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应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时间:2021-05-23 08:0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军事变革和高技术现代战争的挑战。我们在加强常备军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充分发挥武装力量的整体优势。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家战略,完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才能真正成为配合、辅助常备军作战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 国防 后备力量 数量规模 质量效能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复杂,战争样式发生变化,这些都向跨世纪的国防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93年初,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再一次实行战略性转变,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多年来,我们所以能有效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不仅因为我们有一支英勇善战的常备军,而且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后备军。江泽民同志强调“按照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必须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在加强军队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军事变革和高技术现代战争的挑战。因此,无论是维护国家安全,还是遏制战争,维护和平,都迫切要求我们在加强常备军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充分发挥武装力量的整体优势。但是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家战略,才能真正成为配合、辅助常备军作战的强大力量。要想适应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高技术现代战争,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完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一、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变化的需要
      
      国防后备力量的规模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重兵对峙,长期进行军备竞赛,又准备大打,兵力规模平时就是按危机时或准战争状态下的战略要求来保持的,后备力量也保持相当大的规模,预备役部队有一部分处于戒备状态。“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相对缓和,和平因素在不断增长,二十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指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时期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但世界并不安宁,“大战不打,小战不断”,二战以来,在霸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因素威胁下,局部战争和冲突越来越频繁,局部战争的强度和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从我周边环境来看,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我周边的安全形势也有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正在稳步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周边环境依然比较复杂,各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存在,特别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仍然是任重道远。
      基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特点,我们应该继续调整武装力量的结构,继续走“质量建军”的道路,减少常备军的数量,提高质量。但是面对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威胁,我们在保持一支精干的常备军的同时,必须拥有和保持一支精干的后备力量。
      
      二、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二十世纪80-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是整个军事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进而形成全新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新军事变革对军事领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武器装备上将由重视装甲机械化和火力毁伤趋向信息化、精确化、隐形化、一体化;在编制体制上将由注重作战功能单一的重兵集团趋向作战部队规模小型化、编成合成化、作战多能化;在作战指挥体制上将由传统的纵向逐级多层指挥关系趋向横向越级扁平的指挥关系;在教育训练上将更加强调人员的高素质化和多能化,更加重视采用模拟、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在后勤保障上将更加强调一体化、实时化和自动化,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后备力量规模的调整有极大的影响。高新技术的发展,军队现代化程度提高,不断引起武装力量结构和规模的变化,人们更多的不是强调武装力量的数量,而是关注武装力量的质量,加强质量上的竞争。对于后备力量的规模,也同样是如此。这些重大变化使我国的武装力量建设包括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能否适应新的军事需要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必须继续坚持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武装力量建设道路,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的政治、军事、文化素质,才能适应世界军事的这些新变化、新特点。
      
      三、应对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军事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也使传统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如: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表现为技术密集型的精兵对抗,传统的人力密集型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作战战术更多地表现为节奏紧凑的速战速决,传统的以战略持久作战转换战局的作战面临挑战;作战空间表现为相关空间扩大而主战场相对狭小,传统的利用广大国土分散耗敌的作战方式面临挑战;作战形式上表现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传统的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等作战形式面临挑战。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立足实践,发展创新,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战法,调整后备力量结构,结合新的战争实践,寻找新的切入点,如广泛而科学地组织发动后备力量,以智力、人力、物力全面支援战争;组织人民参加到信息战、网络战等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来;组织拥有一定技术装备的后备力量进行高技术游击战,如实施技术隐真示假,担负电子佯动、掩护任务等等。显而易吧,要做好这一切,必须切实提高后备力量的科学技术素质。
      另外从军队的角度来看,由于军队专业种类的增多和技术装备的不断增加,也使军队对后备力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激增。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目15方科技和军事工业开始全面走向高技术化,精确制导武器、军用卫星、电子战装备和C3I系统等高技术武器装备登上战争舞台,许多传统的武器装备也因采用高新技术手段而使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共动员征召了24.5万名预备役人员参战,其中技术兵占70%,多为油料补给、医务、扫雷、维修、工程建筑、翻译和飞行等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因此,加强后备力量各类战斗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提高补充部队战斗人员和专业对口员的定向、对口率,是未来后备力量发展的主要趋势。从我国的情况看,将把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对口的专业技术队伍和高科技人才作为建设的重点,以满足作战部队所需的战斗人员和保障技术装备、后勤等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后备力量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能力。
      
      四、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防体制的需要
      
      国防体制是受国家的政治体制、国防政策所决定的,是受国际环境和具体国情制约的。为了适应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巩固国防、赢得现代战争,当今世界众多国家在国防体制建设上,越来越重视在保持一支强大常备军的同时,也保持着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如美国在拥有一支全球性进攻军事力量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后备力量的建设。其预备役部队89万,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具有全球快速投送和打击能力。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通过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实行质量建军战略、走精兵之路,使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几次大规模裁军,改革军队指挥体制、保障体制、部队编组等,使我军向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进;同时进一步调整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组建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使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我军现在的数量和质量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军队的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保障体制等等早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这就要求后备力量的建设也要从我军的实际出发,跟上步伐,协调发展。
      总之,国防后备力量的规模是建立在战略需求基础上的。其规模与需求成正比,战略需求越大,后备力量的规模相对较大;战略需求较小,其规模相对较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发生局部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可能性较大。由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目的有限,战争规模、持续时间有限,国防对后备力量数量上的战略需求也相对有限,而存质量上的需求则因高技术战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大火提高。
      当前我国国防对后备力量的战略需求,主要是适应和满足维护和实现祖国统一及应对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及突发事件的需要。目前,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兵员十分充足,保持的规模过大,而整体素质则不高,与战略需求不相适应。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根据战略需求,保持适度规模,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量规 后备力量 应从 效能 国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