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习近平,大国领袖的“三农”情怀和中国答卷

    时间:2021-06-17 04:0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7年农民,还当过一村之长,我在中国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很有感情。”这是2012年2月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美期间,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时在致辞中的话。于“三农”,他有着深深的牵挂、殷殷的关切、不变的情怀。
      习近平曾经在陕北农村插队七年,并且做过一村之长,之后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或分管或领导过农业工作。因这些经历,他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持续而深入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三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事业,乃至全局的发展都有重大指导意义。

    梁家河:心系“三农”的起点和初心


      北纬36.8°,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小小村落。这就是习近平眼中“大有学问的地方”梁家河。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度过7年的青春岁月。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完成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
      “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7年的农民。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离开梁家河40年来,习近平先后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也曾亲自回去看望陕北的乡亲们。
      村民张卫庞回忆说,当年,习近平“经常来我们家,找我老丈人聊天。后来时间长了,慢慢接触多了,我们就熟悉了,交流也就多了,我没事就跑到他的窑洞串门,找他拉话。我最爱听他讲故事,我是个大老粗,啥都不懂,也没看过啥书,就喜欢听他讲,一听就是大半晌”。张卫庞说,当时习近平就在他家吃饭,那时条件很差,几乎家家吃的都是玉米团子、糠团子,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们吃什么他吃什么。而且习近平爱学习,能吃苦,21岁就全票当上了梁家河的村支书。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个年头里,带領大家打坝造地、发展产业、建设沼气池,使梁家河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梁家河村民、原大队支部书记石春阳记得,“冬天打坝的时候呢,习近平呢,那时候也就二话不说,挽着裤腿,光着脚就下去铲冰,也不考虑落什么后遗症不后遗症”。石春阳讲,习近平作为当时的村大队书记,总是能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脏活、苦活、累活他要带头,处处以身作则,所以乡亲们尊重他,也信得过他。“当时条件不好,后来他当了书记以后,就想办法,当时我们是靠天吃饭,后来他就带领群众打大口井,在大口井旁边的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这个大口井抽水,把旱地变成水地。这对梁家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观。”石春阳回忆说,当上大队书记的习近平,每天琢磨的的一件事就是怎么能改变梁家河,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就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以后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习近平回忆在梁家河的岁月时曾说过,在中国当时最贫瘠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的艰难岁月,让年少的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让我“获益终生”。言及梁家河时光对自己日后的影响,习近平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春节前夕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正定:“三农”思想形成的实践源头


      2013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江苏代表团,座谈中话题很快引向了“务农致富”。在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先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过程后,习近平说,改革开放从农村破题,“大包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当时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但实践的结果是,“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怎么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上世纪80年代,正当包产到户普遍推行、初见成效的时候,从决策层到学术界大都还沉浸在一时增长的喜悦中,年轻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在肯定家庭承包经验的基础上,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开始探索:“统分结合”,“分”了,“统”怎么办?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论述,就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有专家认为,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三农”思想和实践,是其“三农”思想形成的实践源头。
      当年,党内农口老前辈杜润生聘习近平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特约研究员。杜润生时代的农研室,是“三农”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最高殿堂。那时候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经常要把习近平等几个地方领导干部请过去参加讨论。
      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强调“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正定县“要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
      当年,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并在调研后及时纠正了高征购造成的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让“高产穷县”翻身,走上了承包经营、多元发展的路子,为村民们立了“大功”。

    推荐访问:答卷 三农 中国 大国 领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