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挂一串文本细读的钥匙_文本细读

    时间:2019-04-11 03:24: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从文本细读层面来探寻了三个关键点进行阅读:一是看似寻常最奇崛,二是听唱新翻杨柳枝,三是知人知面更知心,从而取得有效而深入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文本细读;发现问题;挖掘;转换视角;特定情境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嚼,既激活文字,又体悟情感,更交流思想。那么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该如何捕捉文本的关键点进行细读呢?
      钥匙一:看似寻常最奇崛
      文本细读的起点是文字。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有时候恰恰能反映文本的内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去发现问题。
      如《老王》这篇课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内容较熟悉。我试着让学生再细读置疑,结果没有一个人提出问题。于是我试探性地提了个问题来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细读。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应该说这只是无聊人说的闲话,不足为据,但杨绛为何要写这些,有什么意蕴?一下子,学生似乎无从感受,他们突然从已知的状态转入到了未知。而联系全文细心品味,就能豁然开朗。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不幸不仅在于他的田螺眼,也不单是生活上的贫困,应该还有人们对他的态度。所以杨绛写这一点也就是要表明,在那个年代中老王不仅贫穷,同时还是一个饱受白眼被人践踏的下层劳动者。而这样的一个劳动者却是如此的善良,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凝重深厚。
      这样的解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开始重新进入文本,细细咂摸着文字。如“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么多年了”,这里似乎蕴含着老王没有家,那个破败的地方只是老王的住处而已。又如“我谢了他的香油……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不是要钱”这句,除了“我不要钱”的浅层意思外,似乎还有老王没有说出口的一种心理……
      钥匙二:听唱新翻杨柳枝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反应敏锐,在某方面所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越老师,老师若还唱着老调,极有可能遭到炮轰。
      如《鸿门宴》中讲到“君王为人不忍”,项羽因存妇人之仁而不杀刘邦,从而丧失了主动权。对于这样的说法似乎非常合理,教参中也如是说法。然而学生却质疑道:项羽其实也挺凶残的,况且也有野心,所以即使有再强的仁爱之心,在夺取天下的强烈欲望面前应该也不会如此不忍吧!细读文本,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刘邦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调停,却依旧命运难卜。为平项王之怒,他谦辞卑礼,俯首称臣,宴会上屈居下座,安之若素。而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维护了项羽的尊严。至于樊哙,一来他那豪壮的气魄迎合了项羽的口味,使得项羽产生惺惺相惜之感;二来他站在义的立场,义正词严;三来他同样给足了项羽面子。所以在鸿门宴上不杀他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项羽轻信自大,甚至不屑于用这阴暗手段来杀刘邦。
      那么范增为何说项王为人不忍呢?细读文本就可以发现这句话是范增对项庄说的,为的是能使项庄舞剑师出有名,然而范增虽老谋深算,却不能与项羽心意相通。
      两者结合,所以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必然的事情。
      针对这样的问题应来个听唱新翻杨柳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挖掘内涵。同时文本意蕴的把握,还允许有多种视角,而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文本的新意蕴。
      如同样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教材把它放在“底层的光芒”这一主题之下,歌颂的是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物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天性的品格。应该说这完全符合文本的主旨,然而细细读来,文本字里行间还弥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同时还在反思着当时那个混乱年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苦难的态度。
      钥匙三:知人知面更知心
      文本往往是作家在特定的情境下写成的。文本中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等等,而只有把握了这些元素方能真正了解作者的用心,这样的解读也才能更真实、更深刻。
      如在教学《想北平》时,细读文本之后,发现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而作者老舍却选择了一些极平常的事物来写,如花草果菜,这似乎和我们所知道的北平有较大的差距。要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老舍。老舍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42年的北京人,选择这些细小平常的事物恰恰体现了他对北平的了解以及他在北平的细微的生活体验。同时老舍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北京人,他所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特产可爱”。而这些花草果菜的背后,恰恰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
      同时讲到最后“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这一处时,若不联系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解读极有可能仅仅停留在普通的思乡之情上。而联系当时1936年的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的形势,就可发现这一声呼唤中包含的是一个在外的游子忧心如焚的思乡之情,充满了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
      当然文本细读也不仅仅只有上述方法,它更不是否定速读。然而该细读的时候就必定要细读,该咀嚼的时候就一定要嚼出味道
      来,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纵然是“千淘万漉虽辛苦”,也必定会“吹尽狂沙始到金”!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第三中学)

    推荐访问:细读 钥匙 文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