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中法战争时制约援闽的政治因素|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时间:2018-12-23 19:38: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军事是政治的继续。中法战争初期清政府政治上实行保全和局的政策,军事指导原则是静以待之,衅不自我开、后发制人,对福建前线请求援闽的要求空口许诺,督促不力,反而成为李鸿章、曾国荃拒绝援闽的借口。
      关键词:清政府 保全和局 援闽 南、北洋舰队
      
      一
      
      自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交涉以来,清政府在抗争与妥协之间举棋不定,但以后者为主。因为清政府信守所谓的国际“公法”,再三强调不先“开衅”,“自宜静以待动,不宜自我先启衅端”,[1](p241)目的是取得各国公论的同情和支持,达到保全和局的政治目的。在清王朝日益衰弱,南北边防危机并存的情况下,妄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中法争端成为首选的策略。1884年4月12日,清廷向各省将军督抚发出电旨,“倘有法军前来按兵不动,我亦静以待之;如果扑犯我营,或登岸肆扰,务须拼力迎击,并设法断其接济,期于有战必胜。”[1](p412)这一上谕,明确规定了对法军侵犯中国本土的作战原则:静以待之,衅不自我开、后发制人。这就是制约福建当局援闽要求的政治因素。
      
      二
      
      法国侵略者于4月12日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福州局势严峻,前线官员首次请求南北洋水师在福建军事吃紧时援应,电报中称:“法欲取福州,闽防苦饷绌船少,望饬南北洋闻警,即应电以师船尾缀敌舰牵制后路,使敌不敢深入。”[2](卷十八)(p34)4月15日,军机处电寄李鸿章、曾国荃:“现在该省(福建)尚无紧信,如果法竟逞强开衅,李鸿章、曾国荃设法援应。”[2](卷十八)(p41)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同意福建官员求援请求,以委婉商量的口气向李、曾二人转达求援要求,并且是在法舰逞强开衅时可以去援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后,督抚势力日益膨胀,中央权威则相对衰微下滑,执行国家的某一政策还得有求于(指望)地方督抚的同意。南北洋以“现船小不能敌,似难于海外牵缀援应”,“无船可拨”为由拒绝。[3](p124)到4月18日共有四艘法舰进入马江,船政局受到严重威胁。张佩纶电寄总理衙门,称:“法船深入,空阻不听,静待。(敌)先发即胜,船局必毁。……南洋应援,望并饬江浙牵制。”[1](p424)这才是闽闻警之时,他还建议出动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的全部兵船,“随踪牵制,制彼登岸”,“一决裂便先下手”,一战便到底”,[4](p105)清政府于20日收到电报后致电穆图善等,“法兵肆扰,即行抵御。其余各国及法商等之在中国者,均须保护,切勿制滋事端。”[1](p424)这是12日“静以待之”电旨后,又一束缚福建当局手脚的电令,对福建的求援要求不以为然,只字未提。21日张佩纶又电告总理衙门,“法船进已八艘,南北若来船牵制后路,战亦胜,和亦免赔款,非专为闽也”。[2](卷十九)(p22―23)22日,总署因南、北洋无船可拨援闽,又闽防紧急,粤、浙相距福建较近,于是令彭玉麟、张之洞、倪文蔚、刘秉璋拨船赴闽援应。[3](p180)广东于23日同意派两艘轮船赴闽。浙江巡抚刘秉璋可能受李鸿章来电“其实拨船亦无用”观点的影响,也不愿意援闽,其理由是“浙只两轮万分单薄,非南北洋多轮可比。提督亦云实难抽船,赴闽恐摇军心”。“浙防亦紧,设有疏虞,咎将谁执?”[2](卷十九)(p24)24日,总署收到了曾国荃于14日的奏折《奏镇防轮船不敷分拨,添派陆师策应折》,无可奈何之下便电告李鸿章,称:“江南浙江现均无船可拨,北洋轮船稍多,著李鸿章速拨两船,备足军火赴闽。”[2](卷廿)(p1)次日,李鸿章回电,他以我船小不敌法舰、北洋防务吃紧为由再次拒绝援应。[3](p183)总署再次败下阵来,“兵船既难拨闽,应毋庸议。”并且认为南、北洋、浙江所奏均系实在情形。在没有练成大枝水师时,未易与法船交锋。[2](卷廿)(p20-22)
