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青龙皮影 青龙皮影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9-04-22 03:2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青龙皮影隶属于乐亭皮影,历史上的奚族文化与满族文化孕育了青龙皮影独特的造型、唱腔、制作工艺等民间艺术特色,2009年被列入秦皇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追溯青龙皮影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理清文化渊源,强调民族性与民俗性的对于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进一步探讨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走上良性嬗变之路,并对其提出保护性的开发方案。
      关键词:满族文化;青龙皮影;造型特色;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一 研究的缘起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自古是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聚居地,后清代开国年间跑马圈地,有大量满族入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青龙皮影作为乐亭皮影的分支,已经流行了100多年。经过笔者进入当地调查研究,发现对于青龙皮影受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历史脉络的研究,还没有被系统而单独地提出,在这个领域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立足田野调查,采用比较研究法,结合民族学、民俗学、工艺美术学、文化产业等多个学科的文本资料与相关知识,来阐述青龙皮影的独特基因特质,探索皮影在现代社会如何保持其文化特质并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二 青龙皮影的历史脉络
      皮影戏是一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分为皮影制作与皮影演出。皮影的制作一般用兽皮或纸板雕刻上色,制成各种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的剪影;皮影演出以各地的民间戏剧腔调为基础,用灯火将剪影投射在幕布上,后有艺人操作箭杆,形成傀儡式的演出。皮影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宋代已经有史书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被认为是现代“电影始祖”。根据地域分布,大致分为以陕西皮影为代表的西北皮影,以湘、赣纸皮影为代表的南方皮影和以乐亭皮影为代表的北方皮影。
      1 青龙的地域民族特征
      青龙地域上接东北辽宁建昌县、绥中县与凌源县,西北与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毗邻,南隔长城与河北抚宁县、卢龙县、迁安县、迁西县接壤,是冀东皮影艺术向东北发展的集结地,属于乐亭皮影范畴。青龙历史上是奚国建都地,奚族虽然已经经过历史变迁融入契丹、满、汉等其他民族,但是,奚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游牧民族印记,并传承在民俗与民间艺术之中。满族主要是清入关以后,3次大规模奉旨出冷口“跑马占圈”的后人,如皇宫内务府正白旗十六姓鹰户、豫亲王府正蓝旗等。在青龙,皮影是满族人最喜爱的艺术之一,在婚丧嫁娶、庙会、节日等重大场合,都会有皮影戏班的身影。
      2 青龙皮影的历史流变
      青龙皮影,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已流行100多年。据《青龙县志》记载:“清末青龙地区的影班有白家店老赵家班、朴杖子老关家班、满杖子刘满班等。至解放前,青龙地区的影班多达200多个,演出的影目达到百余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有:李秀、汤满、赵德奎、金生武、白德昌、李裕仁、肖春和等。”以青龙沙沟村满族人李秀(1897-1985)最具盛名,他1909年开始在本地学唱皮影,后师承“影界大王”张绳武,享有“冀东名髯”的美称。他大胆而又成功地把京剧皮簧腔糅进皮影唱腔中,以“皮黄腔”演唱的《双挂印》、《骂王朗》、《琵琶词》等剧目,在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演出,红遍东北,并应邀到美国、日本、朝鲜演出和灌制唱片,还在唐山创造了活人演唱的“皮影戏”,被誉为“皮黄大王”。
      解放后,皮影被要求“唱影要唱新影,唱新影要破除迷信”,作为民间宣传的工具,发挥了很多的作用。青龙地区在1945至1950年,佟佐臣影班演出新影目《王三宝戒大烟》、《解放杨杖子》、《购粮》、《解放朝阳》、《赵玉姬》、《节烈军属》等新影目,深受群众的欢迎。1951年,文化部门组织皮影汇演,确定邵平、马昆山、佟宝荣、王永昌、佟佐臣、曹春阳等6个影班为县级影班。20世纪60年代,政府组织调查组深入青龙,到三岔口、牛心砣、土门子、双山子、大巫岚、茨于山等社队,接触了二十多个影班,对青龙地区影班的组织形式、管理办法、影目内容、影艺人的队伍状况及其艺术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考查摸底。1956年,成立青龙县皮影社,大力扶植各类影班上演现代影,组织专业人员同影艺人合作,将优秀现代戏曲剧本如《红灯记》、《沙家浜》、《林海雪原》等十八多部印刷成册,及时发到各类影班,全面上演。
