影的投资、制作和发行都将扮演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另外,WTO的加入将会对中国电影业有一定的冲击,但也会刺激观众对电影的更大需求。我以为WTO之后,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中国自己的电影政策,还应该有保护民族电影的措施。无阻拦地让好莱坞冲杀进来,或关闭门户都将是不明智的选择。
      王:记得中国电影史上有过很繁荣的一段,那是一个商业运作期。对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有否借鉴的经验。
      张:中国电影在二三十年代的确有过很兴盛的时期,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制作公司在商业体制下竞争,拍出各种风格的影片。包括左翼及非左翼电影。虽然,很多影片制作的比较粗糙,很快被历史所淘汰,但都具有历史意义。中国电影工业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当时也受好莱坞影片的冲击,但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而且很成气候。
      上海由于开埠较早,西式文化的影响也较广泛。所以,30年代的好莱坞英语片子(一部分没有中文字幕)很是吸引了一批在上海洋行和外国企业共事的白领。但是,更多的市民阶级还是更喜欢中国电影。一是影片中很多人物、故事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好莱坞"不仅说英语,而且那种生活离他们又很遥远。二是,影院多,即使是个三流影院,也一样既便宜,又消遣。在这种氛围下,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早期无声、有声电影的发展。可见,历史上中国电影曾掌握了很好的契机,有过黄金时代。
      现在重要的是要鼓励、提供中国电影成长的空间;广开渠道,让各种投资、制作和导演的创作方式竞相表达,多样化、个性化,市场才能活跃。
      王:近期在美国的华语电影现象中,不仅表现在主流媒体报章上旷日持久的台湾、大陆和香港的电影广告;而且,还有连篇累牍的有质量的电影评论。作为电影艺术活跃的推波助澜者,评论家是除了制作者、发行者和观众之外的另一股力量。如何看待中国电影评论界在这一趋势中的作用。
      张:这也是中国电影现状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缺乏比较客观、豁达宽容的电影评论空间。还以纽约为例,这里文化生活一直很活跃的一个原因就是文艺评论家们不断地输送他们鲜活的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方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观众。即使在《纽约时报》上的一些文章,也并不很学术,但又独有犀见。观众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会很有兴趣地欣赏一部影片,不仅是娱乐,也当作一种人文经验,开发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推荐访问:中国电影 生命力 五花 中国电影:五花八门和生命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