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社交网络上的误解,真是躲不掉呀

    时间:2021-07-13 12:01: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最近,一篇《90后朋友圈社交礼仪》在朋友圈里传开,里面列举了新时代年轻人在微信上的社交公式。比如论捧场程度:哈哈=滚,哈哈哈哈哈哈=真的笑;论敷衍程度:嗷嗷=噢噢<哦哦<哦……可以说是很会心一击的微妙小法则了。
      但反过来说,其实这些法则没有那么普世,适用范围也没那么大,说穿了不过是语气词通货膨胀,未必就是所有人都遵循的铁律。所以有的时候,自己的意思没有被get到也是必然。
      没办法,有时候社交网络的法则更新得太快。就像那个“笑cry”表情,去年统治世界的还是眼角两滴眼泪的版本,今年就被一只手掩面的那个取代了。还有著名的“呵呵”,现在可以算是社交网络最重的话了,但5年前,人家还只是一个单纯表达附和和笑声的词。
      一不小心没跟上潮流,就有可能产生误解。有同事平时聊天用语都紧跟潮流,但不知为什么在“呵呵”问题上慢了一拍,微信群里说个笑话,突然回复一句“呵呵”,不寒而栗。后来有一次,当面看到她发“呵呵”的时候真的在开心地笑,就释然了,甚至还有些怀念那个呵呵和哈哈只是单纯拟声词的时代。
      其实,不单是中国,外国朋友也经常因社交网络上的误解而困扰。《纽约时报》曾写过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男生新交往了一位女友,对方发来“我想快点见你”然后配上高跟鞋、跳舞的女人、一杯酒的表情,男生回复了一个大拇指。这段关系,卒。女孩评论说:我向他表达了热情,但他的回复像在回一个哥们儿。
      最常见的误解还是在长辈与小辈之间。比如在emoji的发源地日本,最早使用颜文字的是女高中生,流行开来后,长辈们为了显年轻,也来尝个鲜,成功的话会被评价为可爱、有趣,但失败了就会被说“恶心”。这个标准实在太微妙了。所以,如果一位严肃的大叔,突然开始使用可爱系的表情,给人家一些机会,调整一下你自己的适应性,别一顿嘲讽把人家的积极性打消了。
      很多我们自以为的惯用语和惯用表情,在不同地方的意思也是天差地别。比如那坨便便,最早出产于日本,用来祝人好运,因为在日语中“大便”和“运气”的读音很像。到了国外,就变成了……好吧,各种意思。
      BBC就报道过,一个英国翻译公司索性招聘了一位emoji翻译,专门翻译不同国家的emoji。看来网络时代,巴别塔依然消除不掉。
      就像英国哲学博士朱利安·巴吉尼的书名所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所以,凡事不要想当然,毕竟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误解真是躲不掉。
      遇到误解和被误解,最好还是寬容一些。长辈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时候别吐槽,突然使用潮流表情的时候也别一惊一乍。毕竟社交网络上,声音、表情、语气都传达不到,信息容易失真。当然,如此情况下慢慢互相试探,不是也很有趣吗?
      如果真遇到了厉害的误解,那就,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结束对话吧。

      网络聊天避免误解小Tips
      总之就是尽量让自己变得礼貌一些吧。
      “哈”和波浪号
      不想生硬拒绝的时候特别管用。“deadline能再晚一周吗?”“不行哈。”
      “这份方案能再改一稿吗?”“我已经下班了~”
      有趣的是,其实生活里很多人不这么说话,也说不清那个波浪号是个什么语气。总之用了就能委婉地“打个哈哈”。
      波浪号也是个微妙的技巧,个数也需要斟酌,用少了可能意思不到位,用多了有点肉麻。
      许是因为太好用了,最近“哈”有点像抗生素,有泛滥的趋势。翻开聊天记录,在一句话后面加个“哈”的可能有上百条。怎么讲,有种马上要变成前浪的感觉。
      您和你
      社交网络(尤其是微信)逐渐变成工作工具,这个麻烦就来了。对那些平等而陌生的工作关系人到底该怎么称呼?对于不擅长说“您”的南方人可困扰了。平时说话“你”也挺尊重了,但变成屏幕上的字就生硬起来。有时候不得不想方设法省略“你”或“您”。最难的是寻找那个从“您”切换到“你”的时机。一个可供参考的小技巧大概是:“×××您好……上面说的内容我发一封邮件到你的邮箱可以吗?”作为一个龟毛的社交不能者,累。
      PS:据说北京人还有第三人称的敬词“怹”,读作tan,一声。
      慎用句号
      尤其是单个。—单个句号的那种冷峻的杀伤力,还是谨慎动用为好。
      当然,还有一种风格比它更酷—电报风。没有标点符号,全部用空格表示。“知悉 已回复”,感受一下。
      很多人把3个句号当省略号,但用多了也有风险,明明没有表达那种淡淡的无奈,但是顺手就把3个句号发给了正跟你热烈讨论某话题的朋友。
      凡事先自己搜搜
      看到不明所以的新梗时,最好自己先查一下。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里,冒失地问“为什么你们今晚都吃鸡呀”,是不是会拉低自己人设的智商水平?其实说不定屏幕对面也是刚学会这个梗,正热乎着呢。
      “敌不动我不动”
      如果对方是个发默认表情的人,你最好还是忍住别发那些自定义表情。如果对方上来就斗图,那你也可以放飞自我了。如果觉得对方放得太开,也记得别表现出来,默默地观察就好。要是对方开始使用886,那你就可以回到“:)”模式了。
      有位朋友在某个工作群里待了几天混熟了,有天脱口而出“甲方爸爸来啦”,对方直接回了一句“你是谁的女儿”。这就很尴尬了。
      总之,在没有了解对方的style时,还是谨慎一些。
      家中常备中老年表情包
      真不是为了嘲讽,有的时候是管用的。“为友谊干杯”“有缘千里来相会”“谢谢你的花”,多么简单明了。那些卡通动物的表情包,有时候真不知道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对长辈们用的时候,也难免产生歧义。所以,备几个中老年表情包,没错的。

    推荐访问:不掉 社交 误解 网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