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论《在路上》的狂欢化特征:在路上

    时间:2018-12-24 03:18: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记录了“垮掉的一代”的不羁生活:无目的地在公路上游荡,借由酒精、性、爵士乐甚至毒品来获得刺激,颓废的生活表态下隐藏的其实是“垮掉的一代”对二战后60年代压抑的社会的反抗以及对极度精神自由的追寻。在垮掉派的生活中,音乐狂欢是其追寻精神解脱和终极刺激的生活一个典型侧面。本文从《在路上》的爵士音乐会场景入手,结合“垮掉的一代”生活中的其他狂欢化场景,援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及尼采的酒神规则,对《在路上》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垮掉派的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人生终极目标做出了揭示和阐述。
      关键词:《在路上》“垮掉的一代” 神自由 狂欢化
      
      一、“垮掉的一代”――文学、文化和社会思潮
      
      “垮掉的一代”是一股独特的文学、文化和社会思潮,起源于4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国。时逢二战结束,冷战以及麦肯锡高压政策,社会政治环境压抑动荡。美国虽是二战战胜国,但席卷全球的战争创伤还是给美国人心中投下了阴影。虽然美国一直标榜“民主,自由”,但战争的残酷使得美国人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个人权利的践踏以及自由的岌岌可危。传统的道德体系随着战争而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却还没有建立。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精神极度空虚,于是为了寻求灵魂的出口,青年人便采取“及时行乐”的方式,妄想脱离社会束缚,表达出对社会的消极反抗。因此“垮掉的一代”适时出现,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典型缩影。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是杰克・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巴勒斯等,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在60年代掀起高潮,但到了70年代便逐渐式微。尽管如此,其对美国社会曾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垮掉的一代”中“垮掉”(Beat)一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失败或者颓废,而是有三重意思:第一:“打败,反抗”,主要是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反对主流文化和反对主流时代精神的行为。第二,“福音,节奏”,来源于垮掉派作家所信奉的佛教禅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甚至包括施用毒品后所见到的幻象。第三,“音乐节奏”,特指爵士乐节奏。[1]
      “垮掉派”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在路上》,《嚎叫》,《赤裸的午餐》等。其中《在路上》一书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这部小说出版于1957年,该书是由杰克・凯鲁亚克采取“自发性写作”――使用毒品使意识进入迷幻状态,仅历时20天在一卷长达120英尺的打字纸上完成的作品。此书可视为“垮掉的一代”生活方式和情感的忠实记录。书中描写了一群不受约束的年轻人:萨尔・帕拉迪斯(Sal Paradise)(实际上为凯鲁亚克本人),迪安・莫里亚蒂(原型为凯鲁亚克的好友卡萨迪)等人漫无目的地在美国大陆东西穿梭,寻求刺激的故事。他们不制订任何路线图或行程计划,只是沿着一个大方向,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在途经的城市停下来“寻欢作乐”,举行各类晚会狂欢,然后又离开。在这种流浪汉般的生活中,他们表面上无拘无束,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寻求刺激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求参透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求刺激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性,爵士乐,酒精和毒品。他们寻求精神解脱的过程可以视为一场精神朝圣以及对社会的消极反叛。该书甫一出版便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众多青少年竞相模仿书中的生活方式:在路上流浪,在无尽的苦难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因此,“垮掉的一代”掀起的并不仅仅是一场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社会运动。
      《在路上》一书一经出版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注意。各种文学评论的角度,比如精神分析,时代背景分析,象征分析等手法均已应用于此作品。但我认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此作品,用以揭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垮掉的一代”在各类狂欢背后所隐藏的精神追求。
      
      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尼采的酒神规则
      
      “狂欢化”这一概念首先出现于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一书中。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部著作中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狂欢化这一文学模式用以揭示人们借由丰收季节的狂欢节活动来表达出的对权威的蔑视和对社会阶级的颠覆。狂欢化引入社会各阶层的多元化的声音,嘲弄和推翻权威,以粗话,滑稽甚至亵渎的方式来反抗主流、神圣的社会规则。[2]狂欢化这一概念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以及古罗马的农神狂欢活动。在狂欢节上,人们从工作、宗教、政治、社会等级等束缚中解脱出来,共同分享美酒,美食等劳动成果,摒除阶级的束缚,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的平等。狂欢节的精髓是颠覆和更新现存的社会阶级制度和意识形态,以获得完全的自由和平等,以此改变现实。但狂欢节归根结底是一种边缘化生活,狂欢化精神抵制规则和束缚,开放而包容,从不向任何价值和权威低头。它体现的是颠覆和改变现有社会价值和体系的理想,实际上反映出乌托邦精神:自由、平等、和谐。在狂欢节中,以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广场,美酒,人群,小丑以及笑声。
      狂欢化源自“酒神崇拜”。酒神(Dionysus)精神的实质为痛苦和欢乐的对立。酒精可以麻醉人的精神,从而达到顿悟状态,让人们意识到物质与精神,现实和理想,肉体和灵魂的巨大差距。狂欢节上的酒神精神是“迷醉”,即“唤起和释放激情”。这种极致的热情使得人们忘记了本来的身份,投入到无等级的狂欢之中。在狂欢节上,人们增进彼此的了解,疏远、敌对和束缚暂时消失。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摆脱了日常的束缚,展现出自由意志。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3]一书中阐述了酒神规则――酒神代表着黑暗,丧失理智,以及规则和束缚的崩溃。他认为酒神精神是激情,主动以及无法预料的。他认为人类若要实现酒神精神这一最高境界,唯有成为“超人”。酒神代表着黑暗,疯狂和狂热,它摧毁人根深蒂固的个性限制和特征,使人成为更完整的人。而在酒神精神中,尼采认为音乐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与人的直觉联系起来,颠覆了传统的理智至上的原则。
      