      随着8月1日最后期限将到,法舰在闽已达十一艘,穆图善、张佩纶、何如璋等多次电请援应,尤其是南洋舰队的增援。4月31日,总署以美国使臣愿意出调处并劝法退船为由,暂缓调拨南洋兵船。次日,总署又致电曾国荃迅速派两号兵船配齐军火赴闽,因为穆图善电称法人又调七艘舰到闽江,闽防日紧一日。[2](卷廿一)(p1)8月2日,曾国荃回电又以出口恐启衅端,出洋恐不能入为由拒绝,“万一因此二船之行,立即决裂大局,窃恐后患不堪设想”,[2](卷廿一)(p4)这正是清廷所最担心的。
      基隆战役后,何如璋、张佩纶再度联电请援,主要向南洋求援。13日,清政府电谕曾国荃速饬开济轮克日前往福建,曾国荃又拒不从命。8月14日,美国公使调停失败,清政府态度有所强硬,电告张佩纶:“现在战事已定,法船在内者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入。”[1](p503)19日,军机处听说法国舰队要急着去援救东京,请求福建水师让路,并且信以为真,自作聪明地判断孤拔舰队“设词赴越,实必赴台!”因此命令福建官员“勿任出口为要!”[1](p508)这些完全不懂得近代化舰队作战是怎么回事的家伙,眼看大祸临头,竟还以为敌人的出入都掌握在我方的掌握之中![5](p110)始终听不进福建官员关于无力阻止法舰出口的申诉,也就认为福建当局的请援要求是小题大做。18日、20日、21日接连三天,何如璋、张佩纶联名发电,指出:“只有互相援助才可以以少胜多,“欲禁阻,必先发;欲先发,必济船”,“必可四五船方可阻法战”[1](p508-510)迟至23日,清政府才同意他们的求援要求,承认“增船诚为要著”,电令李鸿章、曾国荃“各拨兵船二只,克日抵闽”,遗憾的是,此电旨发出之日,也就是福建水师毁灭之时,即使李、曾火速执行,怎奈为时已晚。[1](p511)
      马尾战后的第三天,清政府被迫下诏对法宣战,战略上由消极防御变为积极防御。1884年10月下旬法国侵略者封锁台湾海峡,使清朝统治者阶级内部再度发生要不要派南北洋舰队支援的争论。不过这次争论的另一方,却已不再是孤立无势的张佩纶等个别一般地方大员,而是朝中一群言路官员和督办军务、拥有实际兵权的大学士勋臣;也不再是一般的空口哀告和乞求,而是严厉的参劾和具体的指索。[10](p1029)援台心急的清廷认为李、曾抗命拒援也有损朝廷的尊严,对二人严加申斥。谕旨责备曾国荃,“台湾信息不通,情形万紧,犹敢意存漠视,不遵谕旨,可恨至极!曾交部严加议处”。又连李鸿章一并训斥,“该大臣等倘再迁延观望,致误戎机,自问应得何罪?”他们在严旨的催促下,李鸿章派“超勇”、“扬威”二船,曾国荃派开济、南瑞、南琛、澄庆、驭元五艘船援台。[11](p94)
      军事从属于政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南、北洋海军之所以拒绝派舰援闽,原因就在于清政府的“保全和局”的政策,却成了曾国荃、李鸿章拒援的借口。宣战后,冠冕堂皇的借口不存在了,由于清廷的严厉督促下,二人也不得不派船援台湾。由此看来,李、曾二人再怎么拥兵自重,权力也没有达到对抗皇权的程度;清政府中央集权还没有衰弱到不能惩处地方大员的地步。在援闽问题上,南北洋没有及时援闽清政府的求和心态与妥协立场起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M].上海:人民出版社,1921.
      [2]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24.
      [3]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电稿(第一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21.
      [5]俞政.何如璋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二卷)[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六)[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21.

    推荐访问:制约 中法 因素 战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