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刍议华夏传统美德在高校中的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哪些

    时间:2018-12-23 19:46: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华夏民族有着十分优秀的传统美德,研究它的形成,弘扬它的精神,继承它的传统,是当代高校道德思想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 美德 传统 弘扬 教育
      
       弘扬夏传统美德,确立德育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标志着我国在教育思想上有一个大突破、大提高、大飞跃,展示着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正在兴起。德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选择高校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特别要从传统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学生理想信念、伦理规范、道德人格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华夏传统美德。
      
      一、传统美德的形成
      
      传统道德规范的形成一般说来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伦理思想家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及统治阶级的意志从理论上概括出来的,它通常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或者表述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华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精髓。
      首先,华夏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在同剥削阶级道德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奴隶社会,奴隶阶级虽然没有系统的道德理论表述,但它在奴隶的劳动和斗争实践中,以特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着,始终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针锋相对。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稳定封建社会秩序,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和规范。劳动人民在反剥削、反压迫斗争中提出的这些观念和主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前承后启,不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美好风尚,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次,中国传统美德是历代的思想家和统治阶层中贤明之士的理论概括和大力提倡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考察这部分道德思想和道德准则的形成,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在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时期,那些代表新生产关系、新社会制度的思想家们提出的某些先进道德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要求。其二,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剥削阶级营垒中那些为革除时弊、力主变法图强的思想家们提出的某些先进道德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其三,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统治阶层中的文官武将,代表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力图维护正义、惩治腐败所提出的主张和表现的气节,并为广大人民群众世代传诵的道德思想和品格,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中国传统美德还包含中华民族在长期斗争中所锤炼起来的民族精神和在这种精神培育下所形成的高尚民族品格。
      中华民族具有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易传》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古代,中国人民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仍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去拼搏,以其卓越无伦的智慧去创造。在近现代,更可谓人才云集,英雄辈出,正是他们谱下了一部保卫中华和振兴中华奋斗不息的历史。
      中华民族具有博大宽容、互助互爱的友好精神。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厚德、重和的优良传统,这对华夏民族的国民性格、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团结一致的内聚力。
      中华民族具有注重实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意识形态方面,古代华夏民族的伦理观没有超出寻常日用之外的义务观和幸福观,而是在现实的道德践履中去追求和实现善的境界。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大多以为社会的伦理政治服务为己任,以论证天时阴阳之序作为哲学的主要内容,以此来维护政治上的持久和稳定。
      中华民族具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主义精神。从古到今,历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注重行,认为“人类之进步,皆发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发明之变易者也”。今天,华夏民族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这种实践主义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维护民族尊严、独立、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精神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第四,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学习、修养和积累中得以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古人主张人的美好道德的形成必须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刻苦修养,由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从古到今,历来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关于美德的学习和修养。战国时有本叫《弟子职》的书,就是对入学儿童进行做人道理教育的教材。宋代的朱熹也写了《小学》,供青少年学习。古人在重学的同时,更注重行,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倡“积善成德”,把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劳动联系在一起,这就不难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真谛所在了。
      
      二、传统美德的弘扬
      
      首先,弘扬传统美德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明的结晶;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则是当时社会生活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现实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因此,作为既有的传统,不可生搬硬套,可以转换、更新,却不能割断、抛弃。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根。可以说,一个在道德上“无根”的民族,就意味着它在把握时代及社会发展时缺乏一个立足点和参照系。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其次,弘扬传统美德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施展巨大的威力。它日益唤醒了广大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个人独立自主地选择与创造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它能促进人们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的树立;另一方面,它又有诱发和刺激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市场行为,使二者同步发展,共同进步。
      第三,弘扬传统美德,已成为当今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是理智的美德重于道德的美德。西方社会的秩序,主要是依靠法制和宗教来维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固然为西方造就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并没有使西方社会在道德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西方许多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他们一方面苦恼于“西方文化病”和“西方社会病”;另一方面惊讶于东亚工业的兴起所体现的东方文明和伦理思想的魅力,对中国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高扬中国的伦理思想和传统美德,批评个人主义、主观权利等西方传统观念,希望用中国文化和伦理思想之长来补救西方文化和伦理思想之短。因此,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它所蕴含的生命力应有充分的认识。
      
      三、传统美德在大学中的教育
      
      传统美德是一个覆盖社会道德生活各个方面的博大体系,它是高校对广大学生进行个人德性涵养的丰富养料。当今高等教育的传统美德教育,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传统美德教育重心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上。一名没有民族责任感的学生,很难说能全心全意为祖国效力。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一定要唤醒一代年轻人的这种责任感。教育过程中要务实,要贴进生活,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导向,在深层次上把握和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教育学生认清形势,明确奋斗目标。
      二是放在思想情操方面的美德教育上。古人将思想情操方面的美德表述为一种正气和节操,也就是气节。孔子是气节的倡导者,他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的精神极为欣赏。孟子则称气节为“浩然之气”,并注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南宋的爱国诗人文天样,将孟子的“浩然之气”名之为“正气”,他的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所表现的至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足以震撼千古。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哲学就是叫人能够得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像《正气歌》所说的那种境界,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这应当成为当代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是注重人伦关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美德教育。在我国人伦关系和人际交往方面所形成的美德,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仁爱主义”原则。尚仁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可以说是原始时代仁爱精神的代表。形成仁爱思想体系,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完成的。后经孔门弟子、思盂学派、荀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大儒们的阐释发挥,吸收佛教、道教等“与人为善”的精神,沿化传承,以至数千年长流不绝,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救人急难、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惜老怜贫等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二是实行“忠恕主义”的方法。一个人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和成全别人。凡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能够做的事情,一定要为他人尽一份力量。这便是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就是“推己”。如果说“仁爱主义”的核心是“爱人”,那么,“忠恕主义”则是“爱人”的一种最佳方法。因此,在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必须有机地吸取这方面的精华部分。
      四是强化个性品质方面的美德教育。在我国古代,人们除了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德,把智仁勇作为三达德外,还提出了许多德目。如孔子比较系统阐述的个性品德就有二十几种,其中包括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虚;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刚、毅、木、讷,即刚强、果决、质朴、谨慎。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大体上构成了我们华夏民族勤劳、勇敢、智慧、温和、善良、守信、谦虚、谨慎、宽厚、质朴、礼让等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内容,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更需要一种灵活、开放又实际的教育,那就是要求教育者必须与被教育者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相互理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继承传统美德,必须坚持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的态度,还需要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传统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传统与现代接轨、中国与世界沟通,以此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才是切合时代需要的传统美德的思想教育,才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系盐城工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副教授)

    推荐访问:刍议 华夏 传统美德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