      三、《在路上》的狂欢化特征
      
      在《在路上》一书中,男主人公是迪安・莫里亚蒂原型为酒神和西部英雄,他的名字(Dean)便是“酒神”(Dionysus)的变体。他具有酒神的狂乱,疯狂的特质。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萨尔受到“垮掉派”自由生活方式的感召,跟着他所崇拜的迪安不停地上路。他们横穿美国大陆,在大城市如丹佛,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城市停留,参加当地的地下狂欢。在狂欢的众多因素中,爵士乐是重要的一部分。“爵士乐是《在路上》的心跳节奏”。[4]爵士乐在当时的美国代表的就是一种自由精神。因此,在《在路上》的众多狂欢场景中,爵士乐音乐会起到的是关键性的作用。爵士乐音乐会可以看作是狂欢节的变体。比如,萨尔一行抵达丹佛时曾参加过一场贝多芬的《费德里奥》音乐会结束后的庆功晚会。在晚会上,各式各样的人都加入了狂欢。在传统的歌剧《费德里奥》之后,人们的精神并没有得到释放,而需要借助更加自由更加奔放的方式来获得解脱。因此,他们聚在一起饮酒作乐。他们这种方式可以看作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在当时的冷战高压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压力若要获得释放,只得依靠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晚会的方式。在晚会上,人们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和身份,不分种族、人种、性别、职业等各种社会范畴,以接近原始的方式来获得释放。他们的这种寻欢作乐的方式表面上看起来其乐无穷,但却隐藏着内心的极度苦闷。从一方面来看,歌剧后的狂欢表明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再是人们的精神指引。人们开始怀疑传统信仰――上帝,理性,甚至人类自身。他们通过狂欢的方式,试图寻求新的生命意义。
      而迪安作为一名纯粹的“垮掉派”的代表人物,则表现出和爵士音乐会的天然的共鸣。在1948年的除夕夜,迪安和朋友们参加了在纽约的一个地下室举行的一场盛大的晚会。这场晚会具备了很多狂欢化的因素:广场(地下室),人群和美酒。首先,晚会的地点是在一处隐蔽的私人地下室。按照巴赫金的理论,狂欢广场原本应该是一处开放的公共场所,代表着自由和平等。在广场上的众人暂时过着乌托邦的生活――人人平等而欢畅。巴赫金的这一理论瓦解了传统的逻各斯中心理论和一元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大众生活。然而,“垮掉派”却无法在公开的场合进行狂欢,而只能转移到隐蔽的地下室,因为他们要随时提防警察的检查,而且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这表现出“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的不满以及消极的抵抗。但无论是公开还是隐蔽,狂欢所表达的本质是一致的:对官方声音的反抗。参加晚会的众人来自社会各阶层,还跨越了种族界限。
      另外,美酒也是狂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精能让人们暂时遗忘现实,释放压力。晚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而迪安作为酒神的化身,则是最引人注目的。他通过酒精还有音乐达到了癫狂状态,在此状态中试图寻找精神的顿悟――“IT”。“IT”是迪安心目中的精神最高境界,代表着一种精神――“他永不停息,他四面出击,全力以赴,他了解情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5]狂欢节并不是“垮掉派”的目标,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精神的彼岸。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无限的挑战,总是在“吹响最强音”,试图通过达到生理极限的方式带动精神的满足。在这种极限的背后,隐藏着“垮掉的一代”对压抑的社会的不满,关心,以及试图寻求一条出路来解救人类灵魂的意图,甚至达到乌托邦的境界。
      “垮掉派”的行为是一种边缘化行为,不为社会主流所容。但也必须看到,他们看似颓废的生活方式背后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垮掉的一代”并非不珍惜生命,相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极其认真,因此试图采取各种方式来找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6]都是他们试图通往生命的彼岸的尝试。通过狂欢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垮掉的一派”本质上寻求的实际是一个更宽容、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他们蔑视社会权威和法则,平等地对待生命,追求精神的极度自由。
      但同时也不得不看到,虽然“垮掉的一代”以自己的方式来表明对社会的反抗,但他们缺乏行动纲领和指南,他们的做法着重于精神而非现实,他们在苦闷的社会中挣扎,试图寻求突破口,但与此同时却失落而痛苦,因为这种反抗消极而无效。因此,“垮掉的一代”受到现实和精神的双重煎熬,在寻求精神出口的道路上几乎迷失了自己。但无论如何,“垮掉的一代”的狂欢化精神表达了他们对待自由的高尚追求,以及建造更好的世界的美好愿望。因此,“垮掉的一代”的行为对于后人有珍贵的借鉴作用,他们的尝试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Abrams,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Seventh Edition. New York:Harcourt Brace,1999.
      [2]Newhouse,Thomas. The Beat Generation and the Popular Novel in the United States,1945-1970. Jefferson:McFarland& Company,Inc.,Publishers,2000.
      [3]Nietzsche,Friedrich Wilhelm. The Birth of Tragedy.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95.
      [4]Theado,Matt. Understanding Jack Kerouac. Columbia: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0.
      [5][6]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译.在路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321页.

    推荐访问:狂欢 特征 路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