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犯罪学与环境心理学的交叉

    时间:2021-05-08 20:0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20世纪末,城市的高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可以说,寰球跨进入了“城市时代”。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大大促进论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一些损害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也随之而来,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也相应增多。当今城市犯罪数量增加,性质恶化,手段毒辣,损失巨大,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环境心理学理论对于犯罪成因研究及防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城市压力;超负荷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它始终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多数研究者强调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影响,即行为与产生行为的环境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行为不仅仅是外显行为,也包括了内隐行为如思维、情感和意志等。
      一、犯罪与城市环境的联系
      正如国外犯罪学家所说那样:“大城市令人兴奋的创造力也激发了各种罪恶、疯狂、残酷和绝望的事件。”从产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的都市逐渐形成,犯罪率也逐渐增加,犯罪主要集中于城市,已成为世界趋势。城市交通发达,市场繁荣,是联系其他地区的枢纽,起着物资集散、人文交流的作用,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更多猎取对象。
      (一)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人们感情平淡,关照很少,而犯罪率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成正比,所以城市人口越密集,犯罪分子越多。
      (二)城市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工具和手段。
      (三)城市信息多,传递快,反馈快,有利于刺激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来适应社会发展、创造更多财富,但“快节奏生活”造成人情冷漠,给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城市高楼鳞次栉比,邻里相隔,来往更少,关照不便,给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差异。
      二、用环境心理学解释城市高犯罪率
      (一)城市高压下的高犯罪率
      根据超负荷理论,一旦注意力容量由于长时间使用而耗竭的话,即使很小的注意要求也可能引发超负荷。大约一世纪前,社会学家乔治西蒙把大城市的行为病理学归因于一种超负荷。米尔格也指出,诸如旁观者见死不救等大城市症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环境超负荷而引发的。
      现在城市是高负荷的人工环境,复杂的街道、拥挤的人流车流、目不暇接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嘈杂的声音、各种各样的气味……时常令人感到刺激过度,犹如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注意”是个人有限的资源,但我们为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所吸引,常常来不及做出选择,就被动、无奈和大量地耗费着这一宝贵而有限的资源,以致无法主动地运用“注意”去进行思考。沿街高楼遮挡了视野,看不到远景,行人如同走在复杂的迷津中,无法对环境信息加以组织,不得不时时注意眼前的细节以识别环境,这种城市间的“注意”必然造成信息超载而令人感到疲劳。这一切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浮躁,感到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贫困、教育程度低且通常受到社会歧视的人往往住在都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这些人原本就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而都市生活中的环境压力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在这样的地方,犯罪率的居高不下也就不难解释了。
      (二)城市高负荷导致高犯罪率
      环境负荷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城市居民拒绝亲社会行为的原因。环境负荷理论主张,过度刺激的都市生活致使我们过滤掉比较不重要的外来刺激——例如,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社会行为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存在差异,在都市与都市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与都市的人口密度有关。在都市里面,他人形形色色的面孔以及行为模式是民众没有安全感,因此便很少愿意帮助别人。
      都市居民对犯罪发生的态度,对都市的无理现象的认知会影响犯罪恐惧感的发生。对犯罪产生高恐惧感的居民通常会认为,他们必须刻意限制他们的活动以避免成为犯罪受害人。从可防御空间理论出发,有助于提升居民之间凝聚力的环境设计,可以舒缓居民的恐惧感,并且可以让居民感觉到可以更加舒服地随意走动。同样,邻居之间的互动可以平复成为受害人的恐惧。
      (三)城市建筑和生态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说到城市与与乡村的建筑差异,城市学家帕尔认为,在建筑和人工要素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每条街道重复同一模式,特别是许多住宅开发区建筑彼此相似,沿街的摩天大楼以及现代化无窗建筑的内部空间都强加给人一种封闭感,从这一角度来说,城市中令人厌烦的、单调和缺乏刺激的环境,无聊和寻求刺激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的原因。
      田野、森林和远山包含着变化无穷的视觉刺激模式,而且开阔的视野不把人的注意引向远景和重要标志,忽略近处的细节,从而减少为认知所付出的努力而使人得以放松。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是天地大自然孕育的,身体的组成与大自然相符,成长的节律和生理变化与大自然合拍,精神上收到大自然的熏陶,对大自然最愉悦,最适应。虽然自然环境也会因四季、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无穷,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增加信息负荷,引起应激;青山绿水、碧树佳荫,不仅清新空气,提供阴凉和食物,更是天然的镇静剂,慰藉灵魂,净化心灵,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因此,保护城市环境的生态特征和越来越宝贵的自然要素成为了当今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城市环境对城市居民的消极影响在很多方面对城市犯罪率高的现象都做出了回答。城市环境会对城市居民产生压力,同时影响城市居民的社会行为。城市环境产生的超负荷效应,使城市居民的亲社会行为减少,对犯罪的恐惧感增加。现在呼吁城市增加绿化面积、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其实也有利于城市居民缓解压力,减少犯罪率。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格林,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蔡应明.犯罪预防学[M].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7.

    推荐访问:交叉 心理学 环境 犯罪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