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八一实验学校:战火洗礼,光荣成长

    时间:2021-06-17 12:02: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广州,有这样一所学校,她自诞生以来,60余年间,从北国到南疆十二次易名、九迁校址,她经受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感受了和平建设的喜悦,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传奇经历,她就是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追溯她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诞生——战火硝烟正酣时(1948年5月—1950年3月)
      
      哈尔滨时期。辽沈战役前夕,为解决从各战场及苏联归来的一些高级指挥员和烈士子女的教育问题,1948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批准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前身)。学校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部,共有工作人员20多名,由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办学初期,生活艰苦,条件异常简陋,林月琴他们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学用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校同志竭尽全力,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对党的忠诚全部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将培育革命后代的重任义无反顾地挑在肩上,使东北民主联军中高级指挥员的后代和烈士子女在这革命的摇篮中幸福成长。
      学校筹备时期只有8个孩子,当时是用罗荣桓政委的办公室当课室。后来增加到18个孩子,都搬到林彪在哈尔滨的房子里。当时,孩子们没有实行供给制,他们用的东西都是自备的。后来办学条件有了改善,许多家长都要求送孩子来校,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增加了,教学逐步走向正规。
      天津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全东北解放,学校根据上级批示,在平津战役后立即带领学生乘火车进关。1949年2月6日,学校从哈尔滨迁至天津。当时许多家长趁部队休整,把孩子接回部队驻地。留校的孩子都住在南京路20号倪家公馆。到三月初,学生陆续返校上课。倪家公馆作幼儿园,小学部设在湖北路85号(原天津市民政局大楼)。四月初,第四野战军驻天津办事处任命余慎同志为校长(肖向荣中将的夫人)。林月琴改任名誉校长并留在了北京。学校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这时学生渐渐多了起来,达到289名。当时毛泽东的女儿毛姣姣(李敏)在学校三年级就读。
      武汉时期。1949年9月初,学校从天津一路南下抵达湖北汉口上滑坡,学校改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1949年底由长征时期的老干部王长德(谭政大将的夫人)任校长。在她努力争取和精心筹划下,学校条件大为改善,各项工作迅速走入正轨。中南军区将学校定为师级单位,学生吃穿用品全部改由学校供给。学生们穿上统一制作的校服,学生伙食也较为讲究,有专门的营养师制定菜谱,有会做中西餐的炊事员,学校自己还养了猪和奶牛,学生每天都有牛奶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防备美蒋对我后方搞突然袭击,军区决定将学校迁到比较安全的武昌东湖地区。
      
      成长——千折百回育英才(1950年3月—2001年8月)
      
      1950年3月,随着第四野战军南下攻克两广,学校随军从汉口迁至广州,部分校址设在东山区达道路2号(今广州军区司令部内),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
      当时,广州是前线,学生只有六十多人。有的是军区干部子弟,有的是海军转过来的。最高班级是四年级,只有六、七名学生,三年级也只有十多人,三四年级只能以复式班形式上课。学生们生在革命家庭,从小受光荣传统熏陶,对党、对人民、对军队无比热爱,对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兴趣非常浓厚。他们热爱劳动,集体观念强,自理能力强,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自做小板凳、小提箱。洪学智上将的孩子洪虎就是其中的一个。
      1950年冬天,因防空疏散,学校奉命迁到韶关十里亭。十里亭在韶关西北一个山坡地带,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广东省委领导机关所在地。学校初到时,这里墙倒屋塌、一片荒芜,加上是冬天,条件非常艰苦。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搭简易住房当寝室。没有桌椅,晴天就到山坡上,把黑板挂在树枝上上课,阴雨天就坐在宿舍的铺板上上课。教职工们除了担负紧张的教学工作、繁重的生活服务工作外,还要开垦荒地、种植蔬菜,担任院内武装巡逻等任务。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学校所处的荒凉之地逐步恢复了生机。
      1951年3月,学校迁回广州东山百子路,校名改为广州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952年8月,学校改名为华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址迁往广州沙河鸡颈坑。
      学校扎根广州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1952年到1954年期间,叶剑英元帅、罗荣桓元帅、聂荣臻元帅和原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原广州市市长朱光同志都先后来校视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领导的关怀使全校师生倍受鼓舞,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发展。
      1953年8月至1955年2月,校址迁到广州石牌玉泉山,校名改为中南军区第二小学。当时师生全部住校,有1800多人,每个班有老师和保育员负责管理和教育教学。
      1955年2月,为纪念六 一国际儿童节,校名改为广州六一小学,1956年8月,学校更名为广州八一小学。为解除军区首长子女上学路途遥远的实际困难,学校在达道路分设了八一小学分教处。同年8月,为学生安全起见,广州八一小学总校也从石牌迁至黄华路,并开办了初中班,改名为广州八一中学,下设附属第一小学、附属第二小学。
      1964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改名为广州东山区八一小学。移交之后,学校开始招收地方学生。
      1968年8月—1970年8月开设初中。1968年,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学生家长们都想把六年级的孩子留在八一读初中,于是学校向东山区教育局提出了小学附设初中的申请。此时,适逢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指示,区教育局同意了学校办初中的要求,于1968年9月正式开办初中,改名为广州市八一学校。小学学制为五年,初中学制为两年,小学、初中教学班共有30个。
      1970年9月—1982年6月开办高中。1970年6月,第一届初中四个班的毕业生即将毕业,家长们强烈要求学校办高中。广州市教育局根据学校报告,很快作了批示,学校于1970年9月正式开办高中。当时高中有四个班,学制为两年。高中老师由广州市教育局统筹安排。至1982年,学校共办了12年高中,教学班最多时达40个。在这期间,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励精图治,不受外界干扰,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1976年恢复高考时,学校高中升学率在广州市(包括郊县)排名第三。
      1982年6月,学校恢复了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广州市教育局考虑到我校教学战线过长,停办了高中,学校成为广州市区唯一一所兼有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校。
      
      发展——成如容易却艰辛(2001年8月至今)
      
      2001年,广州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名正式定为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2001年12月,学校被评为区一级学校。2003年7月,原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政府决定,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与共和路小学合并,并校后的校名不变,学制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16040平方米,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达道路校区为南校区,共和路校区为北校区。
      2005年元月,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同年年底,学校升格为省一级学校,一年内实现了两次大跨越。办学规模扩大,全校由2005年的36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52个教学班,现有学生2400多人,教师145人。
      近年来,学校依托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发扬“思想领先、艰苦奋斗、严格要求、高度负责”的“八一精神”,形成了红色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今天的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立足越秀这方文化沃土,传承着“八一”的优良传统,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办学品位,抓好中小衔接推进学校整体发展,以省一级学校的崭新面貌,以优异的教学和工作成绩,以英才辈出的卓越成就,延续着“八一”先辈们的梦想。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校以少年军校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007年,被授予了“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荣誉称号,并代表广东省组队赴京参加了中国少年军校检阅式,接受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检阅。少年军校给孩子们创造了锻炼机会,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也使他们受到难忘的磨难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带来了显著的积极效应,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八一学子在各类各级的活动和竞赛中硕果累累。学校的广播操、队形队列操连年获市、区一等奖,大课间屡获市一等奖、区特等奖。市、区级的“德育先进校”“课程改革先进校”“科技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示范校”“足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等多项光荣称号,正让“八一”在切切实实的努力中载誉前行。

    推荐访问:战火 洗礼 实验学校 光荣 成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