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西方学者视角下官僚制之利弊

    时间:2021-06-08 12:0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官僚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并非新鲜事物,遥远的文明古国里就存在了,比如中国。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官僚显然异于彼。有美国学者称,不懂得官僚的含义,就不懂得现代社会。许多西方专家和学者甚至把官僚当作“现代”的同义语或代名词。由此,官僚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西方学者所谓官僚的实质指向是官僚制。西方学者对官僚制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认识褒贬不一,其中不乏针锋相对之观点的激烈碰撞和冲击。正是理论火花的不断摩擦,才促使对官僚制利弊的认识更加透彻和明晰。
      关键词:西方学者;现代社会;官僚制;理性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073 — 03
      西方官僚制是指以法理权威为统治基础,以科层制为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以专业化、技术化和非人格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组织模式。官僚制以其卓越的理性精神和空前的技术优势超越了以往社会管理体制文明,一举成为现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组织形态和现代政府的经典模型,在西方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官僚制自身的机制缺陷却导致官僚制的异化,致使官僚制在实践中走向了反面,官僚主义由此滋生。面对官僚制运行中产生的反功能,西方学界甚至有人提出“摒弃官僚制”。一方面,官僚制因其所衍生的官僚主义而被诟病。另一方面,官僚制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政府组织管理形式。官僚制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模式,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开始遭受越来越多的批判,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仍是最重要的行政组织形式,或许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摒弃官僚制。
      一、关于官僚制的弊端揭示
      官僚制最早的发明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德·古尔内(M.de Gournay)。自德·古尔内提出以来,官僚制在西方国家相当长时间是被当作贬义来使用的。法国哲学家德·格里姆(Baron de Grimm)在1764年7月1日的一封信中写道:“法国法律的真正精神是官僚制,……在这里,公职(办事员,秘书,监察员和主管人)的委任,不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确立的目的,似乎倒成了使这些公职得以存在。”〔1〕1968年1月29日,英国下院会议上,有人提出官僚制的实质就是“被委以职务的人对命运受其影响的人不负责任”。〔2〕 长期以来,“官僚制”被赋予了浓郁的负面色彩。
      (一)机械性
      汉姆伯尔特(Wilhelm von Humboldt)在1792年表达了对官僚制下国家日益机械化、人日益机器化的担忧。斯坦因(Freiherr von Stein)1821年对官僚主义予以严厉的抨击:“我们被官僚主義者所统治”,“他们脱离现实,生活在文字的世界中”, “他们从国库领取薪金,在房门紧闭的办公室中默默地写、写、写,无人知晓,无人问津,无人赞许,并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同样用途的写作机器。”〔3〕德国问题评论家布来奇(J.S. Blackie)指责普鲁士官僚制使整个民族思维滞固,活力缺失,并致使被管理者奴颜婢膝过分顺从。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肯定“官僚制”是具有高度政治技能与能力的政府形式的同时,认为“官僚制”呈现出权力过分集中、统治过分强化的特征,因而导致政治活动能力低劣。他认为,官僚制“毁灭于准则的一成不变”即它的机械性。巴吉浩特(Walter Bagehot)批评“官僚制”例行公事、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缺乏公众舆论制约,虽强调办理公务的技术性,然而,“事实是,要求熟练技术的官僚制——自幼受训而直到担任专业职务的官僚制,尽管以科学的招牌自吹自擂,但仍然与处理事务的技巧的真正规律相去甚远。”〔4〕美国现代管理学学者拉斐尔·韩莫尔(Ralph P.Hummel)的《官僚的体验》一书对官僚现象大加鞭笞。他认为官僚现象正在全面侵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如果不警惕官僚,后果不堪设想。人类将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性、没有良心、没有思维、没有精神生活的完全机械化的世界里。人类正面临被官僚异化的危险。
      (二)权力不受限制
      1819年的《大布劳克豪斯百科全书》明确阐释了“官僚制”会增加官员权力的观点:“在行政机关的每一分支中,司、局、厅、处之类日益增加,并相应地得到了凌驾于公民之上的如此巨大的权力,以至于货真价实的官员统治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业已得到发展。……官僚制就变得越来越危险了。作为官署的长官,加上他高踞下属之上的权威,可以获得凌驾于广大公民之上的无限权力。”〔5〕海因岑(Karl Heinzen)认为,官僚制“倾向于成为一个工具,遂使自己具有了权力不受限制的特色。”〔6〕
      (三)反效益作用
      马歇尔·梅尔顿(Marshall Merton)认为法律法规条例虽可以防止个人随意行为,但同时却束缚了官员个人能力的发挥,进而将官员变为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人,反而影响了管理效率。法国学者迈克·克劳杰(Michael Crozier)通过对法国机关和企业的实证调研,发现依照官僚运作原则,官僚机构会陷入一种自身无法克服的恶性循环:无数规定过于详细的法规严重阻滞了信息交流,造成上下级信息不通畅,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而他们又不愿改变现状,最后不得不制定更多的细则来界定权责,结果却致使信息交流更加不易,以此反复。
      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的《帕金森规律与管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规律,阐述了官僚的自我衍生规律:
      A(工作量标准)
      ↓达不到标准时
      A﹢B(扩大工作量)
      ↓工作量超负荷时
      工作人员增加、官僚机构扩大
      由于官僚组织里,每一个相应的职位都有工作量(A)要求,当对应职位工作量不能达标时,就需要扩大工作量(A﹢B),不慎扩大后又非原工作人员所能胜任,进而要求雇佣相应数量的新员工,新员工数量与他们的工作量呈现出难以匹配状况即又有人缺少工作量时,就必须去创造新的工作量,继而再次出现工作量与工作人员数量的矛盾,因而员工人数相继增加,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推荐访问:利弊 官僚 视角 学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