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墒化”现象】 冻后聚墒现象

    时间:2019-01-13 03:30: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以“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为目标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有目的地与外部世界不断发展的现状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本身力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加速成才的进程。在校大学生掌握的内容大部分是书本上的理论,它们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经过丰富和充实,才能被消化吸收,真正变成有用的东西,才能反过头来服务于社会。否则,书本知识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实现不了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过程,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的放矢的学习过程。但是随着新时期社会形势和高校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多“墒化”现象。
      
      “墒化”的表现形式与归因
      
      1.诸多实践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深度
      由于组织机构或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实施者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因素制约,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复性、浅层性现象明显存在,从全国高校大学生“送温暖、献爱心”“‘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等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可见一斑。
      
      2.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例行公事”、“敷衍”、“不见效”甚至“流于形式”等现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一般每年寒暑假开展两次实践活动,组织一些队伍,耗费不少经费,但活动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学校领导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不同专业往往“一刀切”,用统一标准评比,不能区别对待。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功利性强,一定程度上是为自己谋取学生干部资历或毕业后的就业资本,还有一些学生一直对学习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面并不宽,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即便是学校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撰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开学时上交的文章质量也往往令人不忍卒读。这造成一些高校的实践活动组织者很是“头疼”,对社会实践“犯怵”,以致消极对待。二是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学生整体实践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活动团队不能做到真抓实干,态度敷衍、行动无力、活动效果差。一些团队原先制订的活动目标过大,使学生稚嫩的双肩难以承受,不得不草草收场。有的活动“缩水变形”,原本计划书上写明准备走访的3个地方最后只去了1个,原计划5天的活动时间后来仅用2天就“提前”完成任务;揣着调研项目经费,结果成了“走走看看”的参观闲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片,然后请媒体记者宣传报道一下,与其说是搞社会实践,不如说是应付上级检查。有的学校和单位签订协议,致力于使服务与合作成为长效机制,但协议刚签完就杳无音信,再也见不到志愿者的身影。难怪一些基层单位拒绝、反感这样虎头蛇尾、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3.过于注重强调宣传。偏离实践主旨
      一些高校团委负责人非常强调宣传报道的作用,将其作为考核基层团组织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和扩大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阵地”。却让实践的育人功能退居其次。宣传报道不是作为“实践育人”的“锦上添花”,而是当成一块“皆大欢喜”的招牌,甚至是“遮羞布”。当前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组织单位花不少时间、金钱去和媒体“搞关系”,损害社会的公正原则和共青团的风气。有的组织人员不堪压力,被迫选择“应付公事”或做“表面文章”。长期坚持这一导向,会对共青团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4.当前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薄弱,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不足,创新创造性较差;有不少大学生缺乏特长,还有一些大学生好像什么都会点,但又都是“嘴上”功夫,一旦真正投入实践还是手足无措。
      以2008年支援四川的抗震救灾活动为例,满怀热情却略显稚嫩的志愿者群体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尴尬。在救灾现场,大量民间志愿者进入灾区服务时,由于缺乏心理、设施准备,无法很好地提供服务,少数志愿者反而成为救援工作的干扰和负担。都江堰灾区曾在短时间内聚集了来自全国的数千名志愿者,相当一部分人表现的无所适从。有些志愿者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救援技术,莽撞行事,反而沦为被救助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对此提出:“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及时总结已经积累下的经验教训,让盲目冲动的‘英雄主义’激情让位于理性和专业技术;让无序、低效的施治让位于有序、充分的整体规划、应对预案、资源协调和统筹;让匆匆过场的‘短期业余人士’停止前往一线的脚步。”
      
