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历程

    时间:2021-07-12 04:01: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既是我们党的认识论、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组织原则和价值取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独创的传家宝,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群众路线的孕育和萌芽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党的群众路线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孕育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蕴含了群众路线的基因。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列宁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他把“彻底地坚决依靠群众”作为苏维埃政权胜利和巩固的训条。所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重视群众,依靠群众。
      旧中国改良和革命运动的教训。1840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以救亡图存、独立富强为目标的改良和革命运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约而同地走脱离群众的“精英路线”,寄希望于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或革命运动,改变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汲取了这个教训,走出了一条依靠群众自下而上、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旧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压迫下,旧中国民众习惯于隐忍和顺从。这种国情、民情就需要革命者深入人民群众,与之建立密切的关系,了解并掌握真正的民情、民意,才能制定出激发人民群众革命热情的政策、纲领,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并依靠人民群众实现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正是深刻把握了旧中国的国情、民情,抓住了依靠群众这一关键问题,孕育发展了群众路线。
      基于以上三个因素,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就把组织群众明确写入自己的纲领,党的一大就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二大进一步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在北伐战争期间,党积极深入并组织发动工农群众支援战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一时期,党尚未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群众路线还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
      群众路线的探索和形成
      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相连的。然而,这一实践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主张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和指导者”、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左”倾盲动主义占据了上风,一些地方盲目暴动造成惨痛失败。为挽救局势,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于1928年4月作出决议,把工作重点转向争取群众和建立城乡群众组织,及时纠正了盲目组织群众发起暴动的行为。此后,在党的六大争取群众的总路线指引下,我们党开始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提法。
      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其中有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强调筹款工作“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军需用品问题,“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这时,“群众路线”不仅有了概念,而且还有了较为明确的含义。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与打仗、筹款(后改为生产)一起,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并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
      1930年至1934年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对党与群众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要取得群众的拥护,就要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而应该是群众化的方式等观点。这些观点是党对群众路线思想进行的初步阐述,表明“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尽管群众路线还主要停留在认识论和工作方法、策略层面,但群众路线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主要思想都已经形成。
      群众路线的成熟和完善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指出,在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应实行“分散发动群众,集中消灭敌人”。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这是群众路线在军事思想领域的完整体现。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此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概括了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观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的党的七大,通过了党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等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强调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概括的三大作风,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认识。

    推荐访问:发展历程 群众路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