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谈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古音破读”问题_古人真用上古音说话吗

    时间:2019-05-08 03:18: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长期以来,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古音破读”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  前人对古音破读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观点不一。清初语言学家顾炎武认为,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认为,“古人之音虽或存方音之中,然今音通行既久,岂能以一隅者概之天下?”
      当今学术界对古音破读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为正确区分破读字的意义,准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能破读的字就一定要破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民族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古音没有必要再进行破读。
      多年来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音破读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总是不了了之。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给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当前亟需解决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古音破读问题。
      当代著名古汉语研究专家郭锡良先生认为,“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或书面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或词典中也都注明它的读音,自然应当去学习它、掌握它;对那些由于语音变化等原因,没有保存在现代汉语里的破读,则不必特别加以区分,就照现代习惯的读音去读。”(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郭先生的这种处理古音破读的观点是十分中肯的,对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推广普通话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郭先生所言“现代习惯的读音”呢?笔者认为,这个所谓“现代习惯的读音”就是我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古音破读应为推广普通话服务,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言发展的需要。
      国家语委、前教委、广电部曾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明确规定:“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此表为准。”修订后的《审音表》在“说明”中指出:“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这就为解决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音破读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我们推普或教学工作中的语音定位应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为标准,依托于当前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各类推普用书和教学用书应以此为依据,统一古音破读的标准。
      根据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按照以下几种方法处理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古音破读问题:
      一、以《审音表》审订后的读音为规范读音,注明“统读”的一律统读
      《审音表》注明“统读”的汉字,即使该字古时有破读现象,也应“统读”。不必再复古考证,非破读不可,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给推普和教学工作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②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④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⑤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
      例①、例②中的“胜”字曾破读为“shēng”,意思是“能够承担或承受”。而《审音表》中注明“胜shèng(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胜”作“能够承担或承受”的意项解释时,所列词条“不~”、“数不~数”等均注音为“胜shèng”。因此,我们再破读为“shēng”,已经没有根据,应当取消其破读音,统读为“胜shèng”。
      例③中的“闻”字曾经破读为“wèn”,《审音表》中注明“wén(统读)”;《词典》中,“闻”也只标注一音“wén”,词条“~达”明确标注“wén dá”。据此,我们应将“闻”统读为“wén”。
      例④、例⑤、例⑥中的“骑”字曾破读为“jì”,《审音表》中注明“骑qí(统读)”,《词典》中也只标注一音“qí”。因此,我们应当把此字统读为“qí”。
      二、《审音表》没有列入,而《词典》中只注一音的字,在古诗文中也不再破读
      例如:
      ①碧水东流至此回。(杜甫《望天门山》)
      ②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张继《枫桥夜泊》)
      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
      ⑤《静夜思》(李白)、《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例①中的“回”字,例②、例③中的“斜”字,例④中的“野”字,例⑤中的“思”字,分别曾经破读为“huái”、“xiá”、“yǎ”、“sì”,但是《审音表》中均没有列入,《词典》中也都只注有一音,分别为“huí”、“xié”、“yě”、“sī”,我们就应当按《词典》中的注音去读这些字,不应该再去破读。
      三、《审音表》没注明“统读”,而《词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读的古音,可以继续破读,这说明破读音已经保留在了普通话中
      例如:①贫者语于富者曰:……(彭端淑《为学》)
      ②此中人语云:……(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陶后鲜有闻。(周敦颐《爱莲说》)
      ④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例①、例②中的“语”字,《审音表》没有列入,而《词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读的“yù”音,便仍可破读为“yù”。
      例③中的“鲜”字,《审音表》虽然审订“鲜(xiān)”,但未注“统读”;而《词典》中则保留有“xiǎn”的读音,该字仍可继续破读为“xiǎn”。
      例④中的“王”字,《审音表》没有列入,而《词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读的“wàng”音,便仍可破读为“wàng”。
      四、《审音表》没有审订,《词典》也不再列有破读时义项的字,可以参照有据可查的破读音去读
      例如:
      ①曾观弈者之不若也。(钱大昕《弈喻》)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
      例①、例②中的“曾”字,《审音表》没有审订,《词典》中虽注有“zēng”音,但没有列举破读音“zēng”的“竟、乃、并”的义项,我们便可以根据古汉语知识,继续破读为“zēng”,也可以读现在通用音“céng”,不必过多考究。
      五、如果《词典》注音与《审音表》发生冲突时,应以《审音表》为依据
      《审音表》是实施《国家语言文字通用法》的具体文件,任何词典的编纂、修订、出版均应以《审音表》为法律准绳。事实上,《词典》在历次修订再版中,也在逐渐纠正与《审音表》不一致的读音。
      古音破读现象由来已久,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工作中,应当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灵活处理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古音破读问题,不宜求全求尽,寻根溯源。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穷极古音破读的现象,也没有必要繁琐考证。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胜利中学)

    推荐访问:古音 中小学 浅谈 古诗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