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纵向比勘:历史教材解读不可或缺的智慧

    时间:2021-07-06 12:0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演教材,比较,一战起源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37-05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教材解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都习惯于把解读的对象定位于现行使用的教材版本,却极少有教师会与以往历史教材进行纵向的比勘——他们习惯于把“旧”教材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但事实上,历史事实本身是“稳定”的,历史教材变化的背后,往往是对历史认识、历史观念的更新,因此,在这些变化和更新之处,最能反映“新教材”编写的真实意图,也最能体现教材知识的精神与内涵,自然是解读教材知识关键中的“关键”。因而,如果能够就历史课程中的关键问题,对历史教材的相关阐述进行纵向比勘,是历史教材解读不可或缺的智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课的教学中,我挑选了三套不同版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世界史教材:一是1982年6月第1版课本《世界历史下册》(简称“课本1”),二是1995年12月第2版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简称“课本2”),三是2005年3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简称“课本3”)。通过纵向比较解读,我发现,非但化解了一战起源中的许多难点问题,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能力提升。
      在一战起源的问题上,我们一直有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推动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进而引发列强间深刻的矛盾,矛盾的尖锐化推动军事同盟的形成和对峙,最终爆发战争。因此,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但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真”的学生:“当今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发展迅猛,这种新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否也必然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要说清楚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纵向比读不同教材版本在这一问题上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找到解读这一知识的有效路径:
      “课本1”: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这种不平衡性加强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课本2”: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
      “课本3”: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殖民地作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通过比较发现:三套教材都没有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作为独立的概念使用,而都强调它的“资本主义”特征,即阶级性,因此,可以告诉学生,教材所强调的“经济政治不平衡”并不是前面学生所提出的、带有广泛意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但在对“不平衡”与爆发战争的关系问题上,它的提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用语的变化,也体现出对历史真实表达的日渐准确。“课本1”在用语肯定:“改变了……”“造成了……”“形成了……”,因此,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源;“课本2”用了“作用和影响”,显然有模糊和淡化的趋势。“课本3”的表述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没有提“必然规律”;二是用“这一时期”强调这种经济政治不平衡对世界局势所带来的影响,发生在特殊的时间“20世纪初”,是在“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特殊形势下;三是突出殖民地争夺的经济意义,淡化政治意义,“殖民地作为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也没有再提“霸权的争夺”。因此,“课本3”在告诉我们:考察一战的根源不能仅局限于阶级意义上的“必然性”,而更应关注时代的特殊性。
      在上述教材文本表述变化的背后,是要求我们对历史态度和方法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这一说法源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战争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下,列宁认为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托拉斯、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②“资本主义愈发达,原料愈缺乏,竞争和追逐全世界原料来源的斗争愈尖锐”,③由此,列宁提出“帝国主义即战争”的思想。但这一理论,带有强烈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色彩,它通过突出社会制度和阶级差异,在某种程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制度找寻合理的理论依据,在强调革命和阶级斗争的特殊年代里,列宁的这一理论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主观色彩浓郁,具有片面性。
      近年来,学术界还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导致战争的说法也提出了异议。有学者认为,“通常把经济帝国主义作为大战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夸大了……报纸常常是为大工商业者所有或操纵的,他们自私自利的原因,把这些经济问题加以夸大了”。④而即使是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也不能解释这一时期美英和美德之间的关系。霍布斯鲍姆指出:“假设单是经济竞争便可促成战争,那么英美的竞争与敌对理应构成军事冲突的准备条件……然而,正是在20世纪最初十年,英国总参谋部已不再为英美国战争预做任何防范性措施。”⑤国内学者赵辉杰撰文指出:“我们认为,不能把经济实力作为衡量战争责任的唯一尺度……如果一定要以此为尺度,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主要矛盾岂不就理所当然地要发生在美国和德国之间了?因为20世纪初, 正是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居世界第一、二位。”⑥而何以美国没有成为一战主要挑起国的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选择的是一条“以贸易和影响力扩张”的路线,“即立足于自身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推动商品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和海外战略要地的占领。强化技术和生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居于一个逻辑起点的地位,是扩张的唯一推动力”。①因此,军事扩张并非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后唯一可选择的道路。很显然,德国最终走上军事扩张和战争的道路与其统治者威廉二世及其手下推行的政策直接相关。可见,战争也并非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旧教材的比较,进而引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的真实内涵,厘清知识的内在逻辑,接近客观真实的一战。

    推荐访问:纵向 不可或缺 解读 智慧 教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