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分析的三个理论要件

    时间:2021-06-02 16:0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党际关系的基本构成、党际关系的形成动因以及党际关系的范畴性质乃分析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的三个前提性理论要件。党际关系的基本构成所关涉的核心内容是,基于政党的阶级本质,界划出不同性质的政党关系类型以及由之生发的政党关系谱系;党际关系的形成动因所关涉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党际关系作为人格化政治关系的祛魅,显明党际关系形成发展的影响变量;党际关系的范畴性质所关涉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发展党际关系的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党际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分析要素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须以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发展史为基本线索,以处理党际关系的革命实践为基本对象,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发展规律为基本任务,其中党际关系之构成要素实乃理论分析得以展开的基本要件和逻辑基点。从肇端于马恩、历经170年发展而日趋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来看,党际关系的基本构成、党际关系的形成动因以及党际关系的范畴性质,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的三个前提性理论要件。本文拟对这三个要件作一探讨。
      一、党际关系的基本构成
      任何社会关系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党际关系作为政党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列宁指出,“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1]121推而言之,党际关系理论是对党际关系实践的观念反映,因此研究前者必然以考察后者为前提,而后者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其基本的物质构成是两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指导党际关系实践时,皆以分析政党的阶级本质及其形成的基本关系入手,由此得知,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党及其构成的政党关系性质是党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逻辑基点。
      政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议会斗争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政党最早出现于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时期,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普遍出现。[2]2最初为争取资产阶级权利而催生的资产阶级政党,后来变成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走向反动——不仅利用手中的权力镇压本国无产阶级,而且还结成“兄弟联盟”镇压各国无产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四季社、正义者同盟等工人政党即是无产阶级对此作出的政治回应——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来才能进行有力斗争。自从1847年共产党主义者同盟创立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到了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自觉自为阶段。从这时起,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具备了产生的条件:面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结成的“兄弟联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反抗联盟”,以共产主义者同盟为依托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实践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与其他工人政党及政治组织实行团结联合,二是如何与资产阶级政党进行斗;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际关系思想由此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不同历史时期党际关系的基本构成不尽相同。在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构成党际关系的主体是国际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政党,它们以推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中轴实行团结和联合;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开展与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党、民主派小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封建主义政党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中又包含有与资产阶级政党结成临时联盟的内容;此外,在工人政党之间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因此,从马恩时期开始,以工人政党为主体构成的党际关系就异常复杂,要正确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党际关系,必须对各政党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其所构成的党际关系的性质、特点、作用进行正确分析。列宁领导时期的党际关系构成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更为复杂,因为此时因工人运动分裂而产生的两大工人政党阵营在意识形态、革命策略等问题上相互对立,改变了以无产阶级政党为主体构成的政党关系谱系——马克思恩格斯时期针对个别工人政党和个别政党领袖的思想斗争已演变为左右两大工人政党阵营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此外,在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后,国际共运中逐渐形成了事实上的领导中心和领导党,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由平等主体构成的党际关系格局遭到削弱乃至破坏,党际关系理论提出的平等原则在实践中遭到了挑战。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实践背景相较于马列时期又有新的变化,因此党际关系构成亦有不同:一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处理与国内两类不同性质政党关系的独特格局,二是经历了由重点发展与“兄弟党”关系到开展全方位政党外交的演进过程,政党关系的构成因意识形态的祛魅而发生了极大改变——过去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感召下结成的“兄弟党”联盟,在新的党际关系图谱中逐渐边缘化,资产阶级政党这一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敌人,不仅成了可以与之交往的对象,甚至日渐成为重点交往的对象。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列宁的《俄国政党分类尝试》,再到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者对党际关系的分析,皆从党际关系图谱中各政党的阶级本质入手,并以此为基础对政党关系的性质展开分析,进而提出处理党际关系的原则策略。不论处于何种历史时期,不论这种历史时期的政党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政党关系的基本构成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点,而政党的阶级本质则是分析的切入点。
      二、党际关系的形成动因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187党际关系作为一种人格化的政治关系,其形成亦源自利益驱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际关系的分析皆以政党的阶级本质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考察政党的阶级本质与政治利益、政治行为以及党际关系的相互关系。在现代西方政治语境中,政党通常被界定为选举团体,如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政党是通过其成员采取团结一致的行动“以便在竞选斗争中取得政权”的团体[4]413;麦克米伦在其编著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中把政党界定为“以赢得公职选举为目标的组织”[5]428;贝里·埃克斯弗认为政党的首要目的是“赢得选举和控制国家权力机器”[6]360;等等。从西方政治学家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政党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体制内”的政治组织,其主要職能是通过选举赢取权力。这种从外在行为表征所进行的界定,与马克思主义从阶级本质来界定政党完全不同,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能通过西方政治学家的定义看到政党作为利益代表者的某些特征。例如,政党通过组织其成员投入选举并以谋求政治权力为目的的行为表明,一方面它代表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与代表其他社会成员利益的其他政党展开权力争夺,因此它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聚合利益和争夺利益的双重角色。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7]305由此可见,即便是西方政治语境中的现代政党,其“民主”的外衣里也裹挟着赤裸裸的物质利益;更何况,它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内”政党的阶级本质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尚未触及。

    推荐访问:要件 马克思主义 理论 关系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