      3 青龙皮影的现状
      解放后,国家对于民间文化、传统戏曲的政策对青龙民间影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影戏的变革,引起皮影生存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电影、电视的发展,农村皮影演出场次相应减少,青龙皮影进入低谷期。皮影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农耕文化的民间风俗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满族的婚丧嫁娶、祭祀祖宗、庙会活动中,起着祈福驱鬼、娱乐的作用。随着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原来根置于青龙满族民间大众的世俗信仰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影戏的民俗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民族习俗在淡化,皮影“请神”的功能也在逐渐消失,愿影与喜影的生存空间几乎不复存在。皮影的演唱艺人短缺,演出被简化为“放录音,耍皮影”。但是,新的剧种与艺术形式也被悄然运用到皮影之中。如民间艺人邵清,从事皮影雕刻制作近40年,不但保存大量民间影戏老本,精通传统皮影工艺造型,还设计制作了“二人转”、“福娃”、“喜羊羊”系列的新皮影,多年活跃在乡间舞台,并到上海、东三省、国外进行交流演出。
      三 青龙皮影的艺术特色
      青龙皮影,以驴皮为材料,造型独特,具有满族地区粗犷的味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青龙艺人杜猛受承德皮影研究所之约,设计了皮影现代人物头茬图案百余种、影人戳子(身)百余种、道具图案几十种,被印制成册发至全地区各影班。现今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民间艺人邵清、邵秋来的传统皮影,艺术特色如下:
      1 造型特色
      (1)造型的理想化与程式化
      青龙皮影讲究外型构造粗犷有力,脸谱化的民间美术样式。皮影人物面部镂空,眉梢与眼角连接,既美观又符合皮影雕刻的构造。面部造型要求符合“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的程式美感。如生、旦的面部特征借鉴佛教观音的通关鼻梁,秀美为主;净的造型特性借鉴四大金刚、开路鬼王的豹头环眼;以庙堂降魔大帝的形象创造红净;丑、奸角设计为七分脸,目的是丑化反面人物。服饰造型为上窄下宽,喇叭形,具有旗人服饰的特征。人物的袍袖外部轮廓简洁大方,内部花饰繁杂,多为青龙民间吉祥的莲花、缠枝纹、戏服图案。人物的衣着与头冠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求,如戴冕冠的女人头茬只能是武则天;皇帝的龙袍为黄色,其他人物不能采用;关圣帝的面部为红色等。青龙皮影雕刻的线条较乐亭皮影稍微粗犷,体现出满族文化较为质朴原始的一面。   (2)平面化
      皮影必须在一个平面上展现人物、景物的特征,平面化是它的必然选择。皮影的平面化体现了对物象的高度概括和变形,一般都是全侧面的,便于表现形象与动作。青龙皮影借鉴了青龙满族剪纸的平面化处理手段,善于利用花纹进行连接,形成繁复却不间断的镂空花纹。既具有装饰性,又体现了形态的结构。在大量皮影场景中,桌椅、楼台亭榭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散点透视,即桌子的透视边线不会出现非平行线,而是具有民间韵味的平行透视。这种平面化的造型特点极具民族感和装饰性。
      2 上色特点
      青龙皮影依照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渲染,分为红、绿、黄、白、黑,并赋予颜色不同的性格特点。如:红、黑、紫色代表忠、具有褒扬的意味,绿、黄、白代表奸,具有贬损的含义。对比色如红绿为主调就以黑线为调和,格色平涂,逐层渲染,具有浓烈的民间装饰色彩。
      影人头楂的色彩,直接标致着皮影人物的性格与忠奸,来源于古代戏剧的脸谱与面具。帝王将相、生旦文武,都有自己的定制规矩。如关羽是卧蚕眉、丹凤眼,枣红近乎赤的红脸,活脱脱一幅忠勇善战的形象。影人头楂向来不使蓝色,在戏剧中的蓝脸者,皆以绿脸代替,以示勇敢、善战、暴躁的性格,如《铁丘坟》中的程咬金、《五锋会》中的暴虎都勾绿脸。包拯的头楂是黑脸,额头有一月牙形图案,象征他能断阳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性格。在神怪戏中的杨戬是黄色脸谱,头上画三只眼,以示干练的性格特征。
      3 工艺特点
      冀东皮影由于皮影材质为“驴 ”,即驴皮,也被称作“驴皮影”。青龙皮影就是以驴皮为原材料,使用驴皮雕刻,透明度好,柔韧性强。首先在纸上打草稿,再把人物形象拓样在经过刮皮浆皮的驴皮上,进行镂空雕刻。头、身子、手臂、腿要单独成型,最后再经过着色涂油、镇压平、拼钉装杆等步骤组装完成。雕刻刀口和上色涂彩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雕刻要用顺刀、逆刀、明刀、暗刀等手法,刀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上色讲究色彩鲜艳,淳朴大方。由于工艺上分为清油与熟桐油的方法,最终的颜色效果不同:最后桐油上色后整个颜色变得厚重质朴,深了一层,更显示出民间艺术的魅力。
      四 青龙皮影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对于皮影这种古老而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我们需要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性的开发。青龙皮影作为满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多年来并未受到重视,虽然被列为秦皇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龙县志、青龙县人民政府的网站对青龙皮影的历史做过简略的介绍,但是,在其满族人民的审美、民族习俗、艺术特色上未得到相关研究与田野调查,还没有提高到保护性开放的领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保护性研究。
      1 认真做好青龙皮影的普查工作,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我们应该建立长期保护青龙皮影的人才机制,发扬传统,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立足于田野调查的信息采集工作。广泛吸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进行青龙皮影的研究工作,进行互动交流,达到宣传青龙皮影的目的。
      2 尽快建立青龙皮影数据库,保证青龙皮影艺术资料的齐全。针对青龙皮影的造型艺术与唱腔艺术,我们可以通过普查、调研、建立档案的方式,以科技手段进行录音、录像、拍照存档。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在大量调查存档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录入与编程处理,便于信息的采集与查阅,是一项惠泽后人的重大工程。
      3 以商业保护性开发为龙头,促进青龙皮影的良性发展。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青龙皮影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其民间艺术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成为收藏的重点。我们可以顺势利导,以青龙旅游开发为契机,发展青龙皮影的经济价值。只有如此才能保护皮影艺人的生存权利,吸引更多的传承者继续从事皮影艺术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的保护性研究,才具有良性发展的可能。如皮影艺人邵清的青清传统皮影坊,已经在网上出售,随着他的皮影艺术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他外出做皮影演出的增多,青龙皮影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加。我们可以把传统艺人集中起来,做具有影响力的青龙品牌皮影,与青龙剪纸、满族刺绣一同成为青龙的名片。
      总之,青龙皮影作为冀东皮影的一个奇葩,在历史与现今都展现了非凡的民族魅力。我们要多角度挖掘青龙皮影艺术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开拓思路,打造文化品牌,使这种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得到应有的关注,并焕发出新的青春。
      参考文献:
      [1] 胡广利:《青龙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
      [2] 皮影艺术家李秀:《青龙的骄傲》,http://www.省略/2011/1129/3578_3.html.
      [3] 刘锐华:《冀东皮影史探讨与论述》,《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冀东皮影戏专辑》(内部资料)。
      [4] 郑劭荣:《冀东皮影戏戏台与影人体制流变考述及其现状调查》,《民俗曲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7年第155期。
      [5] 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作者简介:
      徐春丽,女,1969—,河北秦皇岛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工作单位:河北省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苏静,女,1973—,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工作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推荐访问:青龙 前世 今生 皮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