      “墒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墒化”的不良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1.我们的社会实践缺乏先进理论理念的指导。直接造成了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在操作过程中要么定位方向偏颇,要么“营养不良”“供血不足”
      理论是一个成熟的逻辑思维体系,好的实践根源于成熟稳健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实践前和实践中,要多学习先进理论,让先进理论来指导实践。否则,要么实践工作无所适从,要么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要么茫然无知,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混乱。但要注意的是,理论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学术理论,一类是实践(行动)理论。学术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和解释现象,揭示的是一种理想模型,而实践理论才是一种能为行动提供指导的规范性理论,是按照实践的需要和特定历史条件对可能的价值和规范作出的选择。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实践的教育信念、实践主体的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策略方法、批判反思意识、人际感知等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迫切需要这种实践理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
      然而,当前高校的诸多社会实践理念、观念、理论还比较落后,直接制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创新。一方面,学校组织和师生长期脱离社会,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体验和研究;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一些教育理念、形式、内容和手段大大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需要。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多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学生们远离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给予指导,而一些指导者本身也对实践对象不甚明了,学校又没有做相应的细致设计,毫无准备的实践活动自然所获甚少。
      
      2.社会和高校的协同配套体系脱节,给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带来了诸多困难
      通过二十多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度大大提高,但认识深度还是有限。高校社会实践活 动的社会渠道窄、社会实践基地少、社会网络支持少,难以有效展开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由此造成社会实践稳定性、连贯性缺乏,效果打折扣、场面尴尬等现象亦在所难免。一些家长因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而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象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悲哀。同时,一些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未能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策划活动方案。策划工作缺少前期调查、与接收单位缺少事前沟通和交流、形式单一、内容浮泛空洞,给活动接收单位带来的仅仅是麻烦,结果往往与接收单位的期望值相距甚远。久而久之,负面影响滋生,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渐趋淡化。
      
      3.一些实践组织者纪律性、意志力、韧性差
      一些活动组织者因所到之处主人的“热情好客”或“关系作用”,便放松了自我纪律约束,把一些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以致乱其心性、伤其思维、懒其体魄、费其时间。不但影响了高校的形象,更伤害了实践事业本身。这一点尤其是在教师带队的情况下比较突出。有的活动组织者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很快大发牢骚,情绪低落,给整个团队带来消极影响,以致最终团队垮散,实践泡汤。理想主义的热情和融入社会的愿望总是值得鼓励的,青年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追求中才能真正向往触摸脚下的大地。然而,只有将这种热情付诸脚踏实地的工作才能有所回报。我们不去苛求羽翼未丰的大学生们人人都像社会学者那样深入山寨村居进行专业的田野调查,或像经济学者那样深入厂矿企业进行高难的研究运算,但如果更多的学子都能像那个“肯沉下去了解中国”并写出《乡村八记》的清华大学学生李强那样踏实工作,那么千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将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4.当前大学生的理想抱负、精神品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薄弱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致命伤”,但更是教育的“第一课题”
      近些年来,受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和风气影响,或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一些学生人生观中功利性太强,只考虑实际利益、眼前利益,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实践,更别提研究思想文化和技术创新了;一些学生受制于就业压力大,选择考研,对学习之外的事漠不关心;还有一些学生不思进取、饱食终日,宁愿把时间耗在电脑电视、旅游、娱乐上。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的大学生要么“有心无力”,要么“习惯了无力而不为”,以致长期过着一种平静、僵化、重复的生活。龙永图先生曾经谈到,我们希望培养一批有爱国爱民激情、有理想抱负、创新能力强和高品质的人才。我们现在离这个期望目标还很远。
      
      社会实践的路径选择
      
      1.把社会实践置于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内
      实践是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践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视。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不能排斥社会实践,亦不能将其简单化。中宣部、团中央等部门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笔者建议当前要至少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认真贯彻落实;第二,要在社会实践评价与考核机制中加大理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的分量,作为衡量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要将专业实践、实验实习、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务求实效地作用于大学生。
      
      2.要将社会实践团队变成“实践+学习”型团队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习,也唯有学习才能为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习的过程包括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充电”、思考、动手操作、写作、交流、经验的学习和理论研究等。学习将使实践的过程充满新鲜感和魅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走向反映了高校实践理论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依循着其内在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的视域中,它应有相应的稳定的内核,应始终遵循着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原则,符合“培养人”“成人”的本义。

    推荐访问:社会实践 现象 大学生 